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戏是人类通达自由之境的路径,是审美实践的本真形态.游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在游戏中,人可以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从而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使人的创造本质得以真正确认.游戏带来的不是肤浅的感性或理性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的情怀与审美的态度.游戏越有挑战性,其开显的文化意义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2.
郭大俊  余彬梓 《创新》2015,(4):33-38
实践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的需要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实践又是满足和实现人的需要的基本方式,是促进人的需要发展的助推器。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是实现人的能力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最深刻基础,同时人的能力的发展对社会实践发展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必须以自由的获得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的问题上的根本变革在于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人学,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尼采的"超人"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超人"意味着人是要被超越的,意味着人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常人"的行为总是瞻前顾后,为了照顾到各种关系,为了左右逢源,常常放弃能够做的事情."超人"则不同,他既不做道德律的奴隶,也不做自然律的奴隶;既不是受"天条"束缚的唯唯诺诺努力修善乞怜于神恩的庸人,也不是为竭力摆脱奴隶地位成为主人而对一切采取报复的复仇者,而是不用他者认可的纯粹主动者."超人"的意志不需要与另一个真、善、美协调,他本身就是真、善、美;"超人"是无辜、无邪、无罪的,是真正自由的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评估者.因此,"超人"虽然常常是悲剧性的,但却是乐观的、愉快的.  相似文献   

4.
唐程 《社科纵横》2014,(6):116-119
秉承马克思"显微解剖学"的眼光,构筑"切磋琢磨"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哲学视阈。考察自由个性之生成须置其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以阐明之。从第一个社会阶段"人的依赖"的逃避个性到第二阶段"物的依赖"的个性符号再到第三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从体格之独立到人格之独立再到个性之独立,从感(官)性到理性再到个性,构成自由个性的三阶生成历史。  相似文献   

5.
白文君 《社科纵横》2011,26(7):112-114
自律的自由是康德自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其全部。自律的自由固有的局限在人的自由的内在张力促使下向至善的自由趋近。在至善的自由中人的自由与上帝相关联,亦即自由启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上帝完善人的自由,并且,人的自由只有背靠上帝才能满足其对无限性的追求。因而康德的自由理论呈现出神学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2):19-22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被视为勤劳的行为由于缺乏自由意志的积极参与,丧失了道德上善的性质。为生存处境所迫的勤劳受制于生命必然性法则的支配,有悖于个体的真实意志;被视为生活常态的勤劳是一种缺乏理性反思能力的从众行为,而且混淆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被利用的勤劳是一些人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打着勤劳是美德的口号,欺骗人类中的另一些人为自己辛苦劳作。注意区分以上三种勤劳的现象,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作为美德之勤劳的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所表明的自我关怀的本质是宗法、集体、藏私、拟人等为其属性.而宗法是自我关怀之本;集体是自我关怀之貌;藏私是自我关怀之质;拟人是自我关怀之伪,但这种关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它的出发点不是完整的人;它的关怀方式流于不实;它的关怀结果与原违.西方形而上学的关怀则是以存在为基础的个体与自由.自由是关怀的出发点;存在是关怀的基础;个体是关怀的轴心;裸猿是关怀的迷失.新的形而上学应充分吸收二者的特长,以适应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认为卢梭以自由为根基来论证政治的正当性;人是自由施行者,其本性就在于意志自由,但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而陷入了专制.正当的政治体就是以"公民自由"代替天然自由的政治体.个人有自我意志,政治体作为一个公共人格,同样有其意志,即"公意".根据立法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公意,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因而,个人意志服从公意就是公民自由,实现了服从与自由的统一的正当的政治体就是"美德共和国".但公民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只有超越于公民自由之上的哲人自由才是完全的自我立法,因而,政治正当性的源泉在于自由,在于公民自由,更在于哲人自由.具有完全正当性的政治体是宽容哲人存在的美德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西方法治思想内蕴人类的自由精神,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在西方法治理念演进的历史上,从法治自由价值理念的萌生,到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法治价值的突显,再到现代西方法治因对人性的背离而产生的危机,都与人自身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从人自身发展角度上审视法治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可以看到其演化的深层动因.人类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法治的萌生,人类个体自我意识的生成促进了西方法治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成与发展,人类理性的过度膨胀使得现代法治危机重重.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走出困境则成为西方法治发展的当代命题.  相似文献   

10.
孙芳 《学术交流》2006,(3):23-26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了精神的三种变形,描述了精神的生命历程,骆驼、狮子和孩子象征着精神生成的三个阶段,经历了从吸取和继承,到反思和批判,再到超越和自由境界的过程。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成为你自己是结果,而自我的生成则表现了整个过程。从生成意义上来看,人是指向未来的存在,通过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定,表现出生命的创造力。从当下之状态来看,人永远是未完成的生成者,超越当下之状态才能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理性自由与神性自由--论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说的人的自由是人在客观现实中进行选择的自由,这种观念得到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论证.然而宗教哲学家却在这种自由观中看到了人对世界之恶的无能为力,亦即人的不自由.舍斯托夫从人内心深处的自由愿望出发,并依据人的神性理念和使命的基督教思想,批判理性自由观,指出人所应有的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而是使世界脱离恶的自由.本文在俄罗斯和西方哲学与宗教思想史背景下论述了舍斯托夫的自由思想,并对其整个宗教哲学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在马克思那里,"自由个性"既不同于"个性自由",也不同于人的自由发展或人的全面发展,但它们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中,"个性自由"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作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自由个性"应该被完整地理解为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而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耶稣基督以拒绝三大诱惑直至走向十字架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的自由的坚定确认与坚决维护,在根本上也就是对人的自由的无限珍爱与绝对信任.人们对"基督"再临的祈盼,实质上也是对自身自由的向往.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为代表的"少数人类精英"之所以拒绝"基督"再临,就在于"他们"只相信少数人的自由,而不相信多数人及其组成的社会的自由.如果给予多数人以自由,那么人们将失去一切,包括幸福;只有当少数人接过多数人手中的自由,人们才有可能考虑幸福问题--人们的幸福要以让出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实际上,自由与幸福的这种对立是一种虚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玉霞 《学习与探索》2007,42(4):107-109
自由既是哲学问题,又是法律问题。自由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体现主体的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自由是法所追求的崇高价值和根本理念,法必须以自由为前提和基础,确认和保障自由。自由的生成需要规则的限制和对限制的不断扬弃。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理论特征:第一,非过程的永恒存在思想.这表现在它不能做到把事物看做一种处于不断生成中的过程性存在,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它以获得终极真理为最高目标.第二,无转化的非此即彼思想.这表现在它看不到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生成与相互转化,因此,它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非此即彼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9.
胡建 《浙江学刊》2005,(3):39-44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政"运动的精英人物,又是近代道德转型的先驱者.因为传统中国所实行的是政治道德化与道德政治化的机制,因而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实际上也即其道德人格诉求.谭嗣同进行"政体创新"与"道德创新"的理论武器是其"心力说"."心力说"对中国近代道德转型所起的奠基作用有: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用世俗的"人欲之善"取代了传统的"天理之善";在道德实践理性上,用近代性"平等自主"之美德扬弃了古典式"等级依附"之美德;在"集体关怀"的德性层面,用"平民主义"否定了"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实质: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福胜 《求是学刊》2004,31(5):75-80
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也是遵循规则的存在物。自由和秩序的需求源于人类本性 ,人的个体性彰显为自由 ,人的社会性体现为秩序。法治是法律运行良好的“法大于权”的生活方式 ,法治的核心价值是自由 ,法治的基础价值是秩序。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难以在静态中达到平衡 ,法治的实质是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