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循环进展性卒中患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前循环进展性卒中的作用和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5例,在入院时及发病3天、发病1周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the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系统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入院后1周内SSS评分下降2分或以上者纳入进展性卒中组,否则纳入非进展性卒中组。应用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72小时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无论是否进展,其入院后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S-100B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非进展组相比,进展性卒中组患者血清S-100B水平在发病后24小时、36小时、48小时、72小时明显增高(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B蛋白水平在入院监测时间内72小时达到最高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72小时内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入院时SSS评分呈正相关(r=0.6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可能是前循环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糖水平与其预测的关系.方法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h内空腹检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血糖升高两组.血糖升高组患者于急性期同时测定糖基血红蛋白,分析两组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及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升高大部分发生于卒中后,其血糖升高多见于皮质梗死即累及主干支大灶性梗死,其神经功能缺损和临床疗效明显差于血糖正常组,而且死亡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糖升高可加重脑梗死损害,严格检测和控制血糖有助于脑梗死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病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87.5%,常见部位依次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年龄增长及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硬化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病4.5~6小时应用rt-PA(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5~6小时内接受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纤溶酶200单位每日1次静点,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病4.5~6小时内应用rt-PA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栓,促进神经缺损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认知功能不同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其中痴呆组36例,非痴呆组44例。对受试者检测其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与非痴呆组比较,痴呆组血Hcy水平明显增高(P<0.05),Hcy水平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无明显关系( P>0.05)。结论血Hcy水平增高可以加重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其抗体的变化规律、变化程度及与病情轻重、梗死部位、预后的关系。方法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65例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及重型脑梗死三组;选择34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固定化蛋白质的免疫学测定(Western Blot)法测定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HSP70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 HSP70抗体滴度。结果在发病后24h 内,轻型、中型及重型脑梗死组 HSP70表达水平分别为708.67±193.56、585.95±165.39及421.18±123.87积分光密度,各组之间比较及其与健康对照组的86.08±34.13积分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重型脑梗死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型脑梗死抗体阳性率也高于轻型脑梗死(P<0.05);随病程延长,HSP70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轻型脑梗死组下降幅度较大而重型梗死组下降幅度较小(P<0.01),抗体阳性率及滴度比例也随病程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脑梗死的部位与 HSP70表达水平及其抗体阳性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测定老年脑梗死患者起病后24小时内 HSP70表达水平及其抗体滴度,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脑梗死、估计病情轻重、判断患者预后的客观、量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8):Sham(假手术)组、IR(缺血再灌注)组、丹参多酚酸组。采取Zea Longa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丹参多酚酸组在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后给予尾静脉注射10mg/kg丹参多酚酸,连续7天,每日1次,IR组及Sham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末次给药6小时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及HE染色法观察大脑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脑组织Caspase-12的蛋白含量。结果 Sham组大鼠脑组织红染,未见梗死灶;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皮质梗死灶明显;神经元坏死明显增多;Caspase-12的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丹参多酚酸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IR组(P0.05);Caspase-12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首先,操作电脑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使用电脑时精力高度集中,若持续时间过久,则易导致大脑疲劳,有碍健康。长时间操作电脑亦可能诱发和加重老年人原有的骨关节疾病。所以,老年人操作电脑最长不应超过2小时,最好每小时休息15分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曾接收的高血压并发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6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接收的单纯高血压患者56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两组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压较高;观察两组患者昼夜血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压高,两组患者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并发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较高,疾病危险性比较高,需对其加强临床检测,而动脉硬化指数在高血压患者并发进展性脑梗死预测方面属于重要指标,应加强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巴曲酶治疗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抽签法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在发病12小时内给予常规治疗+巴曲酶治疗,治疗2组在发病12小时以后给予常规治疗+巴曲酶治疗,对照1组在发病12小时以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组在发病12小时之后给予常规治疗,分析对比四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结果四组患者在治疗后CVR与MFV1-MFVO均明显升高,PI均明显下降,且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CVR与MFV1-MFVO显著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I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CVR与MFV1—MFVO显著高于治疗2组,PI显著低于治疗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疗效,在早期应用巴曲酶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胸痛半年,加重10小时入院。患者半年前发现右胸部有一黄豆大小包块,伴疼痛,逐渐增大,疼痛逐渐加重。10小时前胸部剧烈疼痛,入院就诊。患者既往有胃炎病史多年,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入院查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全身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彩超示肝胆脾正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正常,糖类抗原724:12. 8IU/ml(正常值0~6. 9),CEA:5. 770ng/ml  相似文献   

12.
田野  贾唯 《百姓生活》2013,(8):76-76
在国外医学界,医生们早已把衰老上升为一种疾病来看待。在历届“世界抗衰老论坛”上,全球顶级的抗衰老专家亮出了他们的“独家绝招”,帮你放慢衰老的脚步。 饮食篇:隔两小时喝次水,少吃精细食物 1.隔两小时喝一次水。皮肤细胞内的水分减少,是皮肤出现皱纹的重要原因。每隔1到2小时就应喝236毫升水,也就是近半斤水。煮开水也要讲科学,最好不要多次煮沸,否则会加重有害物质在体内沉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保健康复介入时间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发病治疗后第48小时进行)与晚期组(发病治疗后第7天进行),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不同保健康复介入时间下随访3个月的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评价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MMSE量表评分、FM量表评分均升高,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MMSE量表评分、FM量表评分均升高,早期组与晚期组相比MMSE量表评分、FM量表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保健康复介入能够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复发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对CT和/或MRI确诊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血球压迹、抽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等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并对复发脑梗死并发症及临床预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脑梗死复发率为18.58%,其中1个月内复发占复发总数7.17%,3年内复发占87.25%,3年后为12.75%,复发年龄以60岁以上居多,占64.94%.腔隙性梗死复发率最高(25.98%),脑栓塞次之(20.97%),脑血栓形成再次之(13.51%).有23.98%出现并发症,其中复发脑梗死发生率为49.00%,首发脑梗死为15.51%.脑梗死总死亡率为2.66%,首发死亡率为1.18%,复发死亡率9.16%.复发性脑梗死98.01%伴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全部有颈脉粥样硬化斑.脑梗死复发和性别、抽烟未见有显著相关,P>0.05;血球压迹降低组脑梗死复发率高于血球压迹增高组,P<0.01;脑梗死复发和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密切相关,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是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是最重要危险因素,有血糖升高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并发症增多和死亡率高.危险因素越多,并发症越多,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越高.强调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给予积极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临床病例 患者,男性,年龄46岁。主诉:右侧面部感觉麻木4小时。既往2年前因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急诊入院。住院期间确诊为:2型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再次以“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收住院,入院时体检,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四肢中枢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头颅:右侧面部鼻唇沟变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辅检:空腹血糖6.0mmol/L,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建议48小时后复查。住院期间仍按“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治疗72小时后主诉症状仍无缓解,体检:生命体征正常、额纹消失,闭眼、皱额和蹙眉不能,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四肢无中枢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右侧面部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面神经炎,修正诊断为: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降糖的同时给与弥可保(钴宾酰胺制剂)注射剂、维生素B1,每次2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B12,每次0.025mg,3次/日,口服,及局部热理疗.4周后痊愈。  相似文献   

16.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总体来说,颈动脉斑块有以下四种处理措施: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体育锻炼,清淡饮食,减轻体重。2.控制高危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3.药物治疗:在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是软斑、不稳定斑块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均需在医生要求下使用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阻止斑块的进一步发展、加重。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老年脑梗死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阳性率非常的高,本文对临床已经确诊的48例脑梗死患者做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旨在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一种时间节律,犹如有一个时钟的控制。这种现敦被称为“生物钟”。人作为万物之灵,其生命活动也都具有生物钟节律,无论是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血糖及内分泌激素,在一天24小时内都有一定的规律。一旦这种生物规律被打乱,便会发生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8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8例接受超早期(3小时)溶栓治疗的8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rt-PA组)和同期38例不接受溶栓治疗的80岁以上ACI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rt-P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针+超早期rt-PA方案治疗,常规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7天及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rt-PA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NIHSS评分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rt-PA组和常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1.05%和47.37%,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5.26%,P0.05),两组均无死亡例数发生。结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80岁以上的ACI患者,可促进患者的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治疗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