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成熟。我们要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推进善治和构建促使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等途径,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的内涵在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辩证把握社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辩证把握社会发展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辩证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辩证把握活力与和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从而防止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写进基本路线中,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利益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整合力、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僵化现象,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策略的实施和网络世界的扩展延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不断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在多元意识形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和理论创新,构建适应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创新和运行机制,建造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新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不仅要植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要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成分,不仅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更要有具体实践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时代要求,是重大理论创新,是顺党心、民心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古代有关和谐社会的论述,是今天建构和谐社会理论思想之源,是理论财富,要吸收借鉴。和谐社会的建设要科学有序与长期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时代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文章论述了对实现和谐社会进行路径选择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及其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辩证分析和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其意义在于找到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新途径。《矛盾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矛盾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依据和理论源泉;《矛盾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矛盾论》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我们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精神动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保证.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除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当前时期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政府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应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管理改革的目标,要建立“有限型”政府,正确依法行使行政职能,以此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其理念定位是有经有权,有破有立,利人利物;其价值取向是志在和谐,事在小康,路在持续。生态文明的路径依赖包括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转向知识资源的科学增值,从“单向索取”转向人与自然合理的“物质交换”,从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向集约型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后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性方针。我们只有矢志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增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环境建设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在目前颇为热烈的人文环境建设的讨论中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缺陷:一是过于狭窄的文化观,因而不能观照人文环境建设的客观实践的整体;二是公式化、概念化、标签化、简单化问题,因而不能体现人文环境建设的人文本质。认为要实现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大人文环境观;必须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人学理论和方法论依据的研究,着眼建设和谐社会,确立科学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后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态,也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在。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包涵了丰富的民主思想,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必须深化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主基本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而有利于快而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不断开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创造着世界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明显地感觉到生态环境对三个文明建设的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就无法构建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把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同一序列,已经是大势所趋。"四个文明"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文明"建设好了,才能平稳地支撑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