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雄及其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英雄作为人与神的结合体,其身上的神性逐渐减少,人性不断得到彰显.作为两种异质文化,中西方英雄观念的差异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
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与dragon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但人们一直把中国“龙”译成dragon,多数汉英词典及英语辞书把drgaon作为龙的唯一英译对等词。把dragon作为龙的英译对等词忽略了两者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人为的在两者之间制造了一种假的对应关系。对于译者而言,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词语,不仅要译出它的表层意义,更要准确再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从龙的这一文化原型出发,国内辞书编纂者在外向型汉英词典中把Loong作为龙的释译对等词才是恰当而准确的。  相似文献   

3.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虹 《社会科学》2007,(5):187-192
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文化符号体系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审美实践的基础——神性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彻底解体,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审美实践无法无天的放肆与虚无。文章以个案考察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实践的范围内,论述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4.
胡重明 《天府新论》2012,(3):88-94,99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化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而言,需要在服务型行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建构一种服务型文化.从本质上看,服务型文化就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它不但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重视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种基于“主体—主体”关系的服务型文化才能最终超越管理型文化,反映和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同时推动服务型行政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杨林 《江汉论坛》2008,6(1):109-112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 "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相似文献   

6.
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龙有两种 ,一种是可以豢养、驯服、食用的自然动物 ,一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象征 ,是一种许多氏族部落崇拜的灵物经过美化的综合体 ,是图腾龙。龙文化形成于何时 ,龙究竟是什么动物 ,近年来的考古资料已开始向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性。本文结合考古资料认为远古时期的龙其实就是一种鳄鱼 ,这在考古发现以及远古遗风中都能得到证实。中国龙文化的始祖应是伏羲 ,龙文化的总代表应是黄帝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压力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文化经济"应该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经济.作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中国政府应该将自己放在全面的文化开放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 宗教文化的心理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崇拜和符号自律过程。在各种宗教的最高信仰中,均以拟人化的神性形象及完满品德作为信徒的理想化身;中间又以一系列现实性教祖代表作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象征,体现了从天国走向尘世的价值实践;一系列的经文典籍,则是典型的文化加工和观念体现,集中表达了宗教的人文动机、思想原理,生命规范与实践方式;各种宗教礼仪、建筑、音乐、组团、活动、文学、雕塑、绘画和舞蹈行为,则是人们对宗教观念的符号传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古代梅山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关怀当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文化是古代湖湘文化圈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区域文化 ,宗教信仰在整个文化体系的构成中占居重要地位 ,它通过以始祖祟拜为中心的富有伦理亲缘特色的泛神化神灵谱系的构建和以人格化方式对神格内涵的认定以及在明确的功利性导向下对人神关系的和谐化处置 ,将神性力量融和到世俗化的人性关怀之中 ,表现出了一种极为鲜明的人文理念色彩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发展是一个经典的命题.本文并不赞成直接引征事功哲学来解释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即使作为制度的文化也缺乏有力的推理.作者认为,在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联系,由文化内生出一个推动制度变迁和经济进步的组织.本文转向了通过民间习俗传统来理解商业文化,从"鸡毛换糖"这一经商习俗文化及其两个边缘文化现象--"义乌兵"和"板凳龙",说明朴素的商业习俗文化能引导个体的行为演变成有组织的群体行为,进而会形成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进步的新兴商业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一、民族团结、和平统一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既有兼并,也有融合,主要是融合的关系,而龙的综合性形象,就是这种融合关系的最显著的表现。龙形象及概念自它产生之日起便为各民族普遍接受,中国的汉族崇拜龙,少数民族也崇拜龙。龙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因而龙文化在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问题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对龙都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这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宗教与伦理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融的亲缘关系,而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则为宗教伦理的生成提供了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在现世世界中,经过时代转换的宗教伦理对宗教的健康发展、伦理内涵的丰富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文华 《河北学刊》2003,23(3):117-121
进行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必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号召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及文化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体现出了开明和远见,促进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简单的移植和片面的曲解使这一理论的阐释效力逐渐降低.本文希图从历史语境和思维模式转换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和阐释这一范式的深邃内涵,提出应以当代文艺实践为立足点,实现在传统、西方与当代之间文艺理论的多元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李建秋 《天府新论》2008,(5):99-103
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在概念上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在内容上娱乐文化被人们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内容.大众文化与娱乐文化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包容关系",但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极为明显的差异.娱乐文化具有传统性要素而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产物,娱乐文化并非全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而大众文化却必然是工业化和商业性的.娱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部分并不靠大众传媒来传播,而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文化",其存在的前提是通过大众传媒模式化生产的、易复制文化,娱乐文化包含了精英文化中的娱乐活动,分为精英式的"审美的娱乐"和大众化的"纯粹的娱乐"两种主要的类型,大众文化则必然是大众化的,与精英文化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下,本文将罗蒂科学观溯源至实用主义真理理论和整体主义文化观,考察罗蒂拆解传统哲学中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观念,颠覆科学作为理性事业的根基,以科学与人文文化共筑信念之网,去除科学作为文化之王神性的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阐释了罗蒂科学观的三个维度———科学作为协同性、科学作为话语以及科学作为文学,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罗蒂的科学观兼具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倾向,是建设性的、另类的科学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视阈中的"诗言志"文化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芳 《河北学刊》2007,27(4):159-161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诗的国度,诗论亦是中华民族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性沐浴的早期文化中,诗所言之志是指其担荷的弥合天地神人的神圣职责;伴随人文文化的日渐觉醒,赵文子们借助《诗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而研读诗论的嬗变,则可以触摸中华民族在诗性文化中传达的浓郁的历史信息,体会诗缘情这一国人对自己诗性文化的清醒反思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逻辑学发展的历史,认为逻辑学作为一种科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民族文化发展引申的结果,因此一定文化土壤孕育的一定的逻辑学不能超越一定的文化,它必然要受到一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样逻辑学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学科,一经形成就会对相应的文化现象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和制约。在逻辑东渐和文化大融合已有时日的今天,探讨这种影响和制约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性·狼性·人性--西方文学史与作品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西方文艺来说,神性、狼性和人性之间冲突和共存构成了其中持久的发展动力.在西方文学史上,狼不仅曾经以文化英雄姿态出现过,而且以一种叛逆的基因一直活跃在文学发展史中,成为不断反抗既定的文学秩序和规则、不断创新的"魔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60年代拉丁美洲"爆炸文学"出现的根源、以及拉美文学和拉美文化的关系人手,分析了拉美文化和拉美文学的关系;比较和分析了拉美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认为拉美文化通过拉美文学得到升华.云南民族文化在面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和其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产生碰撞、交融.云南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拉美文化的发展以及通过文学艺术进行升华的经验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要明晰人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一方面,人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性质和人为的必然,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入的存在.人与文化的共在关系使得文化安全研究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