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史记·大宛列传》主要记载了西汉王朝鼎盛时期一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一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一个是张骞通西域,另一个是李广利伐大宛。 关于张骞通西域,古今中外学者凡论及此事者,皆交口称赞,或曰“凿空”①或曰“创举”。尽管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一条经我国西北地区,横贯中亚细亚,越过地中海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就由许多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2.
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演员许还山,在荧屏上一直是以男子汉的形象出现的。1979年以来,他先后在50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了刚强、果敢、无畏、决断的“大男人”,如:电影《双雄会》中的张献忠、《代理市长》中的市委书记、《张衡》中的张衡以及电视剧《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司马迁》中的汉武帝、《吕后传奇》中的刘邦、《鸦片战争演义》中的林则徐等等。 有人称颂他,说许还山扮演的角色,都在“演中华民族之魂,唱九州正气之歌”。这话似乎不假。前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汉武帝坚持“天马战争”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自张骞通西域以来,西汉的军事、政治经营重心逐渐转向西北,西域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天马战争前,西汉在西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经营西域作好了准备,而天马战争就是大规模经营西域的信号与开端。  相似文献   

4.
屯垦戌边古今谈赵予征新疆,古称西域。西域的屯垦戍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汉时,汉武帝即位。为反击匈奴的入侵,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大月氏等国共抗匈奴,以断匈奴右臂。未果。在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张骞率300人出使西域。使团到乌孙国都赤谷城(今伊塞...  相似文献   

5.
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张骞通使西域以前,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即巳存在商品交流关系,但那时的贸易未必是直接进行的,中亚人来华旅游或定居之例似亦罕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各国与汉朝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双方的使者往来不断;直接的贸易从此畅通,中亚的商人开始以中国内地为其重要的市场。同时,汉武帝之平定南粤,又为海上交通创造了条件。中亚人除了取道陆上的“丝绸之路”来华以外,也经常通过印度,由海上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后,到了东汉中期,班超驻节西域达三十年,恩威并著,击败月氏,远通条支,使中亚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汉书·西域传论》云:  相似文献   

6.
苏武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家,他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自觉地“以诗为词”,对宋词进行多方面的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苏武的词题材丰富,“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①使宋词终于跳出“浅斟低唱”、“假红依翠”的狭小境界,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②,十分精当地概括了苏武在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方面的突出贡献。在词风的变革中,苏武确实不遗余力,多有创建。其中首要功绩是创立豪放词风,从根本上动摇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词学观念。改变了婉约纤…  相似文献   

7.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钟伯清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与西方的交通肇始于西汉。一条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才形成的。这种观点尤其在历史学界流行甚广,然而笔者认为,“丝绸之路”始于张骞的观点,过高地估计了张骞...  相似文献   

9.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通,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胞波情谊深厚。 公元前122年的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归国,说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蜀布。这种布也称为“白叠”。《史记·正义》说:“白叠,木棉所织”。《后汉书·西南夷传》说,永昌郡(驻今云南保山市。辖境包括今德宏州在内)有“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再往后到晋朝时期,郭义恭《广志》说:“梧桐有白者,剽国有白桐木,其花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绩,织以为布”。从西汉时期张骞在大夏(阿富汗)见到的蜀布(白叠)到晋朝时期汉族了解到来自永昌郡(驻今保山市)的“桐华布”,都是棉织品。从公元前二世纪末的西汉武帝时到公元四世纪的晋朝时期,中国与缅甸之间便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蜀布”(白  相似文献   

10.
项羽与苏武分别是《史记》和《汉书》中给人们留下鲜明印象的两个历史人物,若从个人的生命结局看,二者都是悲剧性人物。但又有不同,项羽的悲剧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而苏武的悲剧则使他名垂青史。造成他们各自不同结局的,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他们性格中所表现出的“仁:”有很大关系。文中主要从中医理论、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项孙陋格中的“仁”与其成败的关系,并与苏武性格中的“仁”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9,(1):1-9
张骞"凿空",开拓了交结西域的交通路径。汉武帝以封"博望侯"嘉奖其功业。"博望"名号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形成了典型的纪念意义,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骞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将亲身考察所获得的有关中亚地方的知识传递到中土。张骞之"博望",打开了中原西望中亚的明亮的视窗。在获得有关中亚诸多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张骞的外交实践与交通开拓也多有成就。张骞"浮槎"神话,可以看作民间社会对"博望"所体现的创新性、开放性、进取性文化精神的肯定和赞美。  相似文献   

12.
苏丹 《南都学坛》2008,28(4):39-40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我国对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先河,在极大地丰富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西域音乐的传入也带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3.
汉晋佛教比较研究王治新一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何时,曾经是一个众说纷坛的话题,佛教在同道教、儒教的长期斗争中,为求得其生存发展的合法性根据,往往自高身价,将其传入时间提前到很早,但说法却并不一致。《魏书·释老志》称汉武帝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的“六条诏书”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完备的地方监察法规,对督导西汉地方监察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东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状况的变化,“六条”已不合变化了的社会情况,魏晋隋唐对“六条”作了多次修改,但汉武帝“六条”的影响仍在。汉武帝的“六条诏书”不仅在当时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封建时代的地方监察法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5.
王吴军 《社区》2012,(26):12-12
黄瓜不是中国的本土蔬菜,它是外来的食物。汉朝的时候。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从当时所谓的胡人那里带回来许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从皇宫里流传到了民间之后,虽然是胡人的东西,却因为很好,于是在中国的内地推广开来,黄瓜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北来著名义学家苏武(东坡),作为画家和艺术理沦家虽然机有少量绘画作品和不多的绘画理论传世,但其绘画思想却对后世产生了相\的影响,指导着千百年以来的绘画创作。其中,苏武曾提倡的所谓“土人画”影响尤大。苏武的绘画思想长y富其发展演变过程的。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城试图通过实践,使绘画的本体美与文学美相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土人画”的发展。苏拭生活的时代,王维与吴道子作为绘画成就上的两座高峰,代表了艺术水体美与文学美的两种不同风格,为文人墨客所广泛推崇。苏武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可…  相似文献   

17.
“朝贡”与“赐赉”是封建时代边外诸国同明王朝国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早在周成王之世,便有旃涂国。祗因国、燃丘国(古代五印度境内)来献方物的记载(王嘉《拾遗记》)。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中外交往更为频繁。盛唐之世,周边诸国,“贡输不绝”(《旧唐书·西戎传》)。迨至明代初年,朝贡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远迈汉唐”盛况。本文不拟对“朝贡”问题展开全面论述,仅就明代“朝贡”的若干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8.
《张骞出关志》是西汉武帝时代继张骞之后,汉遣派使臣出使西域的闻见录。现存酒杯藤、轩渠国、三童国三则佚文,这三则佚文貌似荒诞不经,然其暗含史实与史籍相符。轩渠国在今喀布尔河、恒河流域及印度河上游地区,三童国在今恒河、印度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印度半岛。三童国是雅利安民族,信奉婆罗门教。《张骞出关志》为专载西域的第一部汉文史籍,亦是研究西汉时期中国与印度关系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武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的;晚年苏武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0.
2008年6月18日到20日,由宝鸡文理学院和咸阳市人民政府、世界苏姓宗亲理事会主办,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和武功县人民政府、武功苏武研究会承办的首届“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咸阳隆重而成功地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