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然事件的爆发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反思美国公司治理模式,但现有研究多是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而笔者以为上述问题是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弱化的表象,而那些导致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为此,笔者在本文研究中增加了历史的纬度,从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分析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失效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仅企业开始运用网络实现协调和治理,而且网络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新模式也开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治理理论是西方公共管理的一个前沿课题。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最新治理模式,在中国实践运用中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网络治理的水平。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高供给效率,塑造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3.
公司治理模式的多维度比较研究:构建公司治理权变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依据制度环境维度,将公司治理模式分为外部监管模式、家族监管模式和内部监管模式;依据人力资本维度,将公司治理模式分为股东至上主义模式、双边治理模式、员工至上主义模式;依据企业成长维度,将公司治理模式分为古典治理模式、过渡治理模式和现代治理模式。本文进行了公司治理模式三个维度的比较研究,即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在综合考虑三个维度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公司治理权变模式。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的两种模式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把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单边治理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转化,并认为:任何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经济效率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了各种模式之间的转化,使企业所有权安排不断地趋向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的两种模式及其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传军 《管理科学》2003,16(1):29-3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把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单边治理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转化,并认为任何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经济效率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了各种模式之间的转化,使企业所有权安排不断地趋向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6.
何洲 《决策与信息》2010,(8):165-166
有效治理是民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人们认为民营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必须突破企业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但家族式治理模式并非一定是落后的,在当前江西民营企业家族式治理是企业家在两难困境中的一种自然选择,是企业试图做大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企业发展中需要对传统家族式治理模式进行优化,过渡到现代家族式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区协同治理与社区认同的同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我国社区建设开始以来,伴随着治理理论对我国社区治理改革的影响,社区治理方式表现为从一元到多元、从集权到分权、从管制到对话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强调多元治理、合作治理、协同治理。社区认同建设包括文化价值体系、主体权利体制、需求回应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实现的基点。在社区认同的视角下构建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一、社区治理及其最佳状态:多元协同治理社区治理是指在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社区内,社  相似文献   

8.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作为单一权力中心治理社会的有效性。自19世纪中叶非营利组织产生以来,在全球掀起了广泛发展的浪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尤其是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本文拟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研究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内部组织体系、管理者激励与治理机制4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并对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强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0.
治理模式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和政治发展的重点。在代议制民主疲态渐现和弊端日增的背景下,作为代表性的两大创新形式,参与式治理和协商治理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参与式治理主要强调社会管理者的开放包容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核心和关键;与之对应,协商治理更强调公民理性参与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基础是平等高效地对话和协商。为了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必须实现参与式治理与协商治理的对接与融合,而解决现实治理困境的关键是既能突破原有制度设计瓶颈,又能协调体制内外各种力量和利益,而网络则是新形势下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1.
李婷婷 《经营管理者》2014,(24):136-137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基于共同利益,将利益相关者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自愿参与、自主治理为前提,通过一系列参与管理的方式,为公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地解决治理过程中的公共问题,提高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本文试图以贵阳市沙南社区为模型,介绍多中心治理模式在我国基层组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存在两种主流的公司治理模式:其一是外部监控治理模式,常见于美英两国;其二是内部监控治理模式,常见于德日两国。基于中国当前现实条件与中国改革的渐进性,选择内部控制为主与市场主导为辅的混合治理模式是中国公司治理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重大危机之下,地方政府呈现出不同的治理面孔,这是由不同治理情景中政府不同行动力所塑造的,而政府行动力与其面临的治理压力、治理能力相关。通过构建“压力—能力—行动力”分析框架,对治理模式进行类型学分析,可以总结出重大危机下的四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即外压模式、内控模式、借力模式及动员模式。各治理模式在组织形态、治理方式、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重大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又处于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调适性治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演变,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试图用从"泛化治理"(diffused governance)到"分化治理"(differentiated governance)转型的理论框架来描述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总体过程。在分析和解释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模式和重要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由泛化治理模式向"中央管大事、地方管小事"的分化治理模式的转型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推进未来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集中于社会共治格局的形成。通过对秩序形成方式的类型学分析,可以在制度层面上梳理出协同治理的制度定位,即不同于行政规制、权力外包与市场自决的自组织秩序模式;通过对治理理论发展与治理方略的比较分析,可以在行为层面上梳理出协同治理的结构维度,即依赖于部门合作与公私合作双向有机整合的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从行动者网络的微观层面分析合作行为发生并得以维系的条件,以合作型社会的建构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产品多元治理模式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产品的治理模式直接影响公共产品治理的绩效。与公共产品治理的单一模式、二维模式相比,多元治理模式是最有效的。现存制度中的某些弊端直接影响多元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在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多元治理模式有效运作的制度需求进行制度创新,这是充分发挥多元治理模式在公共产品治理中的作用的前提,也是在公共产品治理过程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农村社会成员逐渐开始多元分化和多向重组。此时,村民之间在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意识形态各方面开始发生分化。这一正在发生的变化,使乡村治理嵌入了许多新的变量,这势必影响乡村治理的结构及运行过程,从而导致了同质性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同时衍生出了一种新的乡村治理模式——精英治理。  相似文献   

19.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依据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了新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有效避免了原有模式的弊端,提高了公司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不同周期的家族企业界定出发,分别分析各周期家族企业的主导治理模式,尤其在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期望归纳出一种适应与平衡家族企业各方利益的契约治理模式,试图为我国家族契约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