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祥海 《社科纵横》2012,(7):101-103
作为人文知识的历史叙事实质上是在言说一种生活意义,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生活想象。不同的叙事立场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传统认知和文化认同态度。合理的历史叙事,应取道于文化认同与同情式的理解立场,力求揭示文化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研究方法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定量研究方法,还是定性研究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对这些最新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张乐  张翼 《社会》2008,28(1):42-42
本文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指出面向现实是社会学研究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研究结论就是对现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真实程度又是由研究方法所决定的,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则是由研究范式所指导的。范式、方法和结论最终统一在研究的现实性维度之上。  相似文献   

4.
陆冬艳 《社科纵横》2013,(1):165-166
本文从社会认同对社会的意义入手,在对社会认同下定义的基础上,归结了社会认同系统的各个组成和社会认同发生的原理,得出社会认同的发生机制是个动态的关系链的结论。并且通过确立社会评价的标准,寻找获得社会认同的最基本的条件,最后对社会认同的形式做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每一位个体,为了认清他周围的世界并在其中从事活动,都应当能够以某种方式理顺并整理好来自外界的社会信息流。没有这种认识系统,个体就无法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与评价,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认识系统的核心和最抽象的层面,构成了基本价值或价值取向。这些基本价值体现为指导人类行为和一般活动的最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崔珏 《探求》2011,(2):47-51
社会认同是社会整合的纽带、国家凝聚的粘合剂。经历巨大变迁和转型的社会要实现平稳发展,建构社会认同,实现社会整合十分重要。在转型时期重塑社会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自我调适系统的生成过程,包括利益关系的协调、核心价值的确立、治理模式的创新,并使这些领域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协调一致,使社会建设获得稳定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的能动性限制。农民工社会认同主要受文化态度、社会交往、经济成功和社会环境四类变量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城市认同的意愿。当地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交朋友的意愿(而非与外省市的农民工交朋友)、类似群体的收入地位水平、感知到的社会歧视程度和参与保险的程度都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要有助于农民工的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的转变,尤其是从“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认知转型。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要确立一种以支配为目的不平等关系以实现有效的政治统治,然而在形式上必须通过意识形态、制度和治理绩效来强化政治权力客体的平等感受,但其作用发挥必须基于社会权力资源的公平配置,这一要求使得政治认同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公民社会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培林  张翼 《社会》2008,28(2):1-1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月5月进行的 “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产”和“认同中产”在社会态度一致性上的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但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  相似文献   

10.
李艳红 《社科纵横》2014,(5):102-104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本性及社会学对新生社会现象的阐释功能。文章梳理了近几年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舆情等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社会学理论中关于语言问题的研究以及网络社会学的新进展,为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带来了多样分析视角及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特定政治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翔 《创新》2011,5(2):109-112
网络文化中主体认同面临"灵韵"消褪以及朝"离化认同"的转变。这与其说是由于网络场景的内容变化,不如说是由于主体所处的电子信息场景在性质上的根本转变,表现为:"场景性"从仪式性向景观性的转变,"场景间性"从总体性向分离性的转变,"场景———主体间性"从卷入性向观看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现已成为一些群体进行社会互动时的一种选择,了解网络空间下的这些群体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群体认同正是这个议题的关键。群体认同是社会互动的基础,也是群体在互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认同的特点及其角色关系,突出了其在网络生活中的意义,使网络环境更为有序化。  相似文献   

14.
吴茜 《创新》2019,13(3):57-65
后真相时代的认同主要发生于网络空间,是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冲突表征。个体脱离整体性社会,如陌生人、异乡客般游荡在互联网空间中,表面上个体通过网络事件以情绪宣泄对结构性权力宰制的不满,实则是为个体身份的存在、个体的主体性意义寻找合理的空间。后真相时代的网络空间认同生产机制主要以观点、事件的象征叙事与符号表征传递情感,并通过在场网络空间与缺场网络空间中集体组织的权力制度、互动规则、惩罚机制等内化认同。后真相时代的认同往往以抵抗性认同为主,以情感性而非制度性群体组织为认同的主要内化路径。由于身份的多元性,个体认同具有流动性、情绪性、多元性等特点,解构了现实社会的制度性认同,使得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疏离且不信任,从而引起认同的异化。面对后真相时代社会认同的异化,需要社会整合与社会规制的双重路径,为个体寻找多元认同的制度出口及精神的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15.
斯塔尔德  刘伟 《社会理论》2003,(6):77-82,76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Us)系列文章《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1996,1997和1998)有着非凡的雄心:在今球出现无数变迁后,弄清楚全球社会动力。三部曲对世纪末主要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变的跨文化分析。通过彼此相关的无数变化的个案研究,提出结果。  相似文献   

16.
林竹 《社会工作》2009,(16):53-55
定性研究作为社会调查的方法之一,近30年来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介绍了定性研究方法的产生及概念界定,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对比中阐释了定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分析了定性研究的过程及收集材料的方法,最后展示了定性研究方法发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认同被视为个人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反映,相当程度上能够表现出个人心理层面社会融合的状态。本文以N学院在校全部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04份问卷调查,对他们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呈现四个倾向分化并处于一定困境之中;听力损失年龄在四个认同倾向上影响并不显著,性别、听力损失程度、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校受教育方式、学业成绩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对身份认同影响比较显著。政府、学校及家庭等相关人员要关注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并寻找对策以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8.
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是研究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就是根据政治认同者的身份和政治认同的对象所作的分析.政治认同的身份层次是基于认同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而对政治认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有阶级阶层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等.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是从认同对象的角度所作的分析,主要有政治主体认同、政治规范认同、政治程序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对政治认同进行层次分析的理论意义是可以深化政治认同理论,使之更加具有解释力、穿透力,而其现实意义是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政治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9.
清廷自设立宗学以来,便将其视为培植"满洲认同"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缺乏宗室子弟所必要的"社会认同",宗学内的清文、骑射教育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至嘉庆年间,宗学最终流变成扶植贫困子弟的一所义学。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对宗室成员重新开放,宗室子弟在取得了进士、举人新的社会身份后,成为宗室知识精英,在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社会尊严方面备受尊崇。科举制成为宗室知识精英赢得社会认同的纽带。宗室子弟弃"学"从"举"的背后,是满洲子弟价值观由"满洲认同"向"社会认同"外在转向的一个缩影。西方新清史学者所认为的18世纪"满洲认同"经历了一个由"文化"到"制度"内在转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周保巍 《浙江学刊》2007,2(3):70-77
建立在“普适价值”基础上的“文明”诉求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所展现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核。正是在以“进步”理念为核心的“推测史”框架内,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以“历史叙事”为手段,通过把苏格兰的传统和历史标识为“野蛮的”,把“英格兰”的传统和历史标识为“文明的”,从而得以在彻底颠覆“苏格兰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英格兰性和不列颠性”的认同。正是在“民族认同”实现新、旧转换这一特定历史时刻,苏格兰启蒙运动方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