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职高专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急剧裂变期,本文通过对我省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样量表测查,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为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农业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实践,构建了包括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心理危机后期跟踪体系等"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构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心理档案,进行预警信息评估,建立校、院、班三级管理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某农业大学经过几年的研究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用的现状,以动机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为依据,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模式,通过系统分析该模式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与行为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辨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初步明晰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指出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提高大学生文化业务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加速实现社会化及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5.
<正>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调节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其抵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外,也能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科学发展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遵循心理教育规律;坚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探索新的思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全面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众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如何通过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正在不断升温,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作者从大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和就业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加强人生观教育,加强自我认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素质,建立社会、家庭和学校一体的教育环境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高等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八荣八耻"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虽然此项任务繁重,但是通过共同努力,一定会培养出学业优异、身心健康的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补偿性"实践教学、"发展性"实践教学、"创新性"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的建立,有效的完善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弹性教学、立体管理丰富了教学层次,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效的实现了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更好的整合了教育资源,更多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概括、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的基础上,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构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着眼于发展性原则,定位于预防,从"自助体系"和"他助体系"的路径选择思路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探究新的教育途径。结果表明:在现代教育理论背景下,实施井冈山红色资源与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有效融合,既可使大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生活技能,提高身心素质,凝练团队精神,又可使其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是一种有益于传承井冈山精神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分析讨论了现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缺失与对策;提出了在“以人为本”、“健身第一”的新理念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心理、保健、竞争等方面的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能力。通过对我校体育教学进行的全面改革,构建了以地方特色为主,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融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为一体,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证明它促进了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激发的学习锻炼和发展,实现了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得到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渐强烈。本文从"机制"角度研究大学生挫折教育,力求采用新颖的教育方法、完备的教育内容实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技高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职技高师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一直以来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体育教材和评价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我校在体育课程课时总数、目标、任务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对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创新,以期对其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状况的调查。通过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9.6%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从心理学角度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存在显著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心理疾病的体育调节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的基础上参考菲尼的多族群认同问卷,抽取若干项目组成量表,对广西汉、壮族大学生共583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壮族大学生相较于汉族对本族群的文化,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趋同更高,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较高;来自山区的大学生相较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维度有较高的得分,并达到...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大学生贫困问题存在的现状引发一系列探讨:引发贫困生出现的原因,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导致高校贫困生出现异常心理的原因及对贫困生的心理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某高校2012—2013年度计算机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评,进而运用效应量(Effect Size)分析了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及在各个年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较差,四年级毕业生的表现最好;一年级与三年级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焦虑、抑郁等几个维度上的表现明显差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市与农村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影响,并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身心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为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双重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大学生入学与就业方式等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化开始从单一的国家教化转变为国家教化、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三结合。顺应这种趋势和体现学生本位的思想,高校学生管理开始向民主型、法制型管理转变。现行《管理规定》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对主客体的认识,并从管理、被管理、权益和办学自主权等角度丰富了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基础角色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都是合理的、积极的,过度社会化也对学生成长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