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许璐 《理论界》2012,(6):73-75
自认知科学兴起后,认知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变。由于无身认知无法从本质上解释知觉与意识,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具身认知的发展促使认知科学家们关注身体,并从身体感受性、身体的运动机能、身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认知,为认知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科学发展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仅仅补充和修正了传统的认知观念;而另一些则对传统的认知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具身认知理论是否与传统认知相容,这取决于新概念和方法与旧概念和方法的区别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具身性能够在新方案中获得成功.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具身认知观: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了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魏屹东  武建峰 《学术研究》2015,(2):16-22,47
认知生态学是认知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所孕育的生成主义纲领已经发展为一个能与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相抗衡的研究范式。生成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研究纲领,超越了传统的认知科学范式。它自身蕴涵的认识论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意义建构原则、互规定性和共涌现性原则、具身行动原则和脑身经验结构原则。  相似文献   

4.
就认知科学而言,虽然认知逻辑研究的是知识推理,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各种有关知识和信念认知模态词所形成的认知命题,但是,如果从公理系统的角度看,认知逻辑则属于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而所谓“批判的”意味着可评价的、公共的、多元的,并且以平等的和异质的福利为导向.所以,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就是在知识推理的前提下,从模态认证以及涉身性与主体性验证的角度,来探究模态认证主体性验证及关于它的考察与批判问题.文章在分析模态认证的主体性、涉身性以及主体性验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知识推理与模态认证,以及模态认知中主体性验证等诸多的认知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哲学渊源为研究始点,重点对非缘身认知计算表征的两种重要研究范式的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给予考察和分析.认知计算表征思想有其问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笛卡尔身心二分法和霍布斯的"推理即计算"以及早期分析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对认知计算表征思想产生直接哲学影响.就其学科基础而言,早期认知科学各个学科为心智数字计算表征的符号主义、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研究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从而使它们成为非缘身认知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范式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它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从学科基础来看,形式逻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用经验研究方法为非缘身认知科学建构化提供了计算表征思想,从而使认知科学在建制化下形成心智数字计算主义表征和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在拓展科学哲学研究空间,为哲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重要认知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畴化研究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存在很多缺陷.原型理论虽然克服了传统理论的一些缺点,但自身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认为范畴是静态的且预先存在的,忽略了语境对范畴的影响.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动态构建观认为,范畴是一种在语境制约下的动态构建过程.这种动态的范畴观充分重视生理、物质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弥补了以往静态观点的很多不足,从而给概念范畴及范畴研究的一些根本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阳辉 《东岳论丛》2022,(1):184-190
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价值行为的培养却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难点.本研究通过叙事行动研究的方式,采取访谈、出声思维等技术,探索教育价值行为表达背后的信息加工系统;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提出以提升具身敏感性为核心,创设具身情境——捕捉价值行为——显化价值行为——强化价值行为为主体环节的价值行为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犹如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从理论建构方面、元理论方面、元方法论方面和实证研究方面探讨了文化转向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与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潜能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无限的 ,另一方面 ,人的发展又总是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信息革命必然会引发思维和认知方法论的变革和革命 ,实践是人类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的形成根源和发展基础 ,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体现。在信息革命中 ,出现了以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 ,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新的研究领域 ,文中分析了研究的四个层面。系统科学反映了人类思维科学和认知方法论的无限性、多层次性、综合性特征及在信息研究中的成就。同时 ,也提出了系统方法论在理论证伪中的科学续进  相似文献   

11.
孟伟  刘晓力 《阴山学刊》2008,21(4):79-83
计算心灵理论支配了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认知科学研究框架。认知计算主义不仅把认识本质视为计算活动,而且通过计算方法建构认知活动。人们从身体与环境的认知构成、意向性心理内容等多方面对认知计算主义进行哲学批判。当代涉身认知的科学实践尝试探索非计算的认知建构方式,例如动态系统理论和涉身语义学,这初步表明了对计算心灵理论的修正。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理论是日渐兴盛于当代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其基本原理在于,人脑能够借助镜像神经元系统模拟自己、他人和自然事象的形态、动作、意图及情绪状态等特征,进而内化外在信息、建构自我知识和获得社会认知能力。具身认知理论的具体形式包括: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内隐模拟与信息转化情形;主体在本体知识建构及自我认知过程中的镜像自我观照、自我情感体验与自我意识体验情形;主体在知识外化过程中的思想意象四级转化程序即认知意象一身体意象一身体表象一符号表象一物体表象。研究具身认知理论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脑与电脑的根本差别,进而充实与完善人工智能的技术设计理念,对人们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深刻的嬗变效应。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与心智的强连续性论题是生成认知科学的核心工作假设,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认知鸿沟问题,即生命与心智的基本现象与人类的高级认知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生成认知科学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质疑传统认知科学中盛行的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假设,因此克服认知鸿沟的关键在于系统考察社会性对生命和心智的本构作用。为此,生成认知科学立足于其本有的生成主义范式,从理论生物学和现象学两大视角,详细论证连续性论题的合理性,并对认知鸿沟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处理。  相似文献   

15.
魏屹东 《文史哲》2005,(2):134-140
认知科学与哲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认知科学根源于哲学,同时又包含着许多哲学问题;在理论上,认知科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学思辨到心理实验,从内省主义到行为主义,从认知主义到联结主义、计算表征主义综合的范式更替;在方法上,表现出从内省审查到行为分析、从心理还原到功能建构、从符号运算到人工神经网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具身化”作为当前身体研究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应用,但因各学科对“具身化”在认识上存在观点分歧,相关成果在经验解释的精确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等方面面临着质疑和批评,所以从整体性角度推进“具身化”理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中,英国社会学家克里斯·希林提出的“肉身实在论”为各种研究思路寻找到交汇点,初步建构起整体性“具身化”理论的雏形。未来的“具身化”理论研究可从建构取向、生成取向和互动取向三方面继续澄清身体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联,进而探索一条“超越二元论”之外的理论进路。这需要加强中国本土“具身化”自主知识的探索,为中西方“身心一体”与“身心二元”文化观念提供鉴照和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刘占峰 《河北学刊》2002,22(6):56-60
心灵或意识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借鉴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 ,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说”。本文认为 ,克里克一反传统认识意识的类比、隐喻等间接方法 ,直接深入大脑“黑箱” ,用还原论方法探讨意识的神经机制 ,具有重要的学理和方法论意义。虽然他吹响了意识研究方法论变革的冲锋号角 ,但是他对意识的“困难问题”尚未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身体本身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受这一立场启发,人工智能的研究不再囿于模拟大脑的计算-表征框架而有了具身化转向。具身的人工智能体是否可能,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从“具身”的视角看,须首先消除心、身二元论思维,从而彻底摆脱传统人工智能采用的计算-表征思路,以及将人类心灵和身体视为心灵和身体的唯一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身体”不是一种与“心灵”对立的实体,身体的“具身性”在于它自身负载着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机制,从而本身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或一个环节。在此意义上,以应对世界的活动为模型的人工智能体可能具身化,从而“在-世界中-存在”,此时,“人工智能的身体=人类创造的身体形式≠人类的身体”。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以涉身心智为研究对象 ,它对理性主义的逻辑学乃至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来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逻辑的体系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认知逻辑体现了回归自然语言并基于经验、非形式化和非演绎、反映认知的规律三大特征。认知逻辑放弃作为思维立法者的企图 ,在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关心人 ,关心语言的使用者。认知逻辑将语言、逻辑与认知整合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并与整个认知科学相关联 ,从语言、心理、脑与神经、文化与进化等多方面介入对人的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因此 ,认知逻辑是一种在新世纪展现认知科学特征的新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20.
赵猛 《兰州学刊》2013,(3):13-19
认知研究中的认知主义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本哲学立场,将认知看做与物理身体无本质关系的信息处理过程。具身化认知的进路挑战了传统认知主义的这一立场,提出认知研究必须将身体纳入考虑之列。然而,具身化认知研究者们对在认知中发挥作用的身体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仅仅考虑作为认识的物理和因果基础的身体,有的考虑身体在认知中的功能性作用,而有的则将身体性的意识体验纳入研究之中。在具身化认知进路中,自然化现象学主张将传统现象学自然化,以便在认知研究中吸收其研究成果。根据基本的立场的不同,自然化现象学又分为"激进的方案"与"温和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