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必需消费品,是一种精神食粮。在社会有机体里,艺术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比起宗教、哲学、科学、道德等意识形态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不能读《资本论》;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不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盲不能读小说却可以看电影、  相似文献   

2.
自然科学是根据人们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概括出的关于自然事物本质联系的,对自然、社会具有能动关系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所反映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事物。客观事物和现象对任何人、任何阶级都会起着相同的作用,都会通过科学实验总结出相同的规律,形成相同的自然科学理论,任何阶  相似文献   

3.
一、新形势与旧模式 哲学与其他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采用高度抽象的理论形式反映客观自然和社会现实,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之不持异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序论”中提出“社会意识形态不等于上层建筑,两者系并列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鲁枢元将人类社会存在的模式比做蓬莱仙阁;经济基础是仙阁的台地;国家、政治、军队、法庭、学校等上层建筑是主体建筑;道德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更高的层次;哲学、宗教、艺术则是云霓。将艺术比做云霓,则显得虚无飘渺。栾昌大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指出“文艺就总体而言,有意识形态性,又有超意识形态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与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或精神现象之一”的观点。为了对艺术本质作探讨,本文拟从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现象之一,这样三个层次阐述拙见。  相似文献   

5.
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意识形态,它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艺术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生产,又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生产。对于前者,人们的论述很多。而对后者,即艺术作为一种生产的属性的论述在目前则还较少,人们对它的了解、注意也很不够。本文准备在这方面做些探讨。首先我们要论证艺术活动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是生产,然后再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6.
现代设计--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设计的过程本身是有社会性的。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使得设计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 ;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系 ,又使得设计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构成了设计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性质 ,因此设计应该被视作一种物质文化行为 ,而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儿”———工业设计 ,无疑是具有科学特征和艺术特征的 ,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个性化、数字化和绿色设计 ,这些设计发展的趋势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真理性耦合.不存在单纯作为社会分析理论或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詹尼特·沃尔芙是英国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她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艺术会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性,由此论证了艺术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她认为艺术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社会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艺术社会学应该将美学纳入研究图景。在此基础上,她对美国艺术社会学进行了批判:它对宏观的社会历史因素重视不够,流于琐碎;对艺术的意识形态因素反思不足,偏于天真;将审美排除出艺术社会学,倾向于简单的还原论。凡此种种,都是沃尔芙不能接受的。反过来,她也认为对于解决英国艺术社会学的问题,美国艺术社会学可以提供重要帮助:后者的经验研究可以弥补前者过于理论化的弊病。沃尔芙认为,一种既注重艺术社会建构性也注重艺术独特性的"社会学美学",才是艺术社会学的未来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及其人文精神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企业经营与人的成长和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作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文学科培育的。人文学科是关注人的精神及其意义世界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明显不同。它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与精神的家园。文学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具有社会历史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或者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且以语言艺术性构成了与其他艺术种类的不同特征。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建构与守护着人类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艺术,来沅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又通过形象,具体地反映生活。 社会主义的艺术,是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观察和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并对人民群众起着鼓午和教育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客观现实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艺术家是阶级的代言人,具有着自己的社会复杂性,他的思想、理想和倾向,渗透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评价和表现中。当然,这种评价和表现不完全体现于作者在怍品中的插叙和议论里;按照艺术规律本身看,它体现在对形象系统的构思、配置和刻划之中。因此,艺术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命题现已得到我国理论界的一致认同,并成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但对作为科学技术一个分支的社会科学技术是否具有生产力功能,人们的回答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在多数书刊中,社会科学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它只能通过上层建筑来维系或改造社会组织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则无力参与,它不能象自然科学技术那样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化为具大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审美特征,还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作品的构成和文学鉴赏等都和再现与表现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既体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又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目的和成果,也是文学鉴赏的对象和起点。把握艺术中再现与表现同形象生成的内在联系,可以作为进一步认识和确立再现与表现在艺术中的客观地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PostMondernism)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母胎脱离,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后现代主义张扬非理性,抹杀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一种反文化的新文化。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有一定的发展,但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在目前不可能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很大热情。我们应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从追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艺术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们却有时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切的联系。藏族宗教艺术即是集宗教与艺术于一体的产物,它对藏族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该文在介绍藏族宗教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就宗教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艺术生产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个重要理论创举,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它突出了艺术现象与丰富的、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同生共长、相互影响的特性。艺术生产在受到意识形态话语制约的同时,又在生产和构建着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科技意识形态和商品意识形态是影响和调控艺术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芝麻开门"的绵绵回响——论中国的"识宝"故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识宝"故事是一个在我国民间经时历岁、流传数千年而不衰的故事类型,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巧妙地运用、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烘托情节,深化主题,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文学的审美及意识形态性葛启进从根本性质上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文学区别于哲学、政治学、法学和伦理学以及宗教等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