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文宪 《浙江学刊》2001,1(3):148-154
斯大林把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种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混为一谈,说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这是完全错误的.五种社会形态实质上是五种文化模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应该换一种视角重新看待.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并不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首次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后来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最高发展恩格斯在逝世前5年中,与工人运动的活动家,社会主义者及青年们频频通信.书信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见,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一方面更加准确地重新说明和评价了自己的某些观点,另一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也作了新的发挥.大大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唯物史观创立半个世纪以来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精心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实斗争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后,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歪曲和攻击,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把唯物史观歪曲成“经济史观”“经济唯物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之流)也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否定上层建筑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也把唯物史观简单化、庸俗化,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变成简单的公式,并自称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正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推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燕霞 《社科纵横》2013,(1):198-200,22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了"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科学形态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解放人的哲学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的答案在哲学史上真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他们并没有真正找到“人”,他们对人的认识都没有达到科学的形态,只有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个问题才可以说获得了科学形态的解决。打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编年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是首先接触了大量社会历史的现实问题,为了寻求对这些“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而批判  相似文献   

8.
虽然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提到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并把自己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视为执行马克思的遗言,以补偿其未能完成的工作,但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直至1972年美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克拉德第一次把马克思晚年的四个笔记手稿①按照原样全文发表出来,以后他又在1974年发表了马克思关于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的摘要。至此,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马克思的上述著作集中在他思想发展的最后十年,且主要研究的是史前人类社会和东方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为社会学中的经济流派,从而把“经济决定论”强加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头上,这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相当流行的做法。这样给人以某种错觉,似乎马克思、恩格斯只注重经济生活,而无视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上,由于当时的特殊原因,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强调被论敌们否认和忽视的最主要、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即经济方面,但是他们从不否认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对于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唯物主义者即马克思主义者是首先提出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要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问题的社会主义者”。(《列宁全集》第1卷第141页)必须对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进行经济、社会两方面的分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立场(这里的社会分析指的是不包括经济分析在内的那种狭义的社会分析)。在本文中,我们把这种在考察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时所作的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综合分析,称为“经济(?)社会分析”。本文试图从这点出发.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及其继承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历程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经济研究为内核心的历史哲学是马克思一生研究活动的主线.马克思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开始,中间经过<资本论>对哲学的升华,一直到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从而完成了划时代的东方社会理论为止,一直在哲学战线上纵横驰骋.这是马克思崭新的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他用哲学武器认识历史、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涵盖整个世界的过程.<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历程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但它还不是马克思一生哲学思想的顶峰.马克思晚年最重要的题目就是如何把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贯彻到底,探索东方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中的多样化道路问题.<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是开放的,但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后完成.马克思一再说明,不能用西欧的模式来裁剪东方和世界的历史,<资本论>丝毫无意论证全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不问具体情况统统都要纳入资本主义轨道.马克思的这一澄清,为东方国家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扫除了思想障碍,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晚年放缓了<资本论>的写作,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给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提供史学前提.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宣布新哲学关注现实,注重改变世界,二是它申明自己的实践特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唯物主义学说将从前旧唯物主义内蕴的社会主义和革命原则一下子解放出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活力.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后,一直是关注现实,以革命为准绳的.马克思以革命为坐标,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实现了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哲学研究一直和经济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传统,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色.经济学一方面是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底蕴,二者存在着共同的内容和范畴,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和突破是马克思哲学发展的重要机缘和途径.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首先体现在:第一,对经济学的研究为马克思创立和发展辩证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第二,经济学为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实践领域.第三,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它们的许多范畴和概念是共同的.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哲学与经济学的发展总是互为前提,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不仅通过对东方经济形态的研究,发现了东方国家由来已久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且借助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考察,确立了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现,提出了多角度地考察历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如果说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那么,世界历史思想则从历史发展的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其最初产生一直到晚年提出跳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世界历史思想在其表现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延伸和随想。其中关于世界历史思想与全球一体化、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格局以及人的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当代进步思想界在这些问题上所持的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汲取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思想营养。本文详尽地考察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希望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3.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三十年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在此前后的手稿和通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过大量论述。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既牵扯到怎样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怎样正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理论,又涉及如何正确研究并解决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70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的70年。70年的历史,我们的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也是70年里我们党领导和建设走向胜利的根本经验。一、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对立的加剧和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主义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宣布:“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总结新的历史经验,提出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总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情况,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确立了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发展了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正确说明唯物史观的产生,对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产生持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这是长期来流行的传统看法;一是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早年异化理论的深化,这是近年出现的新见解。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从史实根据来看,都脱离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形成过程,忽视了实践唯物主义对唯物史观产生所起的巨大作用。 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说”,由来已久,自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经典作家共同创建的硕果,恩格斯在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方面又作出了自已独特的贡献,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唯物史观教科书体系基本上是遵照恩格斯的阐发而建立的。近年来人们对教科书中的唯物史观原理提出了很多疑问。国外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认为现行的体系同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去甚远。对此,我们试图通过对恩格斯唯物史观基本思想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实事求是较为准确地评价其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齐敏 《学术交流》2013,(1):26-29
当今中国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这种观念的流行,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密切的联系。按照这种思维定势,中西方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封建制,但如果我们溯本清源会发现,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在社会实践中有它的历史存在性,与中西方封建制存在着必然联系,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形态相去甚远。因此认真分析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理论精髓,十分必要;同时对中国社会"泛封建化"问题的深刻反思,彰显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多维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张奎良 《求是学刊》2012,39(3):5-12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这两个概念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又具有重要的差异.文章首先梳理了这两个概念的历史起源,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加以系统阐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恩格斯为了与经济唯物主义进行理论斗争采用的;随后,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在理论外延、理论性质、思想来源、理论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的区别.文章对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时形成,这一思想是与实现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即这一思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而共产主义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提出以后,随着俄国等东方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又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通过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趋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呈现出新的理论形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同时,人类也在向马克思设定的真正的世界历史趋进。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这一段话中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原则性论述,引起了国际性的学术争论,持续半个多世纪,到目前尚未取得统一意见。争论中的不同见解概括起来大致有: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说、奴隶社会两阶段说、奴隶社会两种类型说、封建社会变种说、东方特殊社会形态说。也有人认为,随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