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优化我国民族地区的空间结构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必要手段.本文依据空间优化的核心原理,提出民族地区空间优化的思路是: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挥龙头作用;以路和边"轴线",打造区域发展的骨架;优先发展城市聚集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战略相结合,大型工程建设与空间调整相结合两方面入手,优化地区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内部空间结构、圈层结构和城镇体系三个层级.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演进、重组.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重因素中,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与集群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产业结构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核心一边缘模型,对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区域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中兰青—青藏铁路经济发展轴的功能初步显现,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镇体系不尽合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经济空间格局失衡。兰西格经济区应着力推进空间结构优化,构建"两核—两圈—一带—多点"的区域空间结构。具体而言,即做大做强兰(州)白(银)、西(宁)平(安)两个核心区,建设分别以兰州、西宁为中心的两个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经济带,培育布局多个经济支撑点,进而实现经济要素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合理的空间组合,助推经济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空间结构作为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各个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在明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基本要素、演化路径及阶段等内容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探索四川省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提出按照“培育点、打造群、健全线”的基本思路,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以期对更广范围内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西格经济区是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组成的,虽然其五级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已具雏形,但就总体而言,城镇化水平低,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弱,城乡差距明显;人口和城镇空间分布呈现东密西疏,且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完善。为加快该经济区建设,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一是促进人口向特大型都市的集聚;二是把县城作为建制镇发展的重点;三是加快创建区域发展合作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五是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时期,城镇化仍是江苏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江苏城镇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实现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转型.城镇化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城镇化空间结构转型,要从全球化视角构建全球创新链,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从大区域视角谋划空间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间发展的良性互动;从中观层面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实现区域内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8.
产业园区建设是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衡阳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城市产业在调整升级,城市空间正转型重构。衡阳城市空间发展轨迹大致分为内向发展——轴向扩张——圈层扩张三个阶段,新时期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载体规划构建“一轴、三核”的产业总体布局。在产业促动下衡阳城市空间由单中心多组团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内部方格网外部圈层生长的“十字”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城市功能,文章从建立多中心体系与功能组团,采取轴向生长的空间发展模式,强化结构性生态要素的控制,完善产业区功能、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对接区域、融入区域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衡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组合状态的数量和空间体现。城镇体系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湖北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分布明显、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特征制约了全省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分布结构的改善趋势并不明显。通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不同层次的完善可实现规模体系由目前首位分布向层级体系转变,通过"一圈两带两轴"的架构布局可实现空间结构由单核心组织向多极化网络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以绵阳市城市发展规划区为例,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在探讨城镇规划发展区土地利用生态景观的空间结构基础上,提出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景观途径编制科学适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用途管制体系;开展土地整理,实施综合开发;建立复合稳定的城郊土地生态系统;优化城乡土地配置,建立城镇地价体系;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可持续的资源环境观念教育,完善土地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城市住房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无序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保障不足等"城市病"。众多国际性城市为解决"城市病"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解决措施,如"多中心城市建设"、"公私分离的保障房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借鉴住房建设的国际趋势,结合青岛市情,从住房布局、住房结构、生态城市、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了青岛市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中轴线形成于元朝,发展于明清,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北京城中轴线可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代伊犁城市体系之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以伊犁为军府制的统治中心,移驻人口,修建伊犁九城,形成了该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群落,促成了伊犁中心城市和城市体系的产生。以惠远城为中心,惠远城和惠宁城为第一级城市,绥定城和宁远城为第二级城市,其余五城为第三级城市。其城市体系特征明显,体现了以政治军事布防为主要目的,以屯垦屯牧经济生活为经济保障,具有综合布局、职能互补、交通方便、民族隔离等特征。清代新疆北部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根源为:军事政治布局是边境地区城市体系产生的契机;屯垦开发是其稳固发展的基础;国家强有力的统治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历史上的"浙东望郡"——宁波,自近代开埠以来便开始现代化的历程,这其中交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以轮船、火车、汽车为代表的新式交通逐次引入,深刻改变了宁波社会经济的面貌。新式交通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展、布局演变以及人们时空观的改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交通拥堵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焦点和难题。拥堵仅是深层次矛盾的表象反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不协调。从市场潜力和集聚经济效应的视角讨论北京市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可能性,结合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探寻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集聚经济背景下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可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协调,对城市功能进行分类整合,树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家庭处于转型时期,具体而言,其家庭人口主要是从乡民向市民的转变状态,家庭结构主要是从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过渡状态,家庭伦理主要是从传统向现代的交替状态。从家庭变迁的角度去考察二三十年代的城乡关系,也许会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向,即这种转变时期的家庭状态能折射出一种"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半城半乡"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与城市特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和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因地制宜地与城市特有的风貌、自然环境相适应,列举了我国不同的城市规划的绿地系统布局形式,说明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与城市特色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黔中经济区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已进入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属于典型的首位型城镇体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仍未形成,不符合位序-规模律,但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将逐渐形成"内聚"和"外吸"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优化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目标是加快建设"一群一圈一区三轴"的山地集约型城镇体系;围绕这一空间布局,需要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做好相应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房建设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目前上海市保障房的选址特征、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影响。分析发现,上海市保障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且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对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据此提出,应通过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及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优势因素和瓶颈因素,根据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和空间结构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结构跨越,集群布局,产业融合"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并具体指明了市区主要产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出"一核、二轴、三副"的烟台城市空间结构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