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涛  方霞 《社科纵横》2004,19(1):89-90
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的评价把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定位为阶级本质的虚伪和冷酷 ,颇有不当之处。从周朴园的一言一行看 ,他是真心爱侍萍的。他与侍萍的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相反 ,他那份对感情的执着颇有几分令人感叹。而周朴园老年那种宗教赎罪的程式 ,更是滤尽了爱情的世俗因素。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亨特在一篇题为《被爱情所缠绕的世界》中,阐述了他对性和爱情的看法。他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性观念和爱情观。社会批评学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冠以许多特殊的名称,如“原子的时代”、“顺从的时代”、“恐惧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等等,但我们的耐代也是一个“爱的时代”,这并非哗众取宠,也非玩弄文字游戏,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言之有理的。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时期象今天这样地对待爱情和性。不仅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戏剧、电影、小说、故事泛滥成灾,而且新闻媒介中也充斥了各种浪漫史、爱情、忠贞不二和风流韵事。1955年,当玛格里特公主信守诺言,嫁给塔思思德上尉时,西方数以千计的人感到由衷的同情;1057年,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承认爱是至高无上的,并允许铁饼冠军与美国一位扔大锤的小伙子结婚时,布拉格市民把他们的结婚日变成一个全市的狂欢日;1958年,当日本王子打破习俗,发誓没有爱情不结婚时,曾有多少日本青年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年奔走相告,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杨永泽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爱情的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在此领域历经数千年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个动人的艺术形象,激励着一代代文学青年为争取爱情自由而斗争。曹雪芹和小仲马两位艺术大师的扛鼎之作《红楼梦》、《茶花女》塑造...  相似文献   

4.
妓女,这一旧社会的畸形儿,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是被压迫妇女中一个很特殊的阶层。她们受欺凌,被玩弄,却又与达官贵人、富商公子来往,过着锦衣美食的生活,并且还可能与某些公子阔少产生爱情。她们的生活与命运,常成为文学描写的题材。然而,由于她们的卑贱地位,她们的遭遇及结局往往令人同情和悲愤。她们辛酸苦难的一生往往都是用眼泪和生命勾勒出来的。十九世界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所塑造的玛格丽特的形象,使一个妓女成为法国文学史中一个被侮辱与被迫害妇女的典型。玛格丽特是巴黎高等娼妓中最著名的角色。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岁岁年年间,没有人的青春可以长存,但是在那美好的时光中升始的爱情却可以"永垂不朽".爱情是个年轻的话题,却是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爱情,每个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注解.无论爱情的温度处在沸腾的状态还是保持着亲情的恒温,也不管爱情的长度是刹那间的一见钟情,或是一辈子的地老天荒.使你如此美丽的,就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藏着一个他;让你如此不安的,不过是她有没有把你放在心上……时光荏苒,让我们重温六十年的爱情宣言.  相似文献   

6.
侯晓艳 《学术交流》2012,(12):211-214
海明威笔下的拳击手形象,既不同于他笔下其他类型形象,也有别于一般拳击手形象。海明威将他们作为男权的一个象征性符号,一方面以他们外貌的丑陋和情场的失意来暗示男性在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中主宰地位的丧失,另一方面又以他们职场的落魄和内心的孤寂来隐喻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统治大权的旁落。海明威对男权由盛而衰这一时代变迁的反映是客观而准确的,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他本人就生活和创作于女权运动在美国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期,女权主义的崛起对男权构成的威胁他深有感触,女权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亲情和爱情的冲击他更有切身体会。他既不服气又无可奈何,表现在创作中就是通过赋予男性以拳击手等强者身份的方式来对抗女权的日益崛起和掩饰男权衰落的趋势,但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将他们内心的虚弱暴露在读者面前,并以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失败表现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男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7.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章前明 《浙江学刊》2008,(1):110-115
本文探讨了布尔国际社会概念的本质、内涵和他研究国际社会方法的特点,指出这种强调共同规则和制度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研究方法,与侧重于国家权力或国际体系结构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它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布尔对国际社会概念的主要因素、本质和方法的系统阐述,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但这种研究方法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闻香识女人、看鞋识男人"。从男人的穿鞋习惯读懂身边的男人,喜欢不同鞋子的男人性格各有不同,从他最不经意的选鞋和穿鞋习惯,猜猜他的心,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若是爱上他,将会怎么样?你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他内心深处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当然,不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不论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  相似文献   

10.
杜真强 《学术交流》2007,(5):162-164
张生形象在《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的动态发展中不断演变,其表现为:一、爱情萌动中的张生形象逐步完美。二、爱情发展中的张生渐趋刚毅和执著。三、爱情结局中的张生越来越忠贞。三部作品中张生形象意义的不断推演,反映了三个时代对爱情、婚姻以及礼教的不同态度。张生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代言人。作品中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思潮,张生越来越主动自觉的爱情追求,是这一系列作品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客体,张生也因此成为耀眼而又典型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斯宾诺莎当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在《伦理学》中却表示确信:“情欲是人的本质”。这确乎是一个严酷的命题。两千年来,尽管道德家们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教诲要鄙视和克制五种感官情欲,可是不但普通人、甚至伟大的哲人都几乎每天都感到,实在很难抗拒这种情欲的诱惑;又有多少的人,就是为了满足名利、友谊、爱情、家族社会关系这些基本的心灵情欲,不论受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而总是不肯罢休。这使法国思想家傅立叶不免怅然长叹:“上帝给予情欲引力的力量是那  相似文献   

12.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过前思维阶段进入了原始思维,原始思维分为高低两个阶段:即行动思维和幻象思维。与此相适应则有行动思维方式和幻象思维方式。中国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也经过了这样一些阶段,但本文只论及中国的幻象思维及其思维方式。所谓幻象思维,即行动思维之后,人类思维演进历程中出现的一个神奇的思维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人类思维以形象把握外界,然而这些形象却不是现代观念中的形象,它虽植根于原始人的现实生活,但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这些形象具有浓厚的幻想性和神秘性,因之这些形象是幻象。这种以幻象为形态的思维,我们名之日幻象思维。与幻象思维相应的思维方式便是幻象思维方式。幻象思维方式在本质上与其他思维方式相区别的之处,就在于它的思维尺度,它反映世界、辨识事物的核准是幻象。“象”是幻象思维方式的本质,“幻”是其根本特性。因幻象思维方式具有幻化性和神秘性,它生产的精神产品由于传递律的作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爱情,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甜蜜,也会给人带来忧愁和烦恼。大概从人成为人的那一天起,爱情之根就早已深植于人们的心中了。它是顽强的,有力的,任何力量都难以将它扼制和铲除。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古希腊大喜剧家阿里斯多芬在谈到爱情是怎么产生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有两副面孔朝着前后两个方向,他们可以随意向前或者向后运动。这种人体力非常强壮,精力非常旺盛,因此自高自大,连众神都不放在眼里。于是,众神愤怒了。众神之首宙斯为削弱人的力量而将人一切两半,成为现在的样子。人在切成两半以后,这一半想念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自身都是一个动态系统,和其他一切系统一样,他也有信息反馈、自我调节、平衡发展等功能。对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把他完全表述出来,但我们知道他对一件事如何反映,他会怎么做,采取什么方式做。许多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作家给他设计的结局大有出入,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活”了,这种“活”了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备了系统功能的人物形象。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就是一个“活”的、有系统功能的形象。我们在作品的“优胜记略”、“恋爱悲剧”、“大团圆”等篇章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5.
郑洁玲 《唐都学刊》2006,22(3):154-156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个永远年轻的话题。爱情缘何而生?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探究过它.结论自然因人而异。其实,爱的本质离不开自爱,情因爱而生,内在的爱外溢为情,即是爱情。自爱并不难理解。自爱就是对自己生命需求。精神理念的珍爱。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甚至要爱护太空,是因为我们爱我们自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命将难以维维。爱环境、爱地球、爱太空的实质,就是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说他(她)爱种花、养鱼时,他(她)也决不是对花、鱼之爱,而是对其自我精神的爱。花、鱼只不过是其…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后,美学界围绕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中形成了四个学派,即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各派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在争论中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解释和回答。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了深化和发展,论争也主要是围绕着实践派美学的哲学基础和自然美等问题上进行的。我作为一个美学门外汉,自感无力参加上述大家学派的论争,但对美的本质问题也有自己的一管之见,因而对各家之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8.
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人看到世界。那一年的夏天,战火无情地烧到了查理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人正在樱桃树下准备着他和新娘子的婚礼,一个炮弹扔过来后,现场瞬间被夷为平地。查理侥幸逃脱,他跑到新娘子的家里,家里早就一团糟,到处都是死尸,他找了好半天,希望能够找到她或者她的遗体。但上天弄人,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那棵樱桃树被炸得体无完肤,查理将一块手绢拴在樱桃树的枝上,上面写着希望她能够到星火岛找他,他会永远等着她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评论界极大的关注。尽管对章永璘的形象褒贬不一,可是人们普遍对作品的女主人公——一个因生活作风问题而坐过牢的黄香久产生同情甚至好感,这大概不是一种简单的逆反心理的反映,而是形象本身富有的魅力所致。张贤亮小说中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他曾把自己所喜爱的这些形象比作天上的“洛神”。和张贤亮写过的诸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一样,黄香久的形象是很动人的。但这种动人之处既不同于类似题材中李秀芝的温柔与沉静,也不同于马缨花的聪慧和善良。黄香久经历之复杂,性格之复杂,都远远地超过了李秀芝和马缨花。如果说马缨花是被诗意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2008,(4):75-75
我的面前摆着一张读者评刊表。每天有近百张评刊表从全国各地寄到这里,但这张有些特别:黑色楷体,笔画工整,没有一处涂改,透着十分的认真。上面赫然写着:"我是一名服刑人员。"透过这张纸,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本质不错的青年,不慎触犯了法律,但他好学,喜欢读书;他稳重,待人真诚;他上进,拥有理想。这是他对本刊的意见和建议。也许,他也需要我们的帮助。这个下午,这张评刊表在每个编辑手中传阅着:他最喜欢的杂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