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庭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电影《秋菊打官司》是根据当代作家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改编而成的。原著小说作为电影创作的母体,为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基础。但电影并不是对原著小说机械被动的语言转译,编剧刘恒和导演张艺谋抓住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核,按照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美学原则进行再度创作,使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在艺术上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张明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1)
本文是关于电影《秋菊打官司》的法律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围绕着三个不同的但又彼此相关的主题展开。第一部分以中国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下)农村的社会特征为背景对电影人物"秋菊"加以分析;其中借助信号传递模型的理论工具,从而在另一个角度彰显对"秋菊"的符合常识也更加合理的体认。第二部分更多关注的则是情节,通过对"官司"的分析而意在向读者澄清秋菊真正遭遇的尴尬所在,而这也是整个故事的悲剧意蕴的关键。最后一部分在于前面文字的进一步反思,透过该部电影的命运而试图点明现代法治运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史红华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尤其令人称道。《水浒传》给读者塑造了许许多多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宋江、林冲、武松个个呼之欲出,这组人物群像是理想化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本文通过分析这几个人物来探讨《水浒传》人物描写的艺术性,以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水浒传》艺术上的成功,更深入地学习《水浒传》。 相似文献
4.
树立典型、塑造模范,然后通过典型推广进而促动整体变革,是集体化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米山乡地处晋东南地区,成立于1955年的"米山联合保健站",以全国首个农村保健站的记录,开了中国合作医疗的先河。米山医疗典型的原型孕育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维叠加的历史层域中,经叙事话语凝练、国家垂级赋权、官媒报章扩布和空间场域渲染等层累构建,最终成为全国典型。米山的典型化过程蕴示着集体化时代典型化的多维认识:典型不是固定的名相和封闭的实体,典型是一个不断生成演化的动态过程,典型化经过了层层宣传提升,它往往与民众运动相结合而展开,并且以政治身份为标识重新调配社会资源,典型本身会转化为集体声誉而提高集体整合力。 相似文献
5.
6.
汪坚强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54-58
三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子夜》的改编把茅盾的三部手稿列为改编对象的策划,既可以逃避不忠实于原著的指责,又合法地融入了多种时尚元素;通过结构的重组可以实现主题的跨越,便于组织故事和塑造人物;通过对原著单一的故事内容进行拓展加工,形成以吴、赵为核心的推动式多事件的组合形态;在人物塑造方面,无论是对主要人物的经历及其关系的改变,还是对次要人物增添分量和新增人物,都可以被视为影视改编中进行人物处理和设置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董世锋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2
老舍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通过一个巡警的自叙,向人们展示了巡警福海的深刻个人悲剧,留下了对旧社会的悲愤控诉之声。2002年由张国立导演的同名电视剧跟观众见面,人物和情节的不适当改编使个人悲剧成为多人闹剧,主人公我的悲剧无形中被消解。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第一,电视剧商业化的趋利性改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第二,政治意识形态削弱了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8.
范会芝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92-94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身世平凡,战前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真切自然,整个战争经历真实而感人,人物的情感世界描绘自然而生动、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画典型而富有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作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柏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秋菊打官司>是一个已有诸多阐释的经典文本,但仍有进一步解读的空间.影片中,秋菊被一股气裹胁着到处上访讨说法;而村长则因面子而拒绝道歉.这背后是村庄生活的在地逻辑.村民以面子为纽带构成一种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违反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规则,会导致气的产生;气积累到一定程度,面子就可能被撕破.对此,基层国家机关表现出理解的态度,而高层国家机关则更加关注法治的运作. 相似文献
10.
刘哲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12-118
纠纷原本是当事人之间因为权利和价值冲突而产生的纷争,是纠纷主体之间的私事,然而纠纷的解决却意味着其他人的介入。这些介入者相对于当事人,其实是没有纠纷主体性地位的他者,他们眼中的纠纷只是,也只能是他者的想象。因此,指望纠纷的介入者移情式地理解纠纷主体的情与欲,从而在理解纠纷本质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供化解之道,只能是理想主义的奢望。惟有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为当事人提供选择想象的机会,才能确保纠纷的真正解决。 相似文献
11.
李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5-8
秋胡故事,在我国自汉魏以来流传已久,它叙述负心男子秋胡离家多年后返乡,调戏桑间美女,而此女恰恰是他相见不识的妻子,妻子不齿其行投河而死。本文以敦煌本秋胡故事为核心,试述其演变源流,更主要的是探讨变文的故事结局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图画书的故事结构对儿童语言发展和阅读理解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65本我国原创图画书故事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原创图画书以非人物主角最多,其次是儿童角色;在人称的使用上,以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其次,没有以第二人称创作的作品;在故事结构类型上,以单一情节和多个情节的数量最多。学龄前适读与小学适读的图画书在主角类型、人称使用以及结构类型的呈现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是一部政治小说,作者对现实变革的热情,就在一位“楚狂”式“乡贤”的政治改革悲剧中找到言说切入点,最大众化的叙事结构和最通俗的话语方式,包容着最精英化的深度思考,这就是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时空的艺术,时空构造制约着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本文将从亨利·勒菲弗的“呈现的空间”和“空间呈现”角度入手,以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为个案进行研究,探究邱华栋都市小说中的现代都市空间形式和都市空间的呈现方式,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揭示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小说所具有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叶当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16.
郑政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8-100
传奇《千斛记》为明代福建戏曲家王应山所作,该剧今无传本,本事不详。检索王应山《闽大记》、《闽都记》两部重要著作,并结合方志中相关线索进行分析,可考出《千斛记》所述本事应为王应山先祖王益祥不忘恩情,每年以千斛赡养恩人之后的事迹。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同治(1862-1874)年间,受"乾嘉学派"学风的影响,一些学人以考据的方式来解读《儒林外史》,指认出一些人物原型与情节本事,其代表人物有金和、张文虎、平步青等.本文扫描了他们对《儒林外史》考据的发展轨迹;认真辨析了他们考据的结论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和作者的实际,从而对他们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殷学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
嫦娥奔月本事迁移不仅是诗性的叙事迁移,而且是文化表征的迁移.嫦娥作为本事形成事态的施事者,其元声音为互我、元形象则为战神;奔为行动素,它昭示了本事的事态情由.月为受事者,是中华文化最为诗性的搭载受事意象;奔月本事在认同迁移过程中形成了这一个文化效应场规约着民族范式.文化视界下嫦娥奔月本事迁移研究是疏导修复与原典诗缘对话的文化堤岸,从而也为古代文论现代化交接提供智性支持和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9.
殷学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
文学是文学存在和文学存在者二而合一的生命共同体,文学存在者是文学存在的具体化和物态化,它缘事而发与物性迁变休戚相关.文学是以通变的形式存在,通变又是以本事与反本事迁移方式完成的.当前文学通变带来原有文学理论合法性失效,就一劳永逸地宣告文学终结,宣告文学研究过时,这不仅在学理上可笑,在实践中也不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