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1999—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来研究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测算了粮食主产区人力资本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与粮食非主产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新型城镇化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粮食非主产区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更大;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在全国范围具有较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在粮食主产区其溢出效应更强,而技术创新只在粮食非主产区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效率提升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116个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DEA模型分别测定了样本城市的综合、经济及社会城镇化效率,并采用DIFF-GMM和SYS-GMM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分别对各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城市综合及经济城镇化效率呈上升趋势,而社会城镇化效率呈下降趋势;现阶段工业、服务业集聚均处于非过度集聚状态,其中工业集聚普遍促进了各线城市综合及经济城镇化效率的提升,但抑制了各线城市社会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服务业集聚普遍促进了城市各城镇化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弥补工业集聚短板,促进了社会城镇化效率的提升。未来,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水平是推动各城镇化效率提升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农业碳排放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重要位置,基于河南省2000—2021年的相关农业数据,测算了河南省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并从要素流动视角把城镇化指标分为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构建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法和方差分解法研究了河南省城镇化对于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从整体上降低了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强度;三个城镇化指标中,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均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土地城镇化则正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其中,产业城镇化是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力。据此,要推进城镇高质量发展,重视产业城镇化的减排效应,加速产业城镇集聚化;严防土地城镇化占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2006—2018年省际数据为样本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和物流产业集聚度并运用灰色关联耦合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物流产业集聚的关联度以及耦合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处于较高关联状态,但省市发展不均衡,浙江省关联度最高。(2)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上海市耦合协调度最高,浙江省其次。(3)进一步分析关联度较弱的安徽省发现,产业结构与物流产业集聚关联性最强。鉴于此,从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等方面出发,提出对区域发展的建议,以期加大物流业同城镇化联动发展力度,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章基于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开放经济视角下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下中国应努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节奏.同时,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通过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共生关联,但是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事实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相分离。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型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给付型需要错位,国家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强意志与地方政府的弱反应形成反差,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共享“为理念,重构农民工的城市权利;以“主体性”为依归,尊重农民工的市民化选择;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拓宽农民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将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集聚同时纳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理论阐释及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新型城镇化显著抑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检验发现:新型城镇化能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通过农业要素配置制约效应和非期望产出增长效应抑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集聚的交互效应或协同作用能有效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素质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化的发展有四个动力要素:基于信息化的城镇功能、基于社会分工的产业基础、基于人口流动的素质、基于二元结构的城镇管理体制,城镇化需要设立一种能为各种要素合理有效利用与耦合的制度,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城镇化战略管理。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进行区域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涉及城乡分工协调机制下如何解决农业经营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营体系对城镇化进程的要素限制问题,其核心就是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工农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及其衍生的服务体系进行有效配置。基于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种人的城镇化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飞跃。城乡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的城镇化在释放内需、促进制度创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辽市是全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因此,本文以通辽市城镇化发展为例,对蒙古族聚居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析。通辽市凭借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和自然、人文条件,根据实际,选择分散式的城镇化道路,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以科尔沁文化为主题塑造通辽市旅游形象。因此,城镇化发展成果比较明显,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必须时刻注意,以健康城镇化作为发展的终极考量,防止"中国式城市危机"在通辽翻版。  相似文献   

13.
四川城市化战略选择--一个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道路是以大城市为主导 ,还是以中小城市为主导 ?本文首先对安纳斯 (Anas,2 0 0 2 )的模型进行介绍 ,该模型是对基本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做一些拓展后 ,得出城市体系将会演化成数量不断增加的 ,分散的 ,专业化的小城镇。最后本文分析该模型对我省城市化战略选择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庆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城市规模及城市人口增长不平衡、小城镇数量多而规模小三个方面.在依次对都市圈、渝西经济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优势及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来研究三大经济区适宜联网辐射、放射状推进、点轴结合的重庆城市化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判断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进一步制定和推进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机制创新等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就城市化而言,欧洲率先经历了这一过程,然而,我国学界对这一过程研究并不太多,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亦无清晰的梳理。因此,结合欧洲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当今的城市化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对我国学界的研究有所丰富。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从中国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路径,以及上述两种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偏差的角度,分析城市化进程的能耗效应。研究发现,在5%水平下,土地城市化整体上能够显著增加能耗,而人口城市化整体上则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同时土地城市化相对于人口城市化的过快推进也能显著推动能耗的上升。相对于人口城市化而言,土地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耗增加的主导力量,土地城市化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到能耗,而人口城市化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到能耗。认为,应当优化人口城市化的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城市化效率,推动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协同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人们对"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思考更加科学、理性。农村是城镇化的主体之一,乡土社会仍然能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因此,"乡土型城镇化"或许能够回答"村落命运"这一问题。而要构建乡土型城镇化,必须要把握城镇化与乡土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为乡土社会和新型城镇化营造适宜的互动机制和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现象,国内外各学科的学者对其研究颇多。城市化的作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城市人口的扩张、过度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我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等,都是城市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遏制我国资源加速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希望所在;加快城市化又是提高人类智慧和文化素质、增进社会文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