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的“医学”内容和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后来的学医经历 ,使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 ,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 ,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 ,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 ,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化和叙事模式的形成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预制”。医学和文学双重视野的扭结 ,使文学化的医学内容及其叙事表现 ,构成了鲁迅小说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钱伟 《江淮论坛》2007,1(5):183-187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变迁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揭示传统社会话语结构中统治者话语对民间日常话语的控制与剥夺,启蒙话语与原统治者话语的斗争以及启蒙话语与民间日常话语间的裂痕.还显示了对启蒙话语本身的警惕。鲁迅对启蒙话语的反思与勘测,也揭示了被遮蔽多时的中国文学自近世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中,有名字或称号的人物约二百余人,这些人物的名称反映了鲁迅高超的创作艺术,手法多样,特色鲜明。鲁迅小说人物的名字,从符号学观点看,是构成人物能指识别标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可从人物命名上略见一端,人物名称在发挥着符号功能的同时,也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联结着作者的话语系统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4.
沈琳 《江淮论坛》2007,(4):124-127
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一直被评论界所忽略.本文以鲁迅的经典性文本《阿Q正传》为个案,通过解读阿Q进城的描写,分析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策略:一是以城里人的眼光去审视乡下人的愚昧,一是书写乡下人对城市的仰视、惧怕和拒斥心理.由此作者实现“揭出病症,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动机.书写乡下人城市感觉的方式对后来的乡土小说包括一些城市小说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伤逝》是一篇具有学术诱惑性的小说,鲁迅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坦露了自己思想晦暗的一面,因此它也最能揭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小说借助一段失败爱情叙述了一次失败的启蒙,反映了鲁迅启蒙思想深处的犹疑和矛盾。这也使整篇小说为一种沉重的忏悔氛围所笼罩,这一方面源于鲁迅思想深处固有的那种负罪意识,同时它又加剧了鲁迅的负罪意识。寂静和空虚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它直接指向了鲁迅思想深处的虚无和绝望。小说中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困境,也给鲁迅的启蒙话语蒙上了一种独特的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就话语体式而言,鲁迅旧体诗中常见的戏仿、反语等修辞策略具有与杂文话语体式相似的"双声"特征和相似的运作机制;就结构方式而言,鲁迅的许多旧体诗与辩驳论说体杂文具有同构性。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杂文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强势进入诗歌话语空间是鲁迅旧体诗杂文化倾向生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小说悲剧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观念、悲剧结构模式入手,具体分析了鲁迅小说悲剧所具有的深层话语舍蕴。本文认为,鲁迅采用“抗争一妥协”的悲剧结构模式,通过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种种叙写,写出了有价值人生的毁灭,而其深层的话语含蕴,则具有“悲剧妥协”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的形式研究是深化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情境设置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结构形式之一,在其特有的群象塑造、叙述视角、氛围构造、人物场境描写中均有体现,它统一于鲁迅小说内在意蕴的特殊要求,是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一个有力视角。这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情境设置也是鲁迅小说异于其他作家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鲁迅启蒙思想在其小说和杂文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更具文学经典性的启蒙主义小说中,指向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国民性批判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反思.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国民性批判,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国民叙事”具有深刻影响.作为当代启蒙文学中反思国民精神的叙事,国民叙事的相关思考与鲁迅小说有颇多相通处.这种历史循环既说明民族精神改变是个漫长过程,也证明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隔膜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而《祝福》中的隔膜显得尤其突出。在《祝福》中,隔膜因其多重性显现出少见的复杂性,也因其平常性而呈现出异常的残酷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叙述视角,复制了祥林嫂与婆婆、与鲁四老爷、与鲁镇平民、与启蒙知识分子、与自我主体之间的多重的平常隔膜,渲染出病态社会中的正常悲剧,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立意。平常隔膜的复制生长成了《祝福》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是鲁迅长期以来执著思考的问题,成为鲁迅启蒙思想的核心,<祝福>就是鲁迅对于国民性问题思考的结晶,阅读这篇内涵深邃的作品,读者可以观照反省自我性格上的病态,思考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收鲁迅的前期小说二十五篇,其中以孩子作为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直接出现的小说就达十八篇之多。可见孩子的形象在鲁迅的前期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鲁迅的这两部小说,本文试从思想和美学这两个角度,谈谈对孩子形象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15.
阿英 ,即钱杏屯阝 ,安徽芜湖人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今年适值阿英百年诞辰 ,以撰此文以表示纪念。阿英在 192 8年至 193 0年间 ,除了创作不少革命小说外 ,还写了些较忧愤深广的人生小说。二十年代 ,兵灾捐疫肆虐中华。有识之士目睹江河破碎、民不聊生、忧心如焚。他们拍案而起挥如椽巨笔 ,揭露社会罪恶 ,抒写悲惨人生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特别是文学研究会高倡文学为人生的口号后 ,写实主义思潮迅速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潮。鲁迅、叶绍钧、鲁彦、王统照、庐隐 ,乃至郁达夫等人 ,都怀着对劳苦大众“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执着情感 ,描写他们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鸭的喜剧》是现代文学史上纪实性色彩非常浓厚的名篇,这篇小说在最初发表之后,还曾被鲁迅先生加以多处修改,但这些修改迄今还从没有得到过校对和整理,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些修改中,有一处地名的变动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便是鲁迅把最初版本中的"爪哇"一词改为了"缅甸",这处地名修改显著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严谨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06,27(5):104-108
鲁迅其人其文一直没有离开科学知识的支持,其既获利于科学方法又受益于科学精神。鲁迅终其一生的韧性战斗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和文学瑰宝,都充溢着科学理性精神。从科学知识的视野来审视鲁迅其人其文,可以发现,新式教育下的自然科学不但深刻影响其知识的构成,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其文,至于由此所显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值得我们认真地体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不但十分重视小说中的情节的典型化,同样也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因为两者有辩证的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正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对晚清的谴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在谈到谴责小说时,曾肯定它的“命意在于匡世”,其思想与《儒林外史》相近。胡适更认为谴责小说“皆为《儒林外史》之产儿”。《儒林外史》之所以对谴责小说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因为时代特点有共同之处。吴敬梓生活的雍、乾时代虽为“盛世”,但其中也已包孕着“末世”的危机。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20.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