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古籍文献及《清华简·楚居》记载为据,研究楚王族先祖季连部落早期的活动地域;认为季连在夏王朝灭亡之后投靠了商王朝,并娶了"盘庚之子"妣佳,与殷商王朝结为婚姻。季连之裔孙鬻熊的妻子妣,生丽季时因由脅间生出而死去,巫用荆楚条把妣的身体缠包复合而葬。为了纪念鬻熊的妻子妣,自鬻熊始这一支部族开始称为"楚人"。《清华简·楚居》记载的地名也揭示了楚人先祖这个阶段向殷商王朝示好与表示臣服的活动和过程,以及楚人称为"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楚是长江中下地区的两个强大诸侯国家。两国间的连年争霸战争,为吴、楚人才与文化交流开拓了渠道。吴国任用楚人伍子胥为相,攻破郢都,大败楚国。楚国学习吴越先进铸剑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吴国仿造楚式青铜青器,吸纳楚民土坑墓葬俗;楚人则效法吴之坟丘,吴、楚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楚灭吴越统一长江下游后,成为"东楚"富饶地区。  相似文献   

3.
除了作为主体的楚族群之外,吴、越、巴、蜀等地缘共生族群在楚地辉煌的文明成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族群各有其不同的来源,与楚人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在楚文化的整合下,地缘共生族群与楚族群一起创造出南楚地区的文明,其过程是从地缘族群的多元共生、文化交流到渐进融合.  相似文献   

4.
楚国灭亡探因○向一尊楚从商未周初,鬻熊“为文王师”,熊绎事(周)成王起,“居国南乡”,荜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熊渠时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占有“江上楚蛮之地”。降及春秋,熊通“乃自立为武王”,“始开濮地而有之”,楚文王迁都于郢(江陵),“楚人都郢而强”...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楚人擅琴,如今却又为何刮起楚人尚钟之风?究其实质,即阶级意识在楚音乐文化中的顽强表现,本文通过侃琴说钟,为客观上被冷落和淡漠的古琴艺术,恢复其在整个楚音乐文化中所应具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文化创造行为 ,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 :对运动美的神往 ;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 ;对色彩美的感悟 ;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 ,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上楚人缔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楚文化,楚人创造历史经历了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独立创建了楚国,因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传统。最为突出和集中体现楚人爱国传统的楚文学作品,当属楚辞。楚辞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载体,其具体内容主要是屈原的"美政"理想,楚人的爱国传统和楚辞的爱国精神,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皇门》篇一般被认为是描述了周公归政成王时期的"政治遗嘱",但在认真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主旨应是刚建立的周朝面对管蔡之乱,周公告诫群臣应与王庭保持一致,保持舆情畅通、共同面对危局的政治心声。这件事发生当不是在所谓归政的周公七年,而是在周公摄政二年前后,通过对《皇门》篇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周公从摄政称王到最终归政是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由此也可窥见周初的政治情态、周公为周王朝长治久安而施行的特殊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9.
论西周王朝中的齐太公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中关于周公、召公以一子就封,另有子"世为王臣"的史实比较明确,但对于同为开国重臣姜太公是否有子"世为王臣"则文献无征.通过近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师钟、师鼎、即簋、师臾钟铭文考求其世系可知:姜太公确有两子世为太师,留侍王室,同周公、召公家族情形相似.  相似文献   

10.
自50年代以来,在鄂西地区的利川、建始、秭归、长阳、五峰、枝江、宜都、当阳等县市,先后出土有许多属于巴国和楚国的音乐文物。这些巴楚乐器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些乐器始自新石器时代,其后不断发展,一脉相承,至今在民间尚留有深厚的根基。楚人善歌,楚俗尚巫,楚音乐文化虽带有浓郁的巫风色彩,但它却是以楚公族诸候国为依托,具有与中原诸侯列国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这是中原华夏音乐文化的传统,楚也沿袭和发展了这个音乐文化的传统。巴人居于长江中上游,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是巴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也造就了巴人善干,音乐节奏明快、跳动等多方面的特点。以乐舞见长的巴文化对楚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文选》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中之《巴人》当为楚民熟悉并传唱的巴人俗曲,其和者达数千人之多,足见巴人音乐的和唱表演方式,尤其是旋律、腔调对楚人的影响是何等之深。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楚国科技与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国辉煌的科技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楚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直接影响到楚文化的各个层面。楚国科技成果体现出华夏民族文化中被两千多年的历史沉积物所掩盖的一种文化传统 ,这就是楚人积极进取 ,兼融并蓄 ,锐意创新 ,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楚人的科学理论思维充满了玄虚的色彩 ,天人合一、万物同构同感是其对自然认识的基本出发点。这对于当今的我们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仍不失其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有不少关于建筑装饰的记载,其中有些属于想象,有些则属于写实,但总体上都体现了楚地建筑装饰浪漫美的风格,也折射出楚人追求室内外交融、和谐之美、柔婉之美的审美特征。这种追求建筑装饰美的深层原因与楚人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向楚传略     
向楚,字先乔(仙樵),号觚翁(1877—1961),生于四川巴县,著名文史学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多年,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对成都地区各高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良多,晚年任《巴县志》总纂。《巴县志》成书25卷,不仅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而且在国外图书馆都有珍藏,是研究蜀地风俗历史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5.
楚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周至春秋时代 ,楚与周是南北对峙平行发展的两个政权。几百年间 ,战争不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周王朝逐步衰微 ,而楚王国日益强大 ,北方逐步分裂 ,而南方渐渐统一。楚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秦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工程已由楚国完成。不仅开拓了广阔的疆域 ,而且融合了南方各个民族 ,秦完成了统一 ,但只是一个序幕 ,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 ,建立稳定政权的仍然是楚人。南楚的文化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北方的思想家重视政治伦理 ,南方的哲人关注宇宙自然。中原的文学泥着现实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南楚的文学富于幻想 ,闪耀浪漫主义光辉。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楚考论     
古今学者对"西楚"源于何时,区域到底多大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考论通过史料证明:过去大多学者认为楚的发祥地是"荆",即今湖北一带,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甲骨文里,只有"楚",没有"荆"字,直到商末周初时才有"荆"字。由此看出楚比荆早,楚起源于东方,东夷文化是其源。出土的材料证明"西楚"之名,至晚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其区域主要在豫东南、苏西北、鲁西南、皖东北部。  相似文献   

17.
楚蛮是商周时代南方居民申与中原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部分,为古三苗的遗裔,又称"荆蛮",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夏末商初.三苗衰微之后,其遗裔散居于江汉地区.楚蛮在商代后期已较为强大,与华夏集团有较多的交往,在文化面貌上可能与中原较为接近.楚成王时,楚蛮主体被楚国兼并,作为一个族群不再存在,其余脉蛮子国为楚昭王所灭,此后,楚境內再无蛮族活动的记录.商代的楚蛮居住在汉东和鄂豫陕交界地区,周代的楚蛮居住在汉水中游地区.楚蛮与楚国有区别:熊绎受封之前,只有楚蛮而无楚国;楚蛮和楚国公族族源不同;初期的楚国很小而楚蛮分布广泛;楚是周朝的封国,而楚蛮则往往成为周朝的征伐对象.楚蛮与楚国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楚国始封时就在楚蛮之地,熊渠以后楚国逐步融合楚蛮.早期楚国与楚蛮在文化上很难区分,早期楚文化是江汉土著民族与周代南土诸国共同创造的,楚蛮当是其中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8.
《楚辞》中既有对现实建筑的描写,也有对想象建筑的勾勒。由前者,可以窥探古楚建筑的形貌和风格,从而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壮丽、精致、柔美、与自然相合的审美理想,以及尚红、接受龙蛇意识、鸟崇拜的文化特征;从后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所寄寓的洁身自好的人格。渴望居于清明有道环境中与明君贤才遇合而一展宏图的情怀和志向。最后,从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视角,也可感受到楚民与自然亲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楚风俗对楚器物造型和装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楚国的造物品类繁多、主题鲜明、格调清奇灵秀、色彩斑斓繁艳,开创了上古南方审美文化的新视界。楚器物从造型到装饰所表现出来的楚风特征表明,楚器物的产生与楚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楚风俗是楚器物发育生长的母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