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待”由表意愿转为表假设,最终演变为假设连词,一些同表意愿的其他情态动词演变方向与之具有平行性。它们除了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语法功能及语法位置,还经常出现于假设复句中,经过高频使用,逐渐弱化自身的“意愿”义而吸收句式的“假设”义,关联性逐渐增强,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汉语“情态动词>连词”的平行虚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怕"分别有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其中副词"怕"的形成是经历了"怕"动词实义的逐渐减弱及其句法功能的扩大.在副词"怕"的基础上,由于本身的语义及所处的句法位置,加之语境的诱因,最终"怕"产生了表假设的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好比"的话语功能主要有两类:一是用于举例说明,二是用于假设推论.为了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传递信息,言者有时会借用相似事物对此前内容进行类比式举例,亦或者作为举例发端语创设话题情境或前提."好比"的演化过程从"短语(好+比)"到动词"好比(如同、好像)",再到动词"好比(类比式举例标记)"、动词兼连词"好比(话题式举例标记)",最后演变为连词"好比(假设标记)",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由于句法位置变化、韵律特征、主观性、隐喻机制与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5.
“可见”在上古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可以看见”,现代汉语中“可见”为表示推断、结论的连词,其演变过程是动词短语“可见”→连词“可见”.句法位置的变化过程为“NP+(不)可见+NP”→“可见+VP”→“S1.可见+S2”.在“见”抽象化基础上,“可见”经历了重新分析,最后,在双音化、韵律制约、高频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大约在明末以前词汇化为连词,中间并没有经历“动词、副词”阶段.  相似文献   

6.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中,“所”可以表假设。“所”表假设多用于“所VP者”结构中,并且一般用于誓词中。假设连词“所”由指代词演变而来。这个演变的过程包含了介词删略、语境吸收和功能扩展等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若+X+假设助词”格式是汉语表假设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这一格式能够较准确地对相应的假设连词进行定性,因此通过对这一格式历时演变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假设助词“者、时、後、呵”等的历史更替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汉语“再不”框架原型为“间接建议”,口语中“再不”已连词化。动因在于话语信息组织需要使得“再不”出现在句间连词性敏感位置。复指悬空诱发重新分析,形成词汇化程度较低的假设否定连词。强建议“因”与弱建议“果”关系的中和导致两个语法后果:评议性连词;“选择”义浮现。“建议”和“选择”均通过吸收语境义而来,异同在于立场视角。与“要不”“不然”“要不然”类似,“再不”“再不然”之间不具有直接的先后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双峰话中“起”可用做动词、动词或形容词词缀、助词和连词。主要讨论该方言中“起”的动词以外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连词"那怕"的词汇化始于明代,至清晚期完成,先后经历了跨层结构、跨层结构和连词并存、连词三个阶段。重新分析是其词汇化的主要机制,前景信息背景化和韵律的促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在"那怕"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演变,语用推理是促动其语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5.
假设连词"即"的直接来源是时间副词,其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末期,至汉代被广泛使用。运行义动词"即"首先在"即+V2"结构中虚化为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继续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在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主观化程度的提高、句法位置的变化和与时间概念联系的松动化是其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的“由”和“由于/於”都可作为表因的因果连词,它们均由动词直接或间接虚化而来。动词“由”在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虚化的路径有两条:由动词直接虚化为连词或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由介词虚化为连词,但却殊途同归。而“由于/於”的虚化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和“于/於”凝固成词阶段和“由于/於”语法化阶段。“由”的虚化并没有对“由于/於”的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除非”的功能及其句式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非”具有介词和连词两种功能,前者相当于“除了……(以)外”,后者引出假设复句中假设实现的充要条件。“除非……不”和“除非……才”两种句式是来源于同一底层结构的否定和肯定式,是“除非”众多句式中的一部分。从句式的历时演变来看,两种句式中的“除非”所具有的连词功能是一致的,并不像有的学者所说前者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后者相当于“只有”,也不如有人所说两者都相当于“除了”或者都相当于“只有”。  相似文献   

18.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构词图式“X说是”包含“别说是、莫说是、慢说是、甭说是”等四个递进连词,表示“用以贬低某一事物的重要性,突出另一事物的重要性”“,联系项原则”和信息结构是形成“X说是”复句语序的主要动因。语义量级上,递进连词“X说是”所处复句前后项构成了关于“可能性”的语义量级,“X说是”处在表可能性更大的分句中。历时演变上“,别说是、莫说是”是通过词汇化而成词的“,慢说是、甭说是”是通过类推机制而成词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