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地区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构成分析孙福滨刘海城朱楚珠(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00)西北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区,地处内陆,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但近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由此也影响到人们的婚姻...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整体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社会经济和生育观念的发展水平,如果人口控制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出现生育率“反弹”现象,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被动。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应当看到,我国的生育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异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素质较低,有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还不尽合理,生育水…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关系区域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下,一国一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客观上是有一定的合理限度或适度范围的。目前,国内关于人口承载量或承载力的研究正在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逐步引向深化。这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承担完成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该项研究认为,从现状近期和中期人口需求与当地资源及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看,全国可分为三类地区:即富余地区、临界地区和超载地区。然而,仅从资源角度研究人口承载力及其与人口的关系不免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资源承载力相对富余的地区其经济承载力未必富余,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地区经济承载力却有可能是相对富余的。事实上,仅从经济或资源角度出发研究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综合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5.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状况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同步。由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所决定,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在不少方面都有突出的反映,并已为有关研究所揭示。对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现象进行多侧面的综合考察,将能从中引...  相似文献   

6.
试析人口流动对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间收入差距是引发人口区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地区间流动又是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既不能把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同于各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也不能把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绝对化。人口区际间流动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人口流动对地区间劳动工资差距的缩小、劳动力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及地区间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洁 《人口学刊》2003,(3):43-47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原本人口密度较小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大军"挥师南下"的现象。这虽然有利于满足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从长远来讲,不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落后地区的人口问题,坚持区域人口的适度增长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我国区域人口的合理布局,使各个地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五普”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00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虽然少数民族整体人数相对较少,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因素法模型对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门巴族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分析未来50年门巴族人口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2003-2012年人口经济压力相关指标,运用动态因子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口经济压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3-2012年间,西藏、贵州、宁夏、云南、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地区,而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压力最小的地区,表明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第二,人口经济压力的影响因素:人口生活水平压力&gt;人口增长压力&gt;人口就业和素质压力,表明人口经济压力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减小地区人口经济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落后地区要注重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人口与经济规模协调发展;第三,自2003年以来,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表明我国省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异也是一个缓解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差距过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稳定关系的实证分析(1953-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推动了经济增长,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地区的人口逐渐趋向于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外生变量。在1953-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以西藏为代表)的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正的效应。总体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人口与经济增长一般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人口与经济增长可能不存在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按一般的人口与经济规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食率水平愈低,反之则愈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但由于在我国生育率影响因素中强烈地介入人口政策、计划生育这一成份,导致生育率水平有修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象的出现:有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生育率也仍保持较高水平;有些地区虽然目前还比较落后,但生育串已降到了较低水平。目前,广东省内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殊江三角洲各县的自然条件较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均较高,但…  相似文献   

12.
《人口学刊》2018,(3):30-41
人口集聚和区域不均衡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人口集聚除了具有静态的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的含义外,还具有动态的人口向特定区域流动迁移的含义。人口集聚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研究人口集聚比单方面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或人口流动迁移研究更具挑战性,也更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5年省级数据为样本,根据人口集聚地区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密度高的特点,利用人口密度的区域倍数指标来测量我国人口集聚水平,分析其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途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按东部、中部、西部顺序依次降低,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提高1.064%,西部地区人口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资本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正影响;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抚养比是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能够提高集聚地区的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降低地区人口抚养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促进地区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死亡率的高低不仅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人口自然变动指标,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其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及社会经济和卫生进步等方面的客观尺度。反过来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状况优劣,也会给死亡造成不同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将导致其人口死亡的不同。探讨不同地区影响人口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制定未来各地区降低死亡率的措…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对中西部地区人口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良好机遇。利用大开发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做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应当是中西部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任务。 一、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这无论对于近期拉动内需,还是远期促进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以及改善西部人口生存环境,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  相似文献   

15.
广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鸿  李冠军 《南方人口》2006,21(3):26-31,3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有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总体上,广西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具体来说,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广西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也较为明显;广西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抚养系数较低,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广西的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对滞后于GDP产业结构的变动;广西城镇化水平较低,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的死亡率经过几十年的持续下降,就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经达到了相当低的水平。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及民族之间在死亡率方面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对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影响地区之间预期寿命水平差异最大的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因此降低儿童死亡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潜力所在。与其他年龄人  相似文献   

17.
有关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关系的既有研究,大都偏重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而对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都较少涉及,尤其缺乏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企图把人口城镇化过程、人口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过程作为“共体相生”的总体,首先建立一个“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型”,尔后,在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比较,以期说明我国城镇化同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五普"、"六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人口流出的角度分析中部各省人口流出的变动特征,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中部总体流出人口规模增速虽有上升,但相对全国有所放缓,中部各省中流出人口规模大的省份有流出人口规模增速放缓的趋势,而规模小的省份有增速加快的趋势,中部省际流出人口的流向选择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流向分布以湖南、安徽和江西最为集中,以山西、河南最为分散。基于20022012年面板数据建立中部省际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经济影响的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中部省际人口流出对中部地区总体经济增长具有微弱负向影响;中部省际人口流出不利于缩小中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此外,中部省际人口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人口流出总体上降低了第三产业GDP产值比重,相对增加第一和第二产业GDP产值比重。中部地区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导致中部地区大规模的人口流出,而人口流出又进一步阻碍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强对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视,缓解中部大量人才外流现象,同时中部人口流出对各省的影响不一,政策制定还需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引入"生态位"概念,通过构造地区人口生态位指标体系,对我国地区人口生态位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地区人口生态位与地区人口流入、流出和净流入的关系。人口生态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生态位差异大,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发达省市人口生态位较内陆省市高很多,人口由生态位低的地区向生态位高的地区流动;分地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则表明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经济和知识技能子生态位仍是引起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但并不能很好解释所有地区,说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人口生态之间是复杂动态系统关系,且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因地区和时间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基本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不完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城镇、城镇的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等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设立市镇的政策亦有明显的不同,使得全国和区域的一些城镇化水平统计指标不仅在纵向的时间上缺乏可比性,而且在同一时期不同区域间的横向可比性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