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十二五”规划迎来西部建设新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转变天府新区经济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科学规划定位,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创新一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抓好起步区建设;完善科技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集聚科技资源的制度体系;秉承科技创新,增强主体自我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依托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转变天府新区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四川新一轮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河南省高校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了解它的资源分布.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31所高校1994-2006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04922篇.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学科研究中心是郑州大学,带头学科是医药卫生和工业技术,地区研究中心是郑州.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20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提高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发投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是因为受到了创新网络效率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是一个非线性、联动的系统工程,创新效率的提高不仅是创新个体努力的行为,更是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提升创新主体吸收、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能够将研发投入资源有效转换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网络效率不高,创新网络效率对研发投入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创新网络效率较低的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发展,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的特征。在创新网络效率较高的地区,增加研发投入能够高效转化为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表现出“高投入、高效率”的特征。因此,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从“投入导向型”向“效率导向型”转变,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升级创新载体和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养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升创新网络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基于创业理论视角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河南省的优势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游产业;在经济效益方面,河南省大部分优势工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且有的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河南省应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提升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的产业系统配套功能;及时进行产业战略转移,优化产业环境,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和发展创业型经济,通过创业和创新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壮大河南区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5.
西部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西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和经济相脱离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 ,西部的技术力量不算弱 ;另一方面 ,西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效以及科技综合实力又明显低于东部。具有“技术后发性”特征的西部应着重从资源开发价值重新定位、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依托优势企业规模扩张等方面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活动异质性分类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差异性影响,相比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效应更加显著,但通常具有一定的时滞;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比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显著;相比于科学研究,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对技术开发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发挥了更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地方政府“精准”“适度”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消除要素配置扭曲,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企业类型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四个方面看,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结构非均衡、缺乏产业发展战略、增长粗放等问题。应利用后发优势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走以供给结构产业的优化带动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西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学为依托,以大学专家领衔和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骨干,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起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快捷通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紧密结合,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无论对我国现实的还是未来的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滞后”效应 ,而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推动效应。建立国家知识基础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有效的政策扶持是发展知识经济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园区链”是多个科技创新园区为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升级、园区功能升级而基于要素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选择地区布局,通过园区合作或新建园区的方式所形成的政产学研结合的跨区域、跨园区分工合作体系。“园区链”和“产业链”密切相关,但也有区别。地理区位条件、法规政策环境、产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环境、政产学研合作水平、园区建设情况等是科技创新园区链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园区链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为科技创新园区和园区链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市按照这一一发展理念,将科技、人才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所在,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作为“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依托,借助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大科技进步、人才工作力度,并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华东地区7个省市中的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因子、教育与科技因子是阻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资源因子和就业因子是次要因素,而社会福利和投资因子对其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对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宏观环境;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结构升级;依托制造业优势,寻求创新发展模式;主动接轨华东省市,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运用2005—2014年河南省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产出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借助知识函数,利用GMM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人力资本、财政科技投入、固定资本存量等创新资源投入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显著。因此,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加强创新型河南建设,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企业组织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层次偏、企业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提出了县域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期间,在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这一背景下,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资源的布局能够结合我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出发点,研究最适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规划布局的目标与任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升文化软实力指向下的滨海新区文化产业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要求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策源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滨海新区未来文化产业应当走比较优势、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应将体制机制创新、结构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等作为着力点,在资源优化、结构调整、吸引多元资金、产业集群发展、吸引高端人才、保护知识产权、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突破发展瓶颈;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国际接轨”的发展格局;构建“文化+创意+高科技+商业策划”的发展模式;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构建“京津文化产业带”,增强区域辐射力和竞争力,在“十二五”时期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亿元产值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资源开发型、传统产业型、大企业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为主,且多处于成长期,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集群,其中2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龙头和重点,明显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和联体集聚发展机制,产品科技含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加强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构建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依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坚持科学规划,促进产业集群的产业、产品技术升级和企业的有效竞争,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建立基于互信的集群文化等,是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应有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了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并存的“新经济”。我国发展新经济 ,应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以信息化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 ,并为之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化配置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DEA模型评价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17年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各省份2017年的产出不足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一些省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三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协同变动,东部地区的总体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协同变动;纯技术效率对总体技术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为提升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应从宏观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建设;从中观层面加强社会资源整合;从微观层面优化高校内部分配。  相似文献   

20.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位置上不断攀升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地方政府必须主动承担区域工业结构调整的重任,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体制政策环境,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切实提高自身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和动力,并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和内在动力,培育工业增长的新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