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课程参与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本途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课程参与研究,具体体现为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决策能力.研究大学教师课程参与理论发展嬗变的历史过程、大学教师课程参与中存在问题的理性分析以及对大学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对策的思考,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仪式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传承载体,是新时期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个体情感的表达提供有力的扩展平台,也为塑造大学文化的共同形态积蓄力量。但是,伴随着部分高等院校人文价值理念的缺失,大学仪式的内在意义并未得以充分展现。通过潜课程的研究视角,深入发掘大学仪式通过自我信仰的确立、现实使命的承担、日常生活的思考等方面给个体带来的潜在意义,由内而外地建构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行为模式,并分析推动大学仪式意义实现的现实路径,从而提升当代大学仪式活动的水平并促进校园仪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兽医针灸学是中兽医学课程体系的分支学科,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针灸学课程大都面临课程被边缘化、学时被缩减和师资力量被削弱,以及大学生对其不感兴趣,甚至部分课程不能开设等现实困境。因此,兽医针灸学教学亟需改革,课程创新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应采取多种方法防止兽医针灸学课程边缘化,不断提升中兽医学学科群的专业地位;吐故纳新,积极编写出版新教材;薪火传承,大力培育中兽医学师资力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增加教学实践操作环节,以期促进兽医针灸学课程乃至中兽医学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中兽医学教育事业的普及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运用课程理论对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取向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可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取向在逐渐发生着转变,表现为:目标取向从社会性、普遍性等宏观目标向具体的行为目标转变;内容取向以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活动、及经验的整合转变;课程实施取向从对大纲的忠实向自主创建转变;课程评价从单一、单向的评价模式向综合评价模式转变.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与运行主要是围绕这四个过程展开,而这一完整的过程本质上是典型的课程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课程责任与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程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大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唤醒大学课程的责任意识,强化并落实大学课程责任,排除干扰课程责任的因素,对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理论力学作为水利等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为一系列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该课程系统性强、逻辑严密.但工科院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效果不好.为此,笔者从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恰当运用多种媒体两个方面介绍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类课程在大学课堂的开设,不仅具有健身的作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调查表明,积极改进高校体育的器材、场地配置、师资力量等教学条件,对推进武术类课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而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对目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从理工科大学的办学特色出发研究其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对策,以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其专业和课程都具有特殊性。文章从学生如何学好本系列课程、掌握建筑方案的设计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学习过程中好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视课程改革,其趋势有四: 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如美国高校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近年麻省理工学院基础课已占总课时的85%。 2.学科间相互渗透,设置综合化课程。日本许多大学已出现文理工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甚至产生了文科、理工科的双重学位课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羁绊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第一次综合科学课程实践到本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科学课程,我国综合科学课程走过20多年的历程。笔者通过对东北师大附中、浙江等地的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进行考察,认为评价体系、教师素质、理论研究、社会环境等是制约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需从创建与综合科学课程匹配的评价制度、增强科学教师素质、增强综合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寻找社会的支持等方面促进当下《科学》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实施过程及建设标准,并以华南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总结了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果,指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首开中国现代教育先河,大力提倡各种思潮在北大的碰撞,大力提倡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他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更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在北大的教育实践,他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审美观点的思想,对今天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国内外工程实践教学特点和中国工程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程实践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工程训练的培养方针、教学定位、教学理念和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并实践了工程训练的新课程体系:一种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在每一个阶段覆盖机、电、控技术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层次化的、不间断的实践过程又体现了工程实践教学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读了《民国那些人》,重现北大老校长、老教授以及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再一次触摸、感觉那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北大的以及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学术传统、精神传统,再一次倾听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声音",以便于我们更清醒、更真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和今天北大与中国知识界的现实。没有生命承担的学术,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就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民国那些人"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体现在这一代身上的"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北大精神,所要倾听的北大真声音。今天的北大人,不仅有继承北大精神的责任,还有克服北大的历史积弊,成为既目光远大,又脚踏实地的更为健全的新一代北大人的使命:这都是"后死者"应有的历史承担。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以往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如何改名为北京大学校,民国元年,孙中山、梁启超对北大师生作过两次精彩演讲。在1912-1913年间,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竟然面临被停办或裁并的生死存亡境地,埋头苦干发生多次学生风潮。首任校长严复和广大师生竭力挽救并改革北大,功不可没。北大在民初的曲折发展,为后来蔡元培时代北大的辉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唯有充分享有学术自主权,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大学,才能真正找回大学的“自我”,大学也才能正确地享受其他的权利,主动、自觉地走向社会中心。民国时期,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精神,与陈寅恪所燃起的清华薪火,最后都汇聚为中国现代学术自由之精神。北大最辉煌时期,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蔡元培代表了北大当局的自由办学思想,胡、陈、梁的并在代表了北大学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北京大学能够被人以“标新立异”来述说其引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荣耀史的基本根据,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揭示课程价值与中国教育结构之间的联系。而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建立中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与学术风格。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应强化课程研究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学科共同体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流派意识。  相似文献   

19.
哈佛大学“全面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背景、内容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了名为"全面教育"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文章简要分析了此次改革的背景,深入介绍了全面教育本科生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包括8个领域的全面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最后,结合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实际,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综合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综合课程是在对"学问中心课程"的批判中提出的,它既有利于克服分科课程的弊端,又满足了终身教育的需要.综合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分科课程,这一新的课程体系在发达国家已得到迅速的推广,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也在开展实验.我国在实施综合课程中从思想认识到具体条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