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1986年2期王乐耕先生短文译老子“大象无形”为“关于道的抽象看不见它的形状”,我不敢苟同。“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连续四句诡辞的主词都是感性对象,方、器、象诉诸视觉,唯独音诉诸听觉。如果“象”指“抽象”,非但违反古今此字约定俗成的意思,而且引起两项弊病:首先,遗失“大”字的“终极至高无上”义,其次,凡抽象事物超离感觉器官,“任何东西的抽象看不见它的形状”已属冗词(tautology)或滥调(truism),何况至尊实体“道”的抽象呢!整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析张洁《无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晶 《学术论坛》2005,(11):168-171
张洁的小说<无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饱含了女性的自省及对真爱理想的追求,并毫不气馁地呼唤着人类精神家园的根.如果说吴为是一个女权的象征,不如说她是对男女两性平衡的理想的追求者.太深重的苦难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无法言说,正如老子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有关老子"大音希声"说的释义已有不少文章,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其基本观点大体是一致的,大都以道家哲学中超感知、超认识的"道"为中心,在特别强调老子的"非乐"思想基础上,最终将"大音希声"沿"道"求义,解释为"好听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而存在的,是音乐的本身",因此是"听不见"或"听而不闻"的。对此,笔者认为尚须商榷。一对先秦美学发生最直接影响的艺术是音乐,所以先秦美学思想理论几乎同音乐理论分不开。在早期,史柏、季札、晏婴等人的理论中就有不少涉及到音乐。《乐记》的出现更为明证,虽然这是一部音乐…  相似文献   

4.
龙珲 《理论界》2006,1(10):94-96
多年来人们对“大音希声”的阐释一直众说纷纭,有的研究者认为其是一哲学命题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其是一音乐美学命题观;更有甚者认为其是一音乐艺术命题观。而这些阐释大都是在一种指向未来的可能性框架内相互改变、丰富和发展,既而也体现出这一阐释性研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1976年版的“Mao Tsetung Poems”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译文是“Nothing ishard in this world if you dare to scale the heights”(倒译:“如果你敢于攀登,世上没有事情是困难的”。这种译法显然与原文的精神背道而驰。原文的意思是:“只要肯登攀,世上没有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决不可按字面直译为“世上没有事情是困难的。”按照这种译法,岂不是否定了困难的客观存在吗?  相似文献   

6.
两洋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人们一直把亚里士多德学派译为“逍遥学派”。亚氏在其学园中授徒,常漫步林木曲径之间,希腊人称之为peripateticism,国人揣其含义,从《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择“逍遥”二字以译之。年深日久,约定俗成,人  相似文献   

7.
张骞到过今北阿富汗后,将这里称为大夏,目的在于吸引当年西汉上层的关注,服务于汉武帝刘彻的西向开拓事业。但张骞同时也强调,阿富汗北部地区的古代居民,其人皆深目,多须髯。这与先秦时期华北大地的大夏是并不相同的。唐代玄奘摒弃张骞的译称,译写作睹货逻,成为唐代史籍中的通识。今天的研究,将先秦、秦王朝时期汉文史籍中的大夏,与印欧语系中的DahaTochari(吐火罗)概念等同使用,是并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9.
自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联合宣言(俗称《新儒家宣言》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当代新儒学在海内外都有了很大发展。之所以如此,有着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中国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伦理道德的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世界性的道德滑坡的刺激。首先,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人和人的关系愈来愈机械化、简单化、“工具理性”化,不仅“温情脉脉的纱幕”早已撕毁,人简直变成了科技和工具的奴隶。这种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新阶段,进一步导致了…  相似文献   

10.
杜甫《石壕吏》诗有句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注家各呈己说,莫衷一是。萧涤非教授《谈杜甫“三吏”中的<石壕吏>》说:“‘有孙母未去’,是说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小东西撇不下,我的媳妇才没有走。‘出入无完裙’,是说进进出出连一条好裤子都没有,破破烂烂的见不得人。”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释这二句为:“孙儿的亲娘没回娘家门,衣裙破烂,不好出外见人。”释“母未去”为“媳妇没有走”,义似未妥。媳妇要往哪走?萧说没有注明。郭老释为“没回娘家门”,较萧说明确。古代死了丈夫的小媳妇都回娘家去住。郭老说老妇的媳妇“没回娘家门”,大概是采用了王嗣奭《杜臆》中“母恋子故未去。然无完裙,不堪偕汝去”的说法。联系全诗看,释“有孙母未去”为“孙儿的亲娘没回娘家门”还不确切,释为“不堪偕汝去”才  相似文献   

11.
翻译以“信”为第一义,然而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常根据译入语的时代需求、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等,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处理。19世纪早期,英国汉学家汤姆斯译颜希源《百美新咏》,选取其中31位女子的传记,并对文本进行较大改编,重构了一组具有汤氏审美旨趣的东方“美人图”:人物选取由重美貌与德行转向重才学与智慧;文本重编时,以女性为媒介向西方介绍中国诗歌。汤氏对中国诗歌的关注集中于平仄、四声、押韵和对仗等面向,较早表达“中国无史诗”的观念,由此在中西诗歌比较视阈中建构起汉学世界的中国诗歌史认识,推动了中国文学在世界知识演进中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月14日,我国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与中国珠算心算协会联袂申报的“珠算(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项目,以(1026X-119)的代码编号,成为“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这句话载于《论语·述而》第八章。它有个传统讲法,就是:(老师)举一角为例,(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子,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个讲法的始作俑者,是郑玄。而后,三国何晏的《集解》、宋朱熹的《集注》及《论语》研究影响较大的著述,都袭引郑说。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依传统讲法作了翻译。  相似文献   

14.
“意”概念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语之一。区别于古典时代,严复以诠译方式对“意”概念的哲学内涵做了新阐发。其中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意我关系上强调“意”为心之主,并借此以“积意成我”的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进行新阐发;二是针对意之运行过程,严复分别考察了觉、感、情、思、志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意识活动过程;三是对意志与行为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人之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合。志为行动之开展提供意义与方法,而事意味着行动得以开展的客观要素,完整的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一。严复对“意”的诠译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意”的概念,同时为中西哲学之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不可译性”既有“文化不可译性”与“语言不可译性”之分,也有“相对不可译性”与“绝对不可译性”之别,应该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研究语言的“不可译性”,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异同,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口译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模式和内在规律,其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异语转换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上。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使用特定的变通手段来处理转瞬即逝的信息,以达到准确、通顺、快捷的信息传译目的。因此,对口译的变通因素和施变手段展开分析和探索,进而归纳口译中变译的规律和方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右文说”一例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一例举隅朱桢“右文说”是古人根据《说文解字》所提供的资料,对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训诂字义的学说。此说的基本观点是:凡同声符就同义。由于形声字声符多在字的右半而形符在字的左半,左半的形符只提供某字义类,即大范围的意义归属...  相似文献   

18.
析孙中山“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把武昌起义之成功 ,解释为“意外” ,有两方面原因 :“南方首义”观为其主观原因 ;流亡生涯是其客观原因。本文据此说明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前对中国革命形势缺少全面性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有一种幸福,叫随时都有热水喝。这款英国摩飞500毫升便携式电热水壶,十分适合爱喝热水的朋友。它非常小巧,高度和常见的保温杯一样,不用折叠,就能放入背包或行李箱中。无把手的鹅颈式设计,能节约1/4的重量和体积,为行李箱腾出更  相似文献   

20.
对老子"无"观念的研究,除了生成论的角度,更应从规范问题入手。因为老子更多谈论的不是等同于"道"本身的作为宇宙万"有"之根源的生成之"无",而是关联于"道"之"德"的指导性的"无"。这样的"无",是对"道"之"德"的非掌控特征的总概括,即从动词性的"上德不德"或"玄德"之"不有""不恃""不宰",走到名词性的"无名""无欲""无为""无以为",最后概括为"无"。而所谓"无"的指导性,正是针对政权如何"长久"的问题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