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4,(11):23-27
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截然不同,决定了现代民本思维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代的民本思维。这种超越性体现在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着七个方面的根本区别上。即人民之"民"与臣民之"民"的区别、自本之"民"与神本之"民"的区别、主体之"民"与客体之"民"的区别、本体之"本"与工具之"本"的区别、发展之"本"与生存之"本"的区别、政治之"本"与经济之"本"的区别和法治之"本"与人治之"本"的区别,从而使现代民本思维具有了全面性、普遍性、必然性、内在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而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的只能是片面性、特殊性、偶然性、外在性、局部性、多变性的特点。可见,现代民本思维比古代民本思维更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维。因此,只有现代民本思维,才是符合今天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导性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廉政是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社会兴衰存亡的大问题,清正廉洁是每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对其官僚队伍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代不乏人,其间既有皇帝的清明勤政、豁达大度,又有辅臣的刚正耿直、尽忠竭力,更有各级官吏的廉洁自守、清白奉公,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史中值得总结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本文拟对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作一探讨,以便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纵观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我们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荀子曾经说过:“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  相似文献   

3.
刘清 《社科纵横》2008,23(6):120-12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代君主治理天下和士大夫为官之道的基本意识,更是道德遗产的重要方面.民本思想有其积极进步的因素,但与今天的民主观相比仍有着质的区别,对其内涵要素合理的发掘则是我们目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谢延秀 《学术交流》2005,7(10):155-158
由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文本与作者关系的非直接性,对同一审美客体或阐释对象,不同的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戏剧《牡丹亭》中三位人物对《诗经》卷首的《关雎》的解读,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文学批评方法或阐释模式:“教化”模式、“会意”模式和“断章取义”模式。对此进行分析,对如何做一个现代的理想读者,如何把握文学批评或阐释的规则,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蓬 《创新》2011,5(4):10-14,134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四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正建设思想及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人廉正建设理论进行梳理,系统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廉正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探究新时期党加强廉正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研究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作者认为,要使东方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产生实效,必须造就一系列基本条件。这就是:以商品理性为中介,以市场开拓为需要,以企业独立经济功能为条件,以西方管理思想的中国化为基础。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在传统磁力线振荡如此强烈的中国,复苏的很可能不是传统文化精华,而是糟粕,是以集权政治干预经济的那一套模式。在当前,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者,有具体管理者和经济思想史研究者两类,两者成功轨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造就东方管理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方世南  王周刚 《创新》2015,(2):77-81,127
廉政建设监督社会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清明的可靠保证和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只有正视廉政建设监督社会化在不断推进的同时所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不断强化社会监督意识、完善社会监督制度、优化社会监督环境、创新社会监督形式、发挥社会监督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廉政建设监督社会化的功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开创廉政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干春松  Wang Luman 《孔学堂》2023,(2):26-34+125-136
儒家的民本思想体现在权利话语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禅让和革命。禅让是儒家最为理想化的权力让渡模式,而革命则是对暴虐政治的纠正机制。然在帝制皇权的结构下,禅让和革命的权力话语,或成为篡夺者的掩饰词,或被压制。如果儒家的民本观念要完成自我升华,则要在继承禅让和革命的精神的前提下,期待稳定和程序性的权力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中田 《日本学刊》2003,(6):124-135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思想的根源和民族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神道教经历了原始神道教、神社神道教、教派神道教、复古神道教、国家神道教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政教分离的今天,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束缚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一、论孔子以义为标准的利益观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以倡仁义为宗旨,说其言利,皆以为不可也。令人困惑的是,孔子的儒学常读常新,仅仅是因为他把一切理想化,似乎难以立论。孔子的《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整个思想面貌。《论语》的基本概念,概而言之,最重要的有三个,...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史学家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学术论著。下面根据现有资料对此作一简要介绍。关于中国古代史下限的探讨这个问题,一直是日本史学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一)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的下限  相似文献   

12.
传统公共卫生法主要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内容,而现代公共卫生法研究则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卫生法体系,主张借助法律创造各种条件来促进人口健康,愈发强调研究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和健康的公平性。由此,传统公共卫生法与现代公共卫生法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争议。公共卫生法不仅应实现名称上的飞跃,从传统公共卫生法转变为现代公共健康法,而且还应在本质上对传统进行扬弃,着力关注如何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公共健康的法律环境,研究确认何种政府或公民行为具有正当性,从而最终增进公共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国土毗邻,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后,两国就开始了不断的文化交流。通过中印两国使者、僧侣的互相交往,我国对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到公元六世纪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达到了高潮。但当时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哲学、语言学方面,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卷帙浩繁的文学文献则介绍不多。本文仅就“五四”运动前后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学者对于印度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梵语文献翻译的概况作一简单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缩小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进行过缩小再生产类型同其他再生产类型的对比分析,但马克思已经对缩小再生产的含义和范畴作了科学的界定和说明。在当今世界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生产部门迫于各种压力,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都作了缩小再生产的无奈选择。因此,当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缩小再生产理论,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阐释中国文学?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用来阐释文学的理论大都是西方外来理论,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学阐释学.杨义在<感悟通论>中提出建立一种感悟学的文学阐释学思路,他认为,感悟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在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思维通融的宏阔视野中,充分激活感悟思维这一民族智慧优势,立足具体的文学文本,通过涵咏浸渍与生命体验来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悟性细读是这种文学阐释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3,19(2):48-53
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产生于先秦社会转型时期。尽管由于学派不同 ,但各派对廉政的认识几乎是趋于一致的。廉政必须解决好爱民、举贤和法治等问题 ,这是先秦诸子的一致共识。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达到了相当水平 ,而且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中国廉政思想发展史上,孔子功居首位。他把"行仁"看做是为政的核心,把"修德"作为从政的保证,把"正己"看成施政的前提,把"慎利"视为廉政的关键,从而深刻点明了廉政思想建设的人性保障,奠定了廉政体系建设的伦理基础,并且为廉政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最基本的切入点,给廉政制度建设点准了"穴脉"。深入挖掘孔子思想中廉政精神之精髓,对于大力推进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将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宏宇 《探求》2020,(4):5-10
"中华文明主体性"是一个创造的概念,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一方面是为了标识出中国道路的演进是一个不断强化文化认同与文明复归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中国道路所展现出来的文明特质。通过对"中华文明主体性"概念的解读,阐释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比较了由中国道路开启的中华新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而论证了中华新文明的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