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批判哲学的创立,标志着一个旧的哲学形态即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哲学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即德国古典哲学的诞生。从西方哲学自身内在逻辑发展来说,对康德哲学的形成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以至成为康德哲学的出发点,从而在这两种哲学形态之间构成其中介环节的,主要是休谟的怀疑论哲学。毫无疑问,牛顿和卢梭的学说也都对康德哲学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  相似文献   

2.
<正>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的高地。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大学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大学的开放程度。从哲学上来说,大学的本质,是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互动。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其面前的对象不是僵死不动的客体,而是鲜活的有情感有思想的学生,作为"主体间性"的交流,必然是一个开放、动态交流的过程。中国教育的奠基人孔子,其一生的伟大,最重要的是他构建并实施着中华甚至世界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视角中的教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属于社会技术范畴。按此推理,教育技术应该在技术哲学研究范围之内。从技术哲学角度来说,教育技术主要由经验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和知识形态技术等三大类要素构成。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共同促进教育技术向前发展。从技术哲学角度研究教育技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全面理解其内涵,进而树立全面教育技术观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总体性反思与把握,而社会生活本质上却是实践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的总体有其统一性、一致性,但其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从社会哲学角度来反思把握当下中国社会生活,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总体性的反思和把握;二是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性与特殊性。三、一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总体、有机体来把握,肯定总体优先于部分,同时也肯定总体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有机构成的整体。二是强调透过社会生活的现象和表征抓住其内在联系和本质;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认识社会的一种方法。在这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回应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张东荪对"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追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哲学是唯真是求的精神;从对哲学是否有独具的方法之追问中可知,与其说哲学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不如说哲学是一种态度,即彻底怀疑的态度、批判的态度、求整全求会通的态度;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来说,哲学是文化之核心与本质的部分,它可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张东荪对哲学特性的自觉,是为了申辩哲学的生存权利、寻求哲学的发展之路,这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半世纪以前,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其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对于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变革,迫切需要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改革需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发生改变。没有思想启蒙运动,改革就会遭受挫折,我们就会碰壁。就中国哲学的现状来说,现在是僵化的哲学和生动的现实的矛盾。哲学的僵化使实践带有盲目性、破坏性。其中有前进、有倒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有没有党性?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今天哲学战线上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正象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 (一) 所谓认识论的党性,就是认识论的党派性,就是认识论的派别。从认识论上来说,最主要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从哲学一产生就存在着。这就是说,认识论的党派斗争,  相似文献   

9.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凭借其形而上学的天性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两者的混沌统一到中世纪的简单分化,从近代科学引领了哲学的方向到现代两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哲学与科学都曾经傲视群雄,但最终都发现自身有无法克服的局限.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解释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自身展开存在的过程中.用哲学去思考,用科学去改造,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与自身的存在本性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当今修辞学理论界有一个论争:修辞学是应该从哲学、政治学理论中分离出来,当作是一个专门学科;还是应从其与哲学、政治学理论的相互依存角度,对其做更为宽泛的解读呢?尽管在某些语境中需要将修辞学狭义地视为一个特定的学科,但是,本文作者认为,修辞学是综合性的,应从哲学角度加以阐释。如此理解修辞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社会与政治角度理解修辞的普遍性以及作为教育目标之一的修辞能力培养。一旦我们理解了修辞的普遍性和修辞能力,就能对人类传播中的公正与自由形态给予更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制度的技术本质 --从技术哲学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问题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不同学科基于各自的分析目的,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制度理论,而技术哲学特别是社会技术哲学是从新的视角来思考制度的技术本质,技术哲学语境下的制度是社会技术的“物”化,是一种规范的、重要的“社会技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杜威从其"经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传统的二元论哲学必然导致一种"旁观者"的知识观,而传统政治哲学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对于默认二元区分为其前提的知识论传统而言,是一个必然的推论。"原子式的个人"的观点破坏了人的生活的源初统一性,最终使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杜威认为"社会共同体"是研究政治哲学的依据和出发点,社会共同体是一个属人的概念,而"社会"则是一个含义空洞的概念。只有在一个卓有成效的社会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个体性"才能被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行为的概念。作为哲学概念的个人主义,有其产生、演变的历史,是一部分人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等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的本质及其内在逻辑的认识。作为伦理学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的个人主义,受个人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将潜在于人性内在构成与文化传统中的  相似文献   

14.
向释义学社会学的回归在沿着20世纪英国哲学的轨迹,探究其达到的境地时,我不得不多次感触到,它与20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释义学的哲学所达到的境地极其相似。借用村上泰亮的话来说,“我觉得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几乎已实现了向现象学——可谓从反面——的回归”。因此,在总结20世纪英国哲学对,本文要深入钻研保守主义的社会哲学就不能不把目光放在20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思想家休谟对于财产权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不是单纯从法律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的,他不是职业的法学家,他所探讨的财产权问题,并没有局限于民法的界限,更不是一个法律条文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一个政治哲学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问题。它与人类政治社会的起源和本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政治社会赖以建立的一个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个性化思潮呼吁个性的发展,其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基于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从思维形式、价值取向还是从行为方式的维度来说,都对个体的个性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观历经数次转换 ,其深层意识推动力就是不同时期的人类哲学理念 ;当代社会发展观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性转变 ,这种转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与深厚的哲学底蕴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8.
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属于最复杂和最有争议的哲学问题之一。这个问題对任何哲学和历史理论来说都是关系重大的,而它的解决,则与人们赋予“社会”、“文化”、“人”、“活动”等概念以何种内涵有关。在这里,没有必要详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日趋游戏化的世界之中,游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甚至难解难分。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为我们经由游戏的视角来反思生活与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也为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严肃乃至严峻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游戏之中的反思来说服、引导玩家挣脱游戏装置的操控。在这个方面,福柯中后期所提出的真理游戏的概念具有深刻启示。他一方面展现出从权力向治理的转化,进而揭示出治理之中的两个要点,即引导灵魂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将真理游戏细分为从政治游戏向哲学游戏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说服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要点。如何像苏格拉底那般进行哲学式的真理说服,而并非仅仅臣服于智者式的信念说服,也就成为引导未来电子游戏走向哲学游戏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给"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已。对每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是与躯体健康等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按照心理现象自身的特性,判别心理健康与否的原则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