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深刻阐述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一论断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从正确观念的树立、牢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基本方针,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新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为根本,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富裕为旨归,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杠杆.  相似文献   

3.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战略方针。十六大报告提出并深刻阐述这一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行这一战略方针,要做到"四个尊重";要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机制;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党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今天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调动积极因素 ,不可照搬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 ,只能根据新情况新变化 ,创设新思路 ,提出新对策。当前 ,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必须遵循利益原则 ,强化市场手段 ,运用平等法则 ,坚持共同富裕 ,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提出的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目标的细化 ,从层次、内容到状态都有其不同之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即从"先富论"为主转向"共同富裕论"为主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可由四个重要指标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其核心就是要共同富裕,要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就业技能)比提高人均收入更重要。根据这四个指标对全国及其31个省、市、自治区作详细分析,并把它们放在世界各国中来考察。中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极不平衡的。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正确判断省情、区情和发展阶段以后,确立本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提出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的举措,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小康”一词的源出及“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之理解方式 ,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量化标准 ,论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针对如何创造社会财富全面实现小康提出了当前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1、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社会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也实行按要素分配以动员各种要素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基本特征。最广泛的政治联盟是其本质特征,动态发展的丰富多样性是其构成特征,根本利益和总体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广大包容性是其外在特征,广泛的社会性是其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反映的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我们要在实践中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十六大精神 ,从小康社会的由来及概念入手 ,对小康生活划分的标准和中国小康社会现状进行理性分析 ,同时对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了具体论证 ,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备的几个条件 :政治思想保障、体制与物质保障、创新通行证等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尽管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不同,奋斗目标不同,但它们的历史过程是同一的,而且奋斗目标和发展要求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互相推进是历史的生成机制.社会历史的发展,由于人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区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由人的发展史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发展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历史观的基本精神,用以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体系和目标安排,并构成这一目标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来临时,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但诸多原因导致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必须通过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使农民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力。他们是中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与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农民教育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中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由于农村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农民通过教育加以适应、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实现、农民持续的增收需要通过农民教育加以保证,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的阐明、目标的确立、阶段的明确,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自觉的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以及文化自觉的各方面的性质、作用等,以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