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个相似的爱情文本阐释了两种不同的现代爱情观。池莉在无情地解构爱情,“不谈爱情”是她的旗帜;王安忆则在热情地重建爱情的本质,“乌托邦诗篇”是她爱情观的象喻。不论是解构还是重建都是对传统爱情文本的颠覆,显示了走出传统泥沼的现代知识女性的成熟与自信  相似文献   

2.
两个类似的爱情文本阐释了两种不同的现代爱情观.池莉在无情地解构爱情,“不谈爱情”是她的旗帜;王安忆则在热情地重建爱情的本质,“乌托邦诗篇”是她爱情观的象喻.不论是解构还是重建都是对传统爱情文本的颠覆,显示了走出传统泥沼的现代知识女性的成熟与自信.  相似文献   

3.
关于老舍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之研究,近来有学者以独到的立场和眼光重新解读,揭示了老舍童话背后的“后殖民”社会文化意涵,但也有颇多偏执的误读之处:《小坡的生日》并不属于“后殖民”文本,而仅是一个中国人借助异域经验的过客式“反殖民主义”文本,其中暗含的“东方主义”姿态与反“东方主义”思想是同时并存的,小说评论所谓新加坡“本土意识”唯一性的说法明显有过度阐释之嫌,而所谓大中华“文化殖民”心态在文本中肆扬的估断也极为偏颇,因而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老舍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了一批性格具有徘徊、迟疑、苦闷色彩的“哈姆雷特式”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的思想嬗变中颇能折射出老舍对于社会、文化、民族、家庭、爱情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使我们能够深层次地认识、研究老舍在历史转型中心灵的悸动、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叙事序列”理论来观照,《边城》与《大淖记事》两个文本,可发现它们都巧妙构设了“老——少”两代乡村儿女的爱情序列,从而形成了文本结构上“前——后”故事场的完整设置;以“叙事循环”理论来观照,可发现《边城》是以悲为主的爱情剧,而《大淖记事》则是以喜为主的爱情剧;以“语义方阵”来观照,它们征显的是婚恋形态上有爱婚姻与无爱婚姻及人性观上自然人性与文化人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老舍的小说中却绝少出现.点染其小说间的是一个个凄恻、平凡的婚恋悲剧,正是它们使老舍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显示出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本文从分析老舍小说在表现婚恋主题上的鲜明个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老舍对妇女解放、婚恋自由价值独特的思考,从而揭示出老舍小说中婚恋描写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间情歌是广为群众口头传唱和书面传诵的.为什么民间情歌会这样广泛受到群众喜爱呢?民间情歌本身早已作了可以说是圆满的回答.且听:“酒不逢饮不乱醉,花不逢春不乱开.”“青年和姑娘相爱,唱个山歌做媒人”.广大劳动青年男女热爱青春年华,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一颗火热的心追求着理想的对象,诚挚钟情,一往情深,不吐不快,不唱不开怀,于是便自然地热情讴歌起来.“山歌无本句句真”,“姑娘的爱情,只能用心儿换取”.情歌就是这样从年青的心里唱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柳屯的》中有对“柳屯的”借助“宗教”愚惑乡民的漫画式描写,于是,有的研究者往往以为作家老舍其时的宗教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将其作为背离基督教的文本资料。实际上,老舍是站在基督教本位的立场上,透过对中西合璧的“妖术邪法”的描绘,谴责利己主义猖獗的社会病态,并流露出无力回天的惶惑情绪。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看《骆驼祥子》,觉得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描画得不够“丰满”。于是我给老舍先生写了一封信,谈了我的意见,询问一个问题。谁也没有料到,信发出后不久就接到了老舍先生的回信。 看了老舍先生的亲笔回信后,我欣喜异常。信是竖行红格,天头上印着红字:“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产物,永远无法逃避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而人,作为生活的主体,永远是文学表现的重点对象。文学的内容是人在各种历史条件下的全部生活。如果说文学有永恒的主题,那么水恒的主题就是“人”。“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  相似文献   

12.
王艳艳 《东方论坛》2008,(3):F0003-F0003
在那么多的老舍研究著述中,孙洁的《世纪彷徨:老舍论》显得有些特别,它以“老舍思想发展脉络演变”为主线,将老舍置于20世纪现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中,“从关系中看老舍”,显示出一位女性学者的细微与精致。  相似文献   

13.
池莉小说所呈现的有关"不谈爱情"一直是打动读者的一大亮点,她笔下的人物在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总是说出或者表现出"不谈爱情"的意向,仿佛爱情总是与心、婚姻相游离的。但小说中看似"游离"下却包含了浓郁的脉脉温情,且持久不散。为此,从池莉的几部小说出发,就几位主要男女主角在爱情的抉择上面的表现,来分析其"不谈爱情"背后的满是爱情存在,以期让大众明白爱情始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每分每刻。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作品,多把恋爱当副笔,这是作家自己和评论界都认可的事实。但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评论界却分析不够,笔者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老舍作品这一特点的成因,与他的初恋有关。封建家长制断送了老舍的初恋;初恋的失败使他认识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残酷,帮他确立了创作的启蒙主旨;为此,老舍不准爱情情节自由流动,而把恋爱当成副笔。在自身初恋问题上,老舍固守着“命该如此”的信条,而使初恋失败,这种失之平凡的处理,也使其创作思想失之平凡。在妇女及婚恋问题上,老舍的眼光偏于保守,表现的是保守的男性趣味;对两性关系的肤浅观察,限制了他创作切入性爱的深度,使他把与两性、婚恋有关的恋爱当副笔。老舍把恋爱当副笔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他坚持写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不敢”写自己不熟悉的恋爱题材;初恋失败的感情痛苦,也使他“不敢”摸恋爱题材的禁果。  相似文献   

15.
一次,在学习老舍的文章——《母鸡》时,我依照惯例让学生说说预习时的困惑,一个学生提到:老舍在文中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用上“不敢”这个词呢?这是我在备课时疏忽的问题.仔细一想,在这篇文章中“不敢”一词的确值得推敲。于是.我决定舍弃我原来的教学设计.重整教学思路.以“不敢”作为连接老舍前后情感变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文本”的创造与“原型”的转换,始终都存在着一种隔不断的互动联接,直到“文本”以独立的存在形式面世。民间原型的运用使得《尘埃落定》体现出巨量的人类学的价值。借助民间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17.
有道是女人天生是为爱情而生的,“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从其创作伊始就对婚恋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最初引起文坛注意的短篇《月儿好》到稍后的《少妇的沙滩》、《长夜》,再到创作成熟期以描写当代都市烦恼人景观而轰动文坛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及《金手》、《一去永不回》、《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直至到近期作者将笔触伸向历史题材领域(所谓的“新历史小说”)的几部中篇:《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疑眸》等等,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由一个或几个“爱情故事”所构筑的婚恋世界。作家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与笔触.从生活的底层潜人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中那些处于情爱  相似文献   

18.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历来研究老子文本(指《道德经》)微言大义和版本歧变者众,但研究老子文本书写机制者罕见。以通行本为例,老子既要“言道”,又坚持认为“道不可言”,如此“两难境地”,老子文本选择以隐喻为核心的话语机制,借它物与“道”之“相似”,以“言道”之“能指”,实现了“道”之“可言”“可名”;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非道”、“不道”的一方面“不同”,也即溢出“能指之相似”之外的内容(所指),实现了“道”之“不可言”“不可名”之端。如此而已,实乃老子文本作为经典存在的关捩点,是认识老子文本话语机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四大爱情神话传说,讲述了非常经典的爱情悲剧,塑造了系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织女、祝英台、孟姜女和白素贞这四个人物形象,隐含着人类共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寄托。这一母题贯穿着逐渐演变成型的爱情故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