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蒙古文字的产生、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蒙古文字不但是蒙古语言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一种独辟蹊径的书法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结构、书写规则,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凝结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2.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3.
一般论者将蒙古历史分为前期与后期的两个时代.本文所阐述的,是指蒙古时代的前期,即从蒙古部势力上升的十二世纪中叶开始,中经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形成以至扩展到世界范围,地跨欧亚的一个多世纪蒙古族的统治时代.这是蒙古族发展的主要时代.它包括成吉思汗蒙古汗国成立前蒙古部族勃兴时期与蒙古汗国成立后发展的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蒙古族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文字的发展轨迹的分析研究中得出:蒙古族是一个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智慧的民族,他们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精神风貌,以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从而不断地使本民族的文化事业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之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规范蒙古文异体字之管见贾晞儒蒙古族始用畏兀宁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历史长河中,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语言也随之变化着。为了使语言与其文字更趋一致,使文字能较准确反映自己的民族语言,蒙古族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的文字改革,并且...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从1213年起实际控制天津地区达154年之久。这就使天津城市文化在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蒙古族的极大影响,并融汇了众多蒙古族文化的成分。本文以蒙古族与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关系为切入点,从漕运、储粮、屯田、商业、民俗等方面来阐述天津城市文化中的蒙古族因素,揭示蒙古族文化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知识荟萃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学巨著,其地位堪与汉族的《史记》相比。这部作者不明的珍贵文献能够保存下来,与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有相当大的关系。《蒙古秘史》写作于蒙古立国之初,蒙文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它记载了自成吉思汗第22代祖先至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统治时期的蒙古族历史,着重叙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征伐四方的业绩。由于元朝统治者把《蒙古秘史》做为重大机密文件藏于翰林国史院,故而连参予修史的朝廷重臣也无缘得见。元亡后,《蒙古秘史》被明朝官员从深宫库房中发现,遂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重视。他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命侍讲火原洁、  相似文献   

9.
王嘉恒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71-73+133
蒙古族素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其中大多数以游牧为生。蒙古人拥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并且在艺术方面独具特色,例如,蒙古族建筑、蒙古族舞蹈、蒙古族音乐、蒙古族美术等,尤其在美术方面,蒙古人的服饰是饮誉海内外的,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长袍是蒙古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在袍上经常可见蒙古族刺绣绣于袍身,此外,蒙古族的刺绣应用范围极广,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的狩猎习俗波·少布狩猎,是蒙古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形式。蒙古人的狩猎,早在蒙古部统一前就有文字记载。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人,无疑是以。狩猎为主,“甚至有些部落的名称都与狩猎业有关。贝加尔湖附近的宝勒合真部,就是“捕貂者”之意;客勒木真部,即“捕青鼠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哈勒不浑-巴勒哈孙古城出土的蒙文佛经所使用的字母、译音和文章格式, 判定它们源自蒙元时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日伪时期建立的蒙古文化馆与蒙古文化研究所为蒙古文化的研究和促进所作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肯定,并对文化馆及研究所的结构、馆藏、设备、出版物及职员简历,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的《史集》为研究蒙古人统治之前中央亚细亚草原上鞑靼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拉施特丁认为,蒙古人统治之前中央亚细亚草原地区的居民以突厥部落为主,其组织"结构"为6个鞑靼人国家。本文以鄂尔浑和叶尼塞河流域突厥如尼文碑铭记载为依据,参照汉文史籍、敦煌和波斯手稿等的记载,探讨了9—12世纪在甘肃和新疆的广阔地域内活动的鞑靼人及其政权、9世纪上额尔齐斯河流域基马克人及其部落联盟的形成与鞑靼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传统社会制度具有宗法性,这种宗法性在婚姻制度上有充分体现;蒙古族宗法性婚制具有宗法等级特征和显著的神权色彩;新中国建立后,蒙古族的宗法性婚制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掌握这种演变过程,有助于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蒙古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7.
《萨迦格言》开创了藏族格言诗创作之先河,为藏族重要的文化典籍,流传广泛。《萨迦格言》最先被翻译成蒙古文,由此开启了向其他民族传播的译介之路。以译者为中心,考察《萨迦格言》蒙译本的流布情况、译介特征及影响,可以透视出《萨迦格言》蒙译之于其域外传播和蒙古族文学样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蒙古语的使用情况及变化,阐明了蒙古语在二十一世纪不会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较充分的语言事实,对蒙古语状语的类别及其在句子中的表现形式、位次变化和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归纳,认为蒙古语状语在句子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成分,对于表现句义,丰富句子的感情色彩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闻名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蒙古汗国的缔造者,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他统一了蒙古高原诸部,结束了蒙古各部纷争战乱的局面,创建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为蒙古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适时地发动了攻金、西征和灭西夏的战争,有的带有扩张性质,有的则具有统一意义,虽曾一度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但是攻金、灭西辽、灭西夏却为元朝大统一奠下基石。西征中亚、西亚和欧洲,虽带有对外征服和扩张性质,给各国人民曾带来灾难和破坏。但对促进东西方的交通和各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总体说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是蒙古民族的英雄,而且对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