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苏珊娜传》和《窦娥冤》情节结构相似,而且都包含了神判母题,针对同一母题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方式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的美学风格的分析,进一步探索这一母题在不同文化中的原型意义;同时,对人类不同民族的共同心理的思考贯穿全文:神判思想在各民族文化的普遍存在表现了人类时自身能力局限性的认识,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神判这一文化手段在苗族村落社会中具有强大的“致序”能力,是维系非集权社会结构稳定延续、社区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主要手段。但这种神判约束力及其原生的秩序策动效应,在现代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衰减式嬗变,纠其原因,这种嬗变是“神判”和“神罚”的有效性与威严性遭遇现代知识消解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僜人社会里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郭西斗雅”的习俗。“郭西斗雅”,译成汉语同“神判”或“神断”的意义相近,因为僜人信“鬼”不信“神”,这里,我们还是按习惯称呼,姑且把这种习俗也叫作“神判”吧。神判是解放前僜人为解决个人私有财产纠纷而进行的一种宗教裁判活动。那时,僜人社会上发生了偷盗、通奸(指男子与有夫之妇的性关系)或其它的财产争端等事件,甲方怀疑是乙方所为而又无凭据,在乙方拒不承认,双方相持不下时,只要其中一方提出通过“神判”裁决(一般是由财产受  相似文献   

4.
《易经》解卦的“解”通獬豸的“獬”,其代表的是上古传说的专司裁判的独角兽。解卦实际上是一则关于狩猎所得猎物归属权问题的神判筮例。解卦《象传》“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已经为我们揭示出解卦的獬豸神判的本质,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则说的是审判官对疑难案件通过射隼的天意神判的方式来裁决。《序卦传》“解者,缓也”和《彖传》“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均是对解卦义理的发挥,不代表解卦的原初本义。  相似文献   

5.
《易经》解卦的“解”通獬豸的“獬”,其代表的是上古传说的专司裁判的独角兽。解卦实际上是一则关于狩猎所得猎物归属权问题的神判筮例。解卦《象传》“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已经为我们揭示出解卦的獬豸神判的本质,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则说的是审判官对疑难案件通过射隼的天意神判的方式来裁决。《序卦传》“解者,缓也”和《彖传》“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均是对解卦义理的发挥,不代表解卦的原初本义。  相似文献   

6.
神判与法律器物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判作为一种民族法文化现象,在世界很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而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并对今天民族内部纠纷的解决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神判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应有其合理和可能因素,这表现在各种形式的神判中几乎都有人的因素。对及时解决纠纷,息事宁人,稳定地方,维护习惯法的权威和神性,打击真正犯罪是有利的。中国古代的触角种判、占卜神判和烫伤神判都具这样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指出不是所有的神判都一定有人判因素。  相似文献   

7.
神判法又称上帝裁决,是英国中古时期司法机构试图通过神的意志来裁定嫌疑人是否有罪的司法程序和决断方式。它流行于7-13世纪。除司法决斗外,常用的神判法主要有火判法和水判法两类,其他有吞食判法、饥饿判法、寒冷判法、十字架判法等。神判法具有残忍、荒谬等非理性特点,易引发被告对执法者的贿买,同时因它归属于司法体系,受司法程序的制约,它还具有维护无辜者、惩戒罪犯、减少积案等效能。神判法之所以能在英国长期实施,归因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君主、教会和民众的反对,神判法终于在1215年拉特兰宗教会议上被废除,代之以陪审团之理性方式。  相似文献   

8.
孔子曾曰,西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确,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变革时期,“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文化废,新文化兴”。表现为政治上由奴隶制神权政治转换为奴隶制宗法政治;认识上由重鬼神转折到重人事;法律上由神判法转变至人判法等等。而西周一代美制之形成,实乃周公之首力。故此,本文从周公与西周法制建设关系上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路德的人文与宗教视野,探索人工智能对人之本质挑战,含五个部分:两希传统的悲剧性人神断裂、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抑或“绝地天通”?知识与权力互动历史的外在语境和内在动力、人成为神的思想发展史及如何避免“全能”与“全善”间冲突给人类未来造成灾难?故需从人文社会科学和神哲学上认识人并通过伦理约束手段将能力用在善上,解决人在走向“全能”却没有向“全善”的冲突,避免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0.
羌族诉讼习惯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诉讼习惯法发端于大禹时代,其中,依靠人力运转的有“议话”、“转转酒”两种程序;假托神意运行的有“盟誓”、“捞油锅”、“掷骰子”、“枪击草(面)人”等神判程序。其历史演进呈现为四个阶段:独立运行(18世纪前);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介入(18世纪-19世纪中);国家法对诉讼习惯法的挤压(19 世纪中-20 世纪中);彼长此消(20世纪5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灵魂不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认为庄子没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而事实上,庄子在继承了前人灵魂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又有所改造,承认人人皆有灵魂,但一般人的灵魂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而得道之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灵魂不死不灭,甚至升天成仙。  相似文献   

12.
对于道教玄妙而深奥的理论,宋人可能知之甚少,甚或完全无知,但他们却非常熟悉道教的各种外在仪式。随着道士和信奉道教之人大量渗透到民间,普通百姓不仅接触且逐渐接受了道教神秘而诡异的各种道术。在宋代,供奉道教神像的现象并不罕见,人们生老病死的过程似乎都有道教的踪影。在很多宋人心目中,道术有着无比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驱鬼治病,还能延年益寿,也可使人与各路神灵直接交流,甚至能消灾纳福等等,几乎无所不能。出于某种功利性的考量,抑或是为了心灵和精神的慰藉,不管出于何种缘由,宋人格外虔诚地举办各种各样的道教仪式,这是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宋代民间信仰的直接体现,更是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侧面之一。  相似文献   

13.
《萤窗异草》中的人仙恋及其文化心理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人仙恋作为白日梦的角度入手 ,分析这类恋情乃现实生活中 ,人类因精神、物质上的种种欠缺所作的幻想 ;在托幻中寻求补偿和满足 ,以平衡失重的心理。战乱相寻、尘世纷扰 ,因而有仙乡的追求。人类对年老、死亡的焦虑及畏惧 ,亦凝结为对不死的企盼。在仙恋、仙婚中 ,更有一类包含启悟元素之作。在这类篇章中 ,主人公因仙侣的引导 ,去除品格上某些劣根或习性 ,得仙人“度脱”成仙。除了精神上的启悟外 ,人仙恋亦能满足主人公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灵魂观包括万物有灵、人的灵魂不灭、入有三魂七魄以及人死后的灵魂归宿等内容,这些内容从外在形式上看主要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而灵魂观的本质,以"先祖崇拜"为代表的维系血缘宗族制度的"孝道"等思想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美的发生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美的发生与人类无关,它来自一种超自然的力。人类审美活动则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心理基础的形成,必须经历以下重要阶段:一是由感性能力向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二是由群体情感向个体情感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与道德进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启蒙学者们认为理性进步(即科技进步或知识进步)会导致道德进步,但启蒙思想中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导致了知识与德性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现代科技迅速进步与道德退化的巨大反差。迅速进步的科技与现代组织的结合使人类已具有可毁灭地球的强大力量,但人类的强大又永远不可能达到“上帝”的全智全能,这便使人类很可能因自己的强大而自毁。可见人类用发达的科技和市场整合而形成的强大力量必须以道德和智慧的法码去平衡。人类若想安全地生活在地球上,必须培养与自己强大力量相称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从其气一元的宇宙本体论和重视经世史学及社会教化的实学立场出发,在批判继承朱熹魂魄说的同时回归先秦儒学原典,批判了民间迷信及佛教、道教的魂魄说,指出人只有一魂一魄,主张人与物因气之差异而理亦相异,以人性与物性根本不同因而不能相互转化批判了轮回说,并对祭祀之感格及灵魂不朽给予了理性解释,维护了儒家传统信仰。利玛窦则基于天主赋魂说与天堂地狱赏罚论,批判了儒家的魂魄说、佛教的地狱轮回说,并给予儒家的祭祀以非宗教的解释。从黄宗羲信奉主宰世界的昊天上帝,认为圣贤灵魂不灭,以及承认儒家祭祀之非宗教世俗意义等方面来看,恰好可作为儒家主流学者对于利玛窦所倡导和推动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的批判和反应。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一批类型化、神圣化的超越者形象———仙佛。仙佛形象系列与修行主人公(唐僧师徒)、修行的障碍者(妖魔)和修行的旁观者(众生)构成小说的四种基本人物类型。文章从仙佛形象的超越者特征入手,分析其性格的诸多侧面,揭示出小说与佛经中仙佛形象的文化继承关系,并论证仙佛形象是小说酝酿宗教气氛、实现情节转换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