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要把这一命题的意思讲清楚,抓住它的基本内涵是关键;结合解释学提出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来梳理,会发现:经过天人合一于"神",天人合一于"仁"和天人合一于"道",天人合一于"物"三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之后,其基本内涵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后世各家各派天人关系思想大多是围绕基本内涵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提倡以"和"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中国价值哲学视野中,"敬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齐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爱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动力,而"用天"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近三十年来“天人合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天人合一”问题的真伪和当代研究视角;第二,“天人合一”问题的源起和内涵;第三,“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内容和发展特点;第四,“天人合一”问题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在当代的体现,其本质均是对和谐的理性追求,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不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关注的,而且是现代教育哲学所迫切需要回答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的掌握与利用,都必须借助于教育。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范式之为中国哲学范式,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密切相关。“天人合一”乃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其思想内涵主要有二:其一是“万物一体”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架构;其二是“以德配天”的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而“天人合一”文化模式,对于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体现在对“道”的理解上和如何“得道”的路径和方法的选择上,而且体现在对“道”的言说方式上。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天人合一”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在众多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中 ,王阳明的“人心即天理”、致人心之良知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 ,是一种更为透彻的天人合一观。王阳明的天人合一观 ,不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给我们以启迪 ,而且在哲学思考方式和价值理性方面 ,还可以实现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天人观在先秦哲学中颇具特色。他既主张天人相分,又归宗于天人合一。他以天人相分为出发点,从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诸方面具体论述了外在的天人合一和主体自身内在的天人合一,因此而成为先秦天人观的总结。以往学术界把荀子天人观判定为天人合一论的对立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荀子思想仍属于天人合一理论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书《深察名号》),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  相似文献   

11.
生态哲学把人、社会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种新的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基础。生态哲学要求人类必须树立和谐的自然观、爱自然的生态意识、限度生存、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诉求主要从社会诉求、自然诉求、心灵诉求、创造诉求等角度阐述。其和谐哲学思想的核心特质表现为三个方面:为众生平等,实现共生;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创造幸福,维护尊严。池田大作和谐哲学思想的实践取向表现为: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和沟通,通过文学等手段实行人性革命,通过创办教育进行交流活动,通过学会来促进等。池田大作的和谐哲学思想对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下,先秦儒家对社会的和谐秩序进行了系统的构想.这种和谐状态,不仅包涵着人际和谐,还隐喻着人与天(万物)的和谐、人自身与"心"(精神)的和谐.为了使整个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先秦儒家对施政者和社会中的个体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发生学角度展现"和谐"在哲学史上的原貌,集中探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和谐思想.从内容看,和谐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三方面和谐互为层进关系,家庭生活是贯穿其中的关键:家庭是培育身心和谐的摇篮;是人与人和谐的最初训练场;并保证了从人和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相应地,儒家有三个主要的致和之道:诚,身心和谐的保证者;孝与礼,完成人与人的和谐;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西方哲学历史上和谐思想的演变,指出和谐发展是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趋势和属性,它包括数学的和谐、物理的和谐、生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概念的新特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和谐的本质可以诉求于客观世界生存价值的多样性、生存价值趋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和谐"思想的源流并不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西方道德哲学亦独立地产生了类似于中国的"和谐"文化思想。对肇始于古希腊、结束于近代的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架构进行爬梳,从"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人心"、"和谐与社会"三个层面来澄明西方"和谐"理念的逻辑脉相,这对于正确理解社会的和谐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