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体研究一直推动着政治学的发展,但是流行的政体概念需要清理。有关近代西方政体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亚里士多德命题而展开,在解决统治权后就如何统治问题进行了以代议制为主轴的政体设计。冷战使得政体分类高度意识形态化,西方以突出类的对立的二分法代替亚里士多德的多重分类法,并借用在中世纪就很发达的贵族政制的且被西方现代政制设计师用于排斥民主政治的选举代表制来修正人民主权,建构以选举制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民主等同于选举即选举式民主。这不符合政治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常识。需要引入国家变量以建构一个替代性的民主政体理论。  相似文献   

2.
张娟 《南都学坛》2009,29(1):110-116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透过百年历史迷雾,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即是一部以政制变革为主线的历史。对于近代中国来说,面对中西器技较量背后的政制落差,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围绕此目标,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制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制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精英构建的"框架"(framing)会影响普通公众对某一政治或舆论话题的态度吗?文章以赞成协商民主还是赞成选举民主作为被测试的政治议题,将975名中国大学生分为4组进行测试,发现精英话语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存在影响,观点相异的精英话语会使大学生在该议题上的态度发生偏移。但是,并不是所有精英话语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程度都相同。研究还显示,当被试处于一个竞争性框架的情境下,精英话语的影响力则会被削弱。根据这一实验结果,研究认为,在一个存在不同观念和主张的竞争性舆论环境中,某一单一的精英话语不足以"误导"大学生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相均衡的理论为框架,提出“保持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平衡,让精英团队保持领导力,让平民团队保持影响力,是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指出民主主义、平民主义、福利主义三者高度相关,依此分析说明民主政治的平民化倾向是欧债危机的政治根源,并结合民主政治的不同状况,提出“大众民主政治所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成为精英寡头政治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认为社会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仍然是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北伐前夕,随着中央政权在直系及反直政治军事同盟之间交替,新的权力中心无法形成,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地方自治思潮兴起,中国政治出现了明显区域化倾向.地方实力派纷纷实施与中央若即若离的区域性统治,所提出的政治口号体现了强烈的地方意识,由此形成了中央权力的弱小和地方权力的强大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权只能依靠各实力派之间的"均势"来维持统治.如果说,19世纪末,中国的地方主义是一种"分"是为了"合"的"中央方向上的地方主义",那么,此时的地方主义显然已经偏离了以前所具有的"中央方向"."三·一八"事件之后,中国事实上已处于无中央政府状态.这为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南都学坛》2010,30(1):116-120
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动力和核心。对于超大、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来说,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根本政治诉求的中国式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在不间断的制度创新中,积累前进的资源和动力,突破和扫除发展道路上的制度短缺、制度滞后、制度虚置等束缚,推动政制建设。为此就需要:推进观念变革,破除制度创新的阻力;深化政制改革,促进政制完善;健全执行机制,保障制度的贯彻落实;培育公民文化,推动政治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看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制与它具体表现形式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雅典公民的政治与法律素养难以保障真正民意的产生,要确保雅典政制的顺利运行,需要把政治决策权集中在极少数有专业治国知识并通晓统治之道的人手中,因此苏格拉底主张建立一种“精英治国”或“专家治国”模式。如果把他的政治思想落实到政治实践中来,可以看出他政治思想中的极权倾向,他理想中的统治者可以说就是一个极权的君主。  相似文献   

8.
张君劢、钱穆两先生均为现代新儒学之重要人物,然其为学路径不同,故对中国传统政治之性质、对儒家义理转生现代政制之前景,持有大体相反的看法,而发生或隐或显之争论。张君劢认为,构建现代中国之良好政制之路是自移植西方民主,钱穆先生则以为可在儒家文明内部转生创发。由此,两人对孙中山先生之五权宪法方案也持完全不同的看法:钱穆支持,而张君劢反对。此一分歧实贯穿19世纪末以来之现代儒学发展,今日则展开为港台儒学与大陆新兴政治儒学之争。  相似文献   

9.
’97前后香港的两种政制还然不同。’97前香港政府的殖民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以代表制、分权和责任制为基础的民主政治。’97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建立在代表制、分权和责任制基础之上的。通过比较,结论是:香港的政制随着主权的回归,正在发生一场进步、民主的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来说,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制。在1949年以前的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但都元一例外地失败。总结其中的教训启示,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制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存在着大量两两对出,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句子。这类句子是对偶句的雏型。这种偶对结构按其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句间对和当句对;按其上句与下句之间的内容和意义关系可为正对、反对、串对、比兴对、互文对等;按其形式又可分为挑水对、共主对、貌词对、排对、长对,博对等。这些骈丝俪片后来逐步形成了精工对偶句、骈句、律诗中的对仗以及对联等形式,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骈体文。偶辞是中华民族在对称中求和谐,在均衡中体现整体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 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相似文献   

13.
《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作品价值意义的多元追索、作品主题的持续争议、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不同阐释和其他角度研究,对我国20年来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预测了未来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中常以饮食来刻画人物。透过《儒林外史》中丰富的饮食描写,读者不但可以对饮食之人有直观生动的了解,更可由诸多个人所组成的群体,进一步觇见清初儒林之世情。书中对于世情的描摹、人性的表现,能令读者——尤其是身处今日之"儒林"者在读此书时,皆能依稀看到镜子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5.
论《红字》中的《圣经》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cou ld not be said too often thatHawthorne belonged to acu lture for wh ich the B ib le was still the book of books.Therewas no end on secret evils in hum an life.The hum an soc ietyneeds unceasing purification.Th is was Puritan’s notion.It wasalso Ha…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故事文本的研究,重点讨论故事的叙事手法产生的种种悬念,及其对故事主题,即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不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抛弃以情节为主的传统手法,善于运用顿悟、视角转换、开放式结尾等多种叙事手法着重探索人物的内心隐秘与畸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叙事理论,对安德森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的独特叙事手法和结构等进行简要的解读,探讨其作用,以及对美国现代文学和年青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19.
《长日留痕》是主人公史蒂文森对个体创伤历史的记忆。他书写了个体创伤所造成的父子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事业之痛。他的书写还映射了英国管家集体所遭受的创伤。史蒂文森通过写作来揭示伤痛,对个体创伤进行了宣泄,从而减轻了个体伤痛,而且通过“被倾听”一定程度上治疗了创伤。《长日留痕》对个体创伤的关注再现及疗救,表明了石黑一雄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有助于受创伤者建立创伤疗救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国语》是研究春秋社会文化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大量的反映春秋时人言语活动及语言观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春秋时人的语言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言语在社会文化中重要地位的强调,立言是贵族大夫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言语决定贵族大夫政谏、外交专对等政治活动的效果;二是对言语伦理规范的总结,如无远、忠、敬、信、仁、智、教、孝、惠、让、顺、义利统一、勇有所制等。这些伦理规范是春秋贵族文化的表征,是其君子人格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