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汉语动词配价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动词的配价是一个有相当语义基础的句法范畴,它又有深刻的认知原因。确立动 词的配价要将认知框架和句法框架结合起来,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我们采用“理 想化认知模式”来指派格角色,然后在静态的理想句中提取“价”。配价成分的句法位置和 格角色要依具体动词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法理论视作格结构为部分动词的句法特征。文章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行为链模式,对作格结构的认知发生机制进行了分析说明,作格结构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真实世界各场景不同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动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4.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回顾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对作格现象的分析和国内对作格的研究,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从句法/语义的角度探讨汉语存在着作格小句.  相似文献   

5.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一种活跃的构词方式。“格语法”理论将可转化为动词的名词分为若干个“格” ,与动作联系越紧密的“格” ,其转化成动词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在理论上 ,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名词动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 ,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 ,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 ,阐明了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7.
以[N -格- V] 型动词惯用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类型惯用句在与场所、对象、原因的に格共起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V'模式和V模式两种不同的格支配形态特征,探讨动词惯用句に格支配功能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子语料库和牛津英语(历史)词典电子版(第二版)考察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导致其出现和发展的语言内部机制和动因。结果显示,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起源于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复合反身代词系统的确立和典型中动句的发展是导致16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作格句发生重新分析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语言的类推机制,则是17世纪英语反身代词类中动句中的动词类型从作格动词扩展到及物动词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来看 ,格属于语义平面。它存在于句模结构中 ,指名词性成分跟动词组成句模结构时所担当的语义角色 ,格关系不因表层句法结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格是一个有层级的系统 ,格的类别主要由不同类别的动词规定  相似文献   

10.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安多藏语自主非自主动词与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语动词除了及物和不及物、自动和使动外,还可以根据动词与主语的关系,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自主和非自主动词与名词的格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谓语动词是非自主的,其主语是通格,如果谓语动词是自主的,其主语是动者格。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语言学界一直把交替现象看作是动词和动词论元中的一个突出的句法行为。作格交替归入到因素交替(diathesis alternation)范畴下,因素交替是指动词论元的交替。作者从作格动词的语义特征角度分析英语动词作格交替的条件,验证了状态变化和非施事性是作格交替动词的必要语义特征这一观点。同时也证明了它们并不是决定动词能否参与作格交替的充分条件。因此,一个动词参与作格交替还需要满足第三个语义限制:初始动因(onset-causation)。  相似文献   

13.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的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的结构理论,作格动词不准被动化主要与其语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4.
类型学研究表明,各语言中基本天气表达不外乎三种类型:1)过程表达天气意义,2)参与者表达天气意义,以及3)过程和参与者共同表达天气意义。天气现象不是动作(action),而是事件(eVent),它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参与者,是一种无人称结构。因此,过程是天气现象最根本的实现形式,如:英语中的“Itisraining”,汉语中的“下雨了”。本文通过对比英汉天气预报语篇发现,实际使用中,基本的天气过程很少出现,天气现象多经过语法隐喻编码为参与者参与到不同类型的过程中,如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等。就参与者角色以及过程类型而言,英语语篇语法隐喻手段更丰富。另外,英语倾向于通过及物模式表达天气现象,汉语则更多使用作格模式。英语中非特指用法的you、we等代词也会参与到天气表达中,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无人称结构。这样的共性和差异与天气现象本身的语义特征和英汉语的类型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feasibility in the processing of English ergative 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object interaction effects (BOI). It analyzes the motor degree of different verbs, probing into 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syntactic behaviors of ergative verbs. I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OI effects and different type of verbs in semantic processing, examining the motor prominence of English ergative verb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misusage of English ergative verb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is needed to verify the BOI effects’ restrictiv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ing of English ergative verbs.  相似文献   

16.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按照词汇性质,作格动词是具有较强动作意义的使役动词,使役性诱因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形成其客体既能出现在主位上,又能出现在宾位上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句式。基于此,作格动词在词库中被分为一价和二价两个次类。通过比较它们的词汇语义表征,从而认定致使义和及物性是作格动词一价和二价存在的词汇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变化义名谓句属于动态义名谓句,其谓语大都是“顺序义名词 了”的结构形式。变化义名谓句的变化主要是名词的语义值的变化,根据其语义值的变化度将变化义名谓句分为增值变化句、等值变化句、减值变化句和比值变化句四种类型。名词在谓语位置上表现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变化和社会性的变化两种形式。变化总是在一定序列当中发生的,名词的顺序序列有三种:绝对顺序序列、相对顺序序列和临时顺序序列。变化是以参照点为背景的,每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既以其他事物为背景,同时又是其他事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2岁至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有着最典型的阶段过渡性。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中,复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几乎出现了所有的类型,各种类型的发展也有不平衡性。复句的迅速发展,反映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动句的类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不同的角度对重动句进行分类 ,可以立体地、全方位地分析和把握重动句的特点。第一 ,根据重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把重动句分为自主重动句和非自主重动句 ;第二 ,根据重动词自由性的强弱和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合关系的松紧把重动句分为松重动句、中重动句和紧重动句 ,三者呈现出一系列的等级排列 ;第三 ,根据重动词在句中位置的前后把重动句分为前位重动句和后位重动句  相似文献   

20.
作格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不同流派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对作格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术语混乱。通过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以及作格语言、作格性、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等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在各自学派中的内涵,进而对比了两个学派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研究侧重点。研究表明,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概念并无太多的相关性,惟一的共通之处是都使用S=P≠A这一原则确定作格性(非宾格性),但是适用的范围却不相同。中国国内学者对非宾格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理解也不一致,相互间的讨论往往不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