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许茨在继承并发展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和吸收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型社会学流派———现象学社会学,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意义、自然态度、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许茨社会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胡塞尔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一条通过洞悉越来越深入的实在来达到真正意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运动被看作是克服笛卡儿式二元论哲学困境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其主要动机是力图摆脱主张内在实在的心理主义和外在实在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3.
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理解作为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这是对唐·伊德思想的一种误解。由于在悬置和变更等基本概念上与胡塞尔现象学出入甚大,后现象学只能算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现象学;在哲学观和技术观上,后现象学更多地是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观点;利科的解释学及对文本概念的广义理解,决定了后现象学必然是一种以探究人工物的意义为旨归的物的解释学。在理解伊德技术哲学时,实用主义和解释学是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维度。  相似文献   

4.
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社会心理学大师米德与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都曾对理解的方法做过精辟独到的论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从理解的不同方面:理解的对象——行动、理解的内容——意义以及理解的方式——主体间性等对米德与舒茨进行一次简要的比较;也试图就此理清米德的思想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舒茨的。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技术现象学将人工制品添加到传统现象学探讨意识与实在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重要内容。通过关注人工制品的使用,技术现象学以案例研究和据实描述的方式探讨人-人工制品-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技术现象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揭示出技术现象学现有研究的两种不同思路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需要技术现象学自身理论的完善,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介入。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内容时,应该同时研究其体系学的形式。1807年的现象学是建立在诸逻辑基本环节的某种序列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序列与黑格尔当时的逻辑学构想是相一致的,并且在现象学内具有一种统一的功能。要弄清这些基本规定之进程,有着诸多困难。在现象学的布局中的修改并没有走到损害现象学之逻辑根基的地步。本文第一章表明,从一开始,黑格尔就提出了这一要求:在非实在的意识的方式与逻辑的环节之间要有一种严格的对应。第二章讨论这些逻辑的环节作为什么进入意识的经验当中,以及它们如何组织意识的经验。第三章具体说明这些逻辑的基本环节的序列及其同意识的诸阶段的对应。文章最后还把一种有关现象学的方法和有关耶拿逻辑学的发展的见解,提出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社会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方法论流派,它把社会看作是在个人的精神相互作用中建立并经常再创造的现象。胡塞尔、谢勒(Max Scheler)、梅洛-蓬蒂(MauriceMerleau-Ponty)的思想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哲学基础。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是许茨,他的著作在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非常流行,成为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有许多不满意,阿弗莱德·舒茨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但他不是从事具体的微观社会现象分析,而是建立了一种现象学的社会学本体论.在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舒茨细致人微地从韦伯的"行动"概念出发,对行动与行为、意向与意义、动机与理解、情境与自我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所提出的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面对面关系、同时代人世界、汝取向、他人取向、隐匿化等概念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的结果,如果对马里翁现象学计划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Romano提出的每一条批评可能都是成问题的。对马里翁相关文本的考察表明,爱洛斯还原其实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框架下的一种特殊而根本的还原,并不能被归为胡塞尔式的本质还原。此外,马里翁还以一种"不具存在的爱"来作为比存在的呼唤更为根本的呼唤,这种呼唤促使爱洛斯者启动爱洛斯还原,以使爱本身现象化。Romano若想更有效地证明爱洛斯还原并非一种现象学还原,就应该首先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范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期以来,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具体包括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行为主义、现象学、冲突论与进化论、符号论、交换理论、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博弈论和系统论等范式,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现象学、常人方法论与符号论、戈夫曼拟剧理论、卢曼系统理论、批判主义、女性主义和全球化理论在法社会学研究与运用中的最新发展,对法社会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所有这些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特点与运用做系统梳理与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套总体原则、普遍要求与特殊性,从而为推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探索科学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依顺胡塞尔、海德格尔开启的思想方向,萨特自然地拒绝对情感现象的自然主义解释,或者说,他认为对情感的实证考察是不完备的、是需要奠基的;同时,萨特又力图以情感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来论证“人的实在”对于自身所有存在形态的最终责任,这使得萨特早期对于情感现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其现象学前辈的特征,也使得其情感理论成为众多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气氛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寻常的现象。20世纪下半叶,气氛在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中被概念化和专题化。在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中,气氛概念主要用于说明弥漫于身体在场空间中的情感现象,但气氛本身不限于情感,还包括了身体在场的空间中显现的事物以及自然现象等。如此复杂多元的气氛被施密茨和伯梅理解为作为影响力显现并作用于身体的半物、身体在场的场域、身体主体和绽出的客体共同在场的源始间现象。通过现象学的解读,气氛概念不仅在与艺术评论、教育学等领域的结合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解释力,而且为哲学内部的情感、知觉以及存在论诸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能。最后,本文还简要描述了气氛概念的跨文化比较的潜力,以及气氛与中国气哲学之间可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的发展,对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关注成为学界的热点,这二者都力图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的资源中汲取所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这门胡塞尔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进行集中论述的学科究竟是什么?它在胡塞尔的思想中又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理解这一点,既是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学派林立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有“第三种社会学”之称的现象社会学,被认为“足以在理论和方法上”与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相抗衡。 出生于奥地利并于1939年移居美国的舒茨(A·Schiitz,亦译“许志”,1899—1959年),是现象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又称“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年)现象学是本世纪对科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伦理学等学科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思潮。在引胡塞尔现象  相似文献   

17.
米歇尔·亨利首次提出"有多少Schein(显现、假象),就有多少Sein(存在、是)"是现象学的"第一条原则",并将其解释为:研究Scheinen(显现)的现象学相对于传统Ontologie(是态学)具有优先性。由而这一原则也被亨利理解为:"只有有多少Schein,才有多少Sein"。然而实质上,亨利在诸多方面误解了这一原则的原初含义,也就使得这一原则所蕴含的丰富的现象学含义迄今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实际上,这一原则是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把钥匙。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里,"第一条原则"一直被解释为:"只要有多少Schein,就有多少Sein",它不仅完全没有如亨利所说,与其他现象学原则"回到事情本身"和作为"原则中的原则"的直观相冲突,反而一方面可以纲领性地指导人们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真"概念以及现象学直观与还原思想之精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理解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这一公式,完成了从胡塞尔"一般体验学说"的意识现象学向是态学的现象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对于欧陆现象学运动知之甚少,维特根斯坦还是在他于1929年年初重返剑桥之际独立地提出了一个他自己的"现象学"版本.他的现象学观可以被归结为这样一个信条:用一种所谓的"现象学语言"来再现被直接给予的现象乃是可能的,而同样的任务则是日常-物理语言所无法胜任的.但通过对于"予料"之本性的深入探索,维氏最后却不得不承认了:再现直接经验的任何尝试都会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物理语言的表达式,而这种牵涉恰恰是以牺牲现象学语言的独立性为代价的.这一发现最终导致了维氏对于现象学的放弃.  相似文献   

19.
沿革现象学社会学是受胡塞尔纯粹现象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从20年代开始,它以德国为中心,成为理论社会学中的一门划时代的社会学。这门科学之所以在德国特别盛行,是因为德国一直有着非常关注和深入讨论什么是"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于成 《东方论坛》2020,(2):68-77
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代表媒介生态学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命题,突出了技术的能动性/结构作用,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理解:硬性决定论、软性决定论、控制论和技术现象学。以直面技术本身的现象学,来处理人与媒介的关系问题之技术现象学取径,是一种值得媒介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媒介研究需要把媒介本身拉回到媒介研究的中心焦点,以媒介形式、历史性、文化嵌入以及具身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撬开“媒介黑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