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动”说与“摹仿”说是中西古代文学创作论的最为重要的学说,它们对中西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这两种学说立足于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土壤,因而其所倡导的文学观念和价值标准便是根本对立的;但作为文学创作论,它们也包含某种同一性。它们的对立延续于现代文论,便体现为表现论与再现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而它们的同一则体现为对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强调。所以可以肯定,随着人类文学实践和审美情趣的日益丰富多样,这两种学说必将在新的文学经验中得以不断整合。  相似文献   

2.
“恶妇”和“妖妇”分别是中西文学中各具文化特色的邪恶妻子形象。这种创作认知的产生,既源于中西父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红颜祸水论”的共性认识,又源于各自不同的伦理文化价值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邪恶妻子形象的创作样态可以发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儒家伦理与宗教伦理在对待女性的统治上出现跨越时空的父权制话语共谋。在现代社会,这种权利话语共谋分别遭到中西不同文化视野下女权主义的批判。由此,邪恶妻子形象获得新的创作和解读,展现出中西女性共同的主体意识觉醒潮流。  相似文献   

3.
宇文所安基于西方文论语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述了中西文论的主题相通性,表现为中西文论在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上的契合、共振与贯通。文道论与理念论体现了本体论上的契合;神思论与艺术想象论、《文心雕龙》风格论与西方的风格论、内外论与西方的内容形式论体现了创作论上的共振;心物交融论与摹仿论、知音论与西方批评理论体现了批评论上的贯通。从西方视角解读中国文论,可以发掘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中西文论的交互对话。在中西文论的契合中,各民族文学显示各自的特征和价值,有利于揭示世界性的文学观念,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扬雄作为一代汉赋大家,其文学成就吸引了众多海外汉学家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模子和诗学传统的不同,海外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在对扬雄汉赋中的儒家思想、扬雄汉赋创作中的模仿手法以及扬雄赋论中的“悔赋”言论等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充分认识海外汉学界对扬雄的研究视角、范式和观点,有利于国内学界以扬雄汉赋为桥梁实现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助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指导原则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翻译信守的“忠实理想论” ,能够有效调和传统指导原则中“忠实”与“美文”之间的旧有矛盾 ,宏观调控文学翻译过程。因中西修辞的历史渊源不同 ,总体表现为汉语尚美的传统和英语质朴的文风 ,中西互译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化处理 ,以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情趣。在进行翻译批评时 ,要努力体现出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对“文学”作为学科能指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学”为学科能指的现代所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有相当稳定的界域。由此,形成了我们现代的文学史写作格局,但当所指相对稳定后,我们又会进一步发现“文学”作为能指的局限和误导。首先,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文学”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充满着矛盾与歧解;其次,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在“文学”书写的同一性下,掩盖着技艺论、明道论与摹仿论、审美论、特殊言述的语义差异;第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视觉文化的冲击使文字的文学文本从中心趋向边缘。“文学”作为建构学科的概念,失去了近百年被赋予的价值,已到了重新思考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上,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充满焦虑也满怀期待,由此催生了此一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兴盛。乌托邦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现代性文化现象,它有中西两种源头,可分为社会乌托邦、政治乌托邦、唯情主义乌托邦等多种类型。乌托邦文学反映着传统的衰微和文化传递方式的变化,代表着一种中国人在西方这一现代欲望介体的引导下自我变革的要求。现代中国人开始普遍相信人的本质就是能选择如何生活,社会通过人们真诚的信仰和为之献身的真正理想就可加以改变,这使他们由传统的“信命论”者转向了现代的“抗命论”和“造命论”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清末词人况周颐关于词境与词心的观点。论证了况氏词境──词心说在文学创作心理机制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的独特意义,并论述了况氏观点与中国古代传统创作论中“妙悟”说的关系及其在词论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比较诗学领域中 ,对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中心范畴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西诗学中“道”与“逻各斯”这一对支撑性范畴 ,从其确立和延伸的方式论及其文化内含。作者认为比较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对中心范畴进行深入探讨而非表层的比附  相似文献   

12.
语言 文学p口目 天中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议文论往来高义伸(吴承学,(宋俊华,李 斌)王开桃) ~论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章 伟)1“男儿捐生苦不旱” ——论陈子龙之死兼谈明末士人对待死亡的心态 (姚 蓉)1论《聊斋志异》悍妇形象及其女性文化 (黄 伟)l奈保尔作品中的“模仿”主题 (雷艳妮)1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文化的转型(蔡敏)l批评标准哲学基础的置换 ——文学的价值层面与批评尺度 (王 坤)2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 (李珠鲁)2《论语》“子所雅言”章辩义 (李中生)2惠州话形容词的重叠式 (刘若云)2《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杨 …  相似文献   

13.
词的创作法则新探周云龙同其它文学样式的创作法则、技巧之研究晚于作品本体一样,词的创作法则这片荒地,也是在继作品大量涌现后才渐次开垦起来的。且中国古老的文论习于"评点"(特别是对小说与散文)与"漫话"(如诗话、词话).很少有西方那样洋洋洒洒的系列宏论。...  相似文献   

14.
浙江师范大学青年学者俞樟华所著《史记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已于1994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20万字,分为“《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和“《史记》源流论”两大部分.《新探》集中反映了作者近十余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全书最大特点就是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这一总的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探索《史记》的源流.司马迁作《史记》博采《国语》、《世本》、《楚汉春秋》,考信六艺、诸子,在大量的先秦文献资料中吸取思想精华和艺术养料,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史记》一经出现,由于它的巨大成就,又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以致成了后代史学、传记文学、散文、小说、戏曲仿效和取材创作的昆山邓林.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事实,《新探》作者从源与流两个方面对《史记》前承后启的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大量分析中英“秋”诗意象的基础上,从客观物质世界、传统文化精神、创作主体、中西哲学思想以及文艺理论诸方面探讨了“悲”秋的共同内涵与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论学衡派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文化守成的立场,学衡派注重文学中传统因素的传承。模仿说和道德论在中西文学理论中根基深厚、源远流长,成为学衡派考察文学问题的两个重要切入点。通过对模仿说和道德论的创造性阐释,学衡派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对比俄国形式主义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发展论的相关概念,本文阐述了"陌生化"诗学以形式的演进为基础的文学发展观,并梳理了中国古代通变观的思想传统,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以刘勰的"通变"、"奇正"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观的内涵,发现二者不乏相似之处.但由于产生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二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承认文化的异质性,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论的异同与互补,促进中西文论的融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人《小说小话》在近代中西“文明交通”视阈下,基于“文明”的角度,以“南海北海,此心同,此理同”重新审视“旧学”,形成了知见传统的小说批评思路。而“谋世界文明之进步”等诉求,使得黄人对古代小说传统的重构,不仅注重小说的审美意义,而且强化了小说知识趣味的当下意义,以便从“历史”“当下”及“未来”的多维视角看待古代小说的典范意义,带有价值论与知识论并存的知识特征。作为一种批评媒介,从《小说小话》到“小说界革命”的炽热,“小说话”批评者意图强调思想启蒙与文学审美相融会之后的文化引导。它代表了当时的小说批评强调社会责任担当的批评路径,扩大了小说批评的关注度,成为时人寻求社会批判与文化重构的重要凭借。  相似文献   

19.
[提要]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总目录     
自04 文学、语言试论荆楚文化的特色及其与屈原诗歌的关系次山文开子厚先声说别林斯基的文学民族化理论张枯生年辩证 “鼻”字音义演变探源从新生代创作看台湾文学的发展茅盾文论管窥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及其指导意义《红楼梦》的艺术构思及其悲剧美略谈林黛玉艺术典型的悲剧结构鲁迅早期译介外国文学与“立人”思想的启蒙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讽刺艺术的“激情”原则论鲁迅评价俄苏文学的思想发展中古鼻音声母在闽音的反映中国经学与语言文字学“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解说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陈尽忠黄炳辉张春吉吴在庆林宝卿黄重添庄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