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主要特点出发,依托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语言学理论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外语学习动机相关关系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学习动机激发作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计算机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动机的具体策略,同时也指出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存在着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是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教育技术,它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方法和媒体,这是继广播外语教学和电视外语教学之后,出现的一种先进和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六、七十年代是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应用主要为大中型与小型计算机分时教学系统,这类系统的教学终端数较多。七十年代末开始,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初期,微型计算机分时教学系统只拥有数台教学终端,终端可直接与主机相联。之后个人微型计算机的出现,CAI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着眼,阐述其在基本公共外语课堂教学中具有的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并论证适时、适量、合理地运用这一外语辅助教学手段,可在公共外语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  相似文献   

4.
超文本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方面的应用是80年代初的事。后来又产生了超文本技术,它具有联系的特性,并容易结合多媒体,因而适合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广为应用。本文结合语言教学的理论探讨超文本技术用于ACLL中所能发挥的优势,并深入评价一个代表超文本CALL软件发展水平的超文本CALL开发环境FL—IDE。  相似文献   

5.
一、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优势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实质是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现在通常所说的多媒体外语教学主要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外语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针对外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现状 ,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特点 ,通过论述“国际商务函电”多媒体 CAI系统开发与制作的实践过程 ,指出外语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理论渊源视角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进行了探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背景及理论基础 ,阐明了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从《大学英语·精读》多媒体光盘教学系统应用的两年纵深研究 (Longitudinalstudy)结果 ,说明这一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同时指出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景及局限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语法一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三种外语教学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出发 ,简要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和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三种教学法中使用的几类 CAL L 软件 ,分析了 CAL L 教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并得出 CAL L 教学的辅助作用在交际教法中将更为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向广大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已迫在眉睫 ,CALL的逐步推广必将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文笔论     
文笔之分是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源于两汉时的文学文章之分。随着晋代文章总集编选的兴盛,文体辨析遂显示出其必要性;再加上魏晋时骈文初步形成,与散体文逐渐分途,并得以进一步发展。此二因素应是文笔之分出现的前提与条件。具体而言,六朝时的文笔,应包括“文学”中的文笔和“文章”中的文笔两种含义。前者是从文学性质上区分的,而后者则是从文章形式上区分的。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分析和把握21世纪道德教育的主导趋势,可以使我们尽快摆脱陈腐落后道德思想观念的束缚,主动适应新世纪社会和人发展的要求,并在道德实践中做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选择。这是新世纪伊始迫切需要研究而又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课题。在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三大浪潮中,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是:实现优秀传统道德现代化的趋势;东西方优秀道德融合的趋势;人类社会道德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要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东方道德与西方道德、多元化与一体化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浅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论述了高校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和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1)实验室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仪器设备采购不规范:(2)实验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知识老化,素质偏低,结构失衡;(3)实验室管理滞后、利用率低。根据多年实验室管理经验和广泛调研,结合实例就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儒道互补格局的形成,既与人性结构模式中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统一密切相关,也有学说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通过制造关于圣人、经典和诗乐的神话,儒家在与君权建立神圣同盟时,早已使对语言文字、圣人经典的信仰敬畏变成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而百家之中,惟有道家通过彻底否定语言文字、圣人经典、君权政治等,对儒家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儒家谋取和维护话语霸权,与道家消解和挑战其地位的努力相生相伴、相反相成,深刻影响了士人心性和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位先驱式的人物。他对人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对"用具"的分析构建出"此在"的在世方式,展现出"用具"在构建"此在"与世界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此在"在"操心"中直面"用具"而敞开自身进入真理之领域,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后期在《技术的追问》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批判,追问得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此种本质将世界解蔽为单一的向度,造成了"此在"的遮蔽,使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在这两个阶段,他分别使用了"用具"和"技术"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是不一样的。"用具"和"技术"虽然指涉的对象一致,但是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海德格尔展现出的是此在的敞开与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技术理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城市建设是目前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数字城市建设定位以及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导致技术理性主导数字城市化建设工作的现象突出,带来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对技术理性僭越的批判的同时,数字城市建设应当重视人文文化建设,建立人文理念,重视培育市场需求与环境建设,稳步渐进,讲求实效,在应用中求发展,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与哲学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9.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20.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