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金尧 《江海学刊》2013,(1):149-154
自从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提出"史学是时间的科学"这一观点以来,很少有人深入探究其内涵。我们从历史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历史时间的意义、历史学家的时间观等方面入手,以时间作为历史研究中的尺度,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争取时间的历史,围绕诸问题来探究历史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说,时间因素在历史学中几乎是弥漫性地存在着的,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所产生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社会学的历史反思是它产生的母体学科,社会史的繁荣则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社会学作为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行为、历史事件、历史结构、历史制度或体系的学科,立足现实、研究过去是其主要的学术思路,解释过去、了解现在是其基本的学术目标。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旅游:应用史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贤勇 《江汉论坛》2003,1(5):72-74
历史文化是人类寻梦之旅的目的地,而历史文化能够通过旅游从故纸堆中走出来,使现代旅游成为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之旅。本文从应用史学的角度,探讨历史文化与旅游的事业关联与精神关联,从而揭示其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科学,同时,又是阶级性较强的科学,不得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如何使历史学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历史学编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新 《学术研究》2001,(4):111-116
本文在回顾历代思想家对古希腊历史认识的研究之后,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古希腊历史认识及其理念,它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获得"研究成果"的认识方法、历史写作与历史认识的目的、被叙述的历史现象的选择、因果关系与历史解释.文章认为,古希腊历史认识理念与古希腊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即使处于西方史学的起源时期,古希腊史学很快指示了西方历史认识发展史上不可回避的要求,即必须以一种有效的规则、模式或理论来接受历史、解释历史,最终指导生活.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面具     
李剑鸣先生在本期《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有深切的人文关怀,要保持中立的立场和独立的判断,要以最大的智慧和心智来突破时空和文化的双重阻隔。所论极是。然而,历史的吊诡却难以让人看清其中的真伪。有时真怀疑历史的意义和作用。历史学的功能和意义是让人们知道真实,给后人以借鉴,从而变得聪明,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学到多少呢?历史是给谁看的?谁真正需要历史呢?是黎民百姓吗?有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翻遍古今中外浩若烟海的史籍,又有几个老百姓列位其中?他们在历史中没有“惊天地、泣…  相似文献   

7.
蔡波 《社会科学论坛》2007,(17):113-118
也许是自家的历史传承悠长而无断裂的缘故,中国人对过往的历史向来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喜爱历史,喜欢从评书和戏剧中搜寻个案来教育晚辈,来比照身边的生活:知识人更是迷醉历史,从现实中捕捉历史的影子,用历史来影射现实,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是他们间接批判现实的寻常手段:而统治者同样依藉历史,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习惯于把玩历史,让它为自身的利益辩护,从孔夫子到朱熹,无一逃出其"敲门砖"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历史之为语词,既指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又指我们现在用之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历史之为知识,既具有史料的客观性属性,又包含主体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在其中。历史之为存在,一方面是过去,具有确定性和现实性;一方面又是现在进行的当下,存在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人之为历史的存在,一方面是与历史的过去拉开距离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又是历史的当下每一个瞬间的当事人和创造者。历史的这些复杂的双重维度,正是历史学及历史哲学理论中众多观点分歧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 《齐鲁学刊》2004,1(4):131-138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从本质而言,历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历史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能力,促使其达到解决现实问题、指导社会实践、正确把握和自觉遵循历史客观规律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可以从综合的角度划分为历代统治阶级内部主要针对统治者尤其是对帝王进行的历史教育、各级学校中的历史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化)活动和其他非教育活动中的历史教育等三个大的研究层次,以探讨其在目的、对象、途径、内容、功能等诸方面的特征。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历史学、经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历史学普遍地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它在经济活动中没有用,这种偏见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尤为突出。事实上,历史学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包括总结经验教训、确立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认识自我和确立自我的适当位置,进行社会教育、建设当代精神文明、参与社会决策等各方面。之所以导致史学无用论并泛滥成灾,即有体制转形过快、商潮来势过猛的影响,也有应用学科的冲击,受历史学自身特性的制约等客观原因,更有研究脱离现实等主观原因。所以,能否消除“史学无用论”的影响,让历史学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重放光芒,关键还在于史学界自身,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努力……  相似文献   

11.
再论史学观     
史学观谈的是历史学的工作如何开展,历史观谈的是历史活动如何进行,历史观与历史学的关系是间接的,史学观同历史学的关系是直接的。史学观既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观的理解方式,又可以被看成是对历史学的理解方式。史学观作为历史观的理解基础,必须始终保证历史学的理解本质不被任何非理解力量所浸蚀和破坏。使历史学成为一种现实批判的思想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思想价值的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12.
彭立群 《齐鲁学刊》2002,(2):134-137
胡塞尔的历史哲学理论有一个从反历史主义到主张理性 历史化的转变,而海德格尔个人历史性先于历史学的理论也表明了客观主义历史学或再现历 史原貌的历史学理想受到了挑战,加达默尔折衷的解释学的历史学则修正了海德格尔过于相 对化的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3.
侯云灏  张荣 《齐鲁学刊》2002,(3):124-129
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其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的学术界。反映在历史学上,则对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思想的兴起、近代实证史学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这种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晚年摘录的《历史学笔记》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过渡史的具体、实证的研究,而且还标志了马克思哲学思路中对“历史具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是从科学的历史本质论出发,经过一定的中介形式来研究“历史具体”的,这与西方后马克思主义者直接面对经验具体的思路是有天壤之别的。马克思的这一摘要笔记对我们深化对新唯物主义哲学之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进一步从实践规定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物质生产层面,由此形成从一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联结为理论中轴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转变,但立足于现实的理论立场却贯穿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始终。从现实本身而不是从某种观念来说明人及其历史,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批判和清算的出发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创立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坚定历史自信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历史自信是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自信根植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文明的深厚沃土,镜鉴于苏共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刻教训,内蕴于党百年奋斗中“四次伟大飞跃”的历史成就。从理论逻辑看,历史自信发轫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遵循。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真理自信与价值自信,夯实了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前提;历史自信赓续于中共党史观的百年演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自信贯穿于百年奋斗实践,并且注重涵养自信的党史观,培塑出自信的政党品质和精神境界;历史自信提升于“两个结合”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更加巩固了党的历史自信。从现实逻辑看,历史自信的生成蕴含着现实基础与现实需要的辩证逻辑,“两大奇迹”时代成就的国内国际价值意义为历史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解维度,历史自信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迫切需要,又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思想现代化的演变也可以概括为一部意义缺陷或失落的历史,如今,它面临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想谴责历史思想现代化中的意义缺陷.历史思想在根本上处于危险境地的是方法论上的合理性,它把历史构建为一门相当独立于它的各种变体的科学学科.正是这种合理性,作为人类生活实践之文化定位的原则,已经导致了这种合理性既无法对付又费解的境况.不过,历史编纂中的后现代转向也存在定位缺陷,我们应当唤醒历史理性来弥补这种定位缺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观点的根本特色,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文艺及其历史发展。他们第一次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中去探求艺术的本质:“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①。在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