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上海市启动了"交通拥挤收费政策"项目,拟通过实行拥挤收费优化城市交通,提高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本文以上海的这一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外部分城市实行"交通拥挤收费政策"的经验,对我国实行收费控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交通需求下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事实证明,传统的以扩大交通供给来缓解交通供需矛盾的规划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且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背道而驰的.为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从交通需求的定义入手,从控制交通需求总量以及实现高效率的交通需求分担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建立组群式多中心城市布局形态以及构建合理的城市交通出行成本模式的全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在给公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环境、拥堵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交通车辆、交通能源、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交通行业普遍存在车辆能耗高、清洁能源比例低、公共交通建设滞后等问题.推动交通车辆低碳化发展、加快推广应用低碳燃料、加强交通车辆管理等,是共同推动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事实证明,传统的以扩大交通供给来缓解交通供需矛盾的规划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且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背道而驰的。为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从交通需求的定义入手,从控制交通需求总量以及实现高效率的交通需求分担两个层面出发,提出了建立组群式多中心城市布局形态以及构建合理的城市交通出行成本模式的全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时,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大都偏重于从技术层面的角度去探求解决之道。但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交通问题与许多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牵连,所以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视角看,文化在城市交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文化意识的自觉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其次,现代文明素质与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城市交通系统负荷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文化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人性化"内涵。当代大都市交通系统中的问题,不仅直接考验着都市中各种发达的现代化的交通技术与设施,同时也间接测量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在现代都市中行走的机能与素质。最理想的方案是,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在"硬件"上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扩容",另一方面则通过城市文明与市民文化的培养与发展,使主体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与解放。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如何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更多的交流与对话机制,以求得对大都市交通这个超级复杂系统进行一种整体性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私人汽车的消费中具有明显的凡勃伦效应,该效应能给私家车消费者带来额外正效用,导致交通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不一致,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剧了交通拥堵,此时征收以庇古税为基础的交通拥堵费将不能解决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以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从整个交通系统构成入手,通过改变交通出行理念、优化路网设施及出行工具、发展智能交通等措施,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显。地铁作为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因此,城市地铁建设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地铁建设的起步较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地铁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未来我国地铁建设将向着经济化、自动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在解决城市交通运输问题的基础上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西安的交通存在着拥堵严重、违章频繁、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交通体系。本文在具体分析交通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交通的内涵,提出了西安发展现代化交通的完整对策,内容涵盖限制交通需求、扩大交通供给、科学交通管理等。目的是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维度探讨提升城市交通水平的途径,促使整个交通系统通达、便捷。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等未能充分考虑交通弱势人群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其社会排斥问题。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基本出行、教育和就业、消费娱乐、社会心理几个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则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在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弱势群体出行的交通成本,建立城市交通中社会排斥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交通经济已经正处在从初步运输化向完善运输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交通经 济发展表现出新的矛盾。本文认为工国交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缺乏明确性和完整性。现阶 段我国交通 政策主要应围绕着交通市场政策、交通投资政策、交通调整政策和交通补助政策等内容展开 ,建立我国新型的交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交通信息作用的对象是人,目的是交通行为控制.具有行为控制作用的交通信息来自交通控制系统或交通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客观上导致了交通行为控制,是建立在交通行为可控性基础上的,归咎于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社会特性等.交通控制信息对出行者行为控制,是以信息行为规则建立发布、接收和处罚等为主导的行为过程的结果;交通指导信息是以需求、目的、知识、刺激和回报为主导的心理过程的结果.探讨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控制作用是道路交通控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定某种交通工具是否列入交通肇事罪中交通工具的范围,应始终把握交通肇事罪的本质特征,即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符合这一特征的,则应列入交通肇事罪交通工具范围,反之,则不应列入.由于非机动性交通工具,如自行车、人力车、马车、帆船等违章肇事的行为完全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本质特征,因此,应包含在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运输工具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对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是对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的修改 ,这种修改导致对某些交通肇事犯罪无法追究刑事责任 ,是违法的司法解释 ,文章同时认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 (间接故意 )杀人两种情况 ,明知他人受伤而逃逸导致的“死亡”结果不能作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要求的结果。这些认识对正确适用刑法典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系统工程认识的深化及系统工程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系统工程理论巳广泛深入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各个方面,并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交通肇事行为的肇因,交通肇事行为的"罪",交通肇事行为的"罚"以及交通肇事行为"罪与罚"的纠偏,提出现行法律制度下交通肇事行为的法律责任,交通肇事行为频发的制度功能存在缺陷等问题,并从立法理论的角度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交通肇事行为规制的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心商贸区交通组织模式及整体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城市中心商贸区(CBD)交通组织模式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交通整体控制理念。从CBD的人流集聚特点出发,分析其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了CBD的基本结构模式。按照该结构模式,探讨了城市及步行核心区的合理规模,以及CBD内、外部交通的整体控制方法。根据以上探讨,提出了当前城市规划及交通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旨在为我国的城市交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山东位处东部沿海,为了加强与首都及中原腹地的社会经济联系,历代统治者均十分注意对山东东西方向水陆交通的经营和建设,勾画不同历史时期山东东西方向陆路交通的基本格局可以了解其发展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道路网密度过稀、交通结构发展趋势与原规划目标相背离、忽视交通需求管理和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不合理四个方面,分析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安全管理体系与人为因素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为因素、组织因素成为航空事故主要诱因,空管系统必须在传统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机、环”三方面要素,采取更为系统、全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减少差错。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分析了如何运用风险管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风险,全面提高我国空中交通管制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