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伤悼文学的三大模式悼祭文学主题片论王立在中国古代悼祭文学主题中,由于丧悼文化及相关习俗制约下的伤悼心态的稳定性,这一生日常情感在抒发表现上也有着惊人的惯常性模式特征。这里,仅择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大模式,以期揭示出这一特定文学主题的某些审美创...  相似文献   

4.
女性文学形象是中日两国文学草创时期不容忽视的内容。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形象,对梳理中日各自文学史源头,深入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之于东亚文明发展进程的意义,乃至深化有关女性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日古典文学初期的神话为研究对象,比较女性文学形象的异同,论析其根源,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 《浙江学刊》2000,7(4):87-91
母题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出现及其特定组合而显示意义,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主题数目极多而母题数目有限。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着眼点偏重在异。就一篇抒情性作品来说,往往除一个较突出的主题外,还或隐或显地含有其他主题质素,而后起的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更在其丰富的内容中包蕴着诸多“主题”。  相似文献   

6.
高翔 《学习与探索》2023,(9):149-157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规模屠杀中国平民的起点。惨案发生后,日本侵略者实施新闻封锁,直到两个月后,真相才得以在《北平晨报》《新闻报》《大公报》《申报》等陆续、全面披露。与这些报道相对应的是,作为九一八国难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以平顶山惨案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对有关这一事件创伤叙事文本做新的发掘和考论,无疑丰富了中国现代国难文学及其研究;作品表现出与奥斯维辛屠杀叙事文本的关联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品位和精神气度。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学中的佛像发声故事传到日本后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类故事从中国文学最简单的片段式描写发展到了日本文学中的比较复杂而完整的叙述,而且发声主体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尽管两国的此类故事颇有相异之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梳理,仍可以清晰地判明其内在的关联性,认定这些故事应属同一系统。本文重点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日本灵异记》为例,论述佛像发声故事在中日文学中的流变。  相似文献   

8.
张荣东 《阅江学刊》2014,(4):138-142
日本菊花源自中国唐朝。日本对中国菊文化的吸收有两条途径:一是中国诗歌;二是唐朝宫廷重阳节的菊事活动。日本菊文化的内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菊文化的隐逸品格被过滤掉,又被赋予高贵的品质,菊花成为皇室的家纹,被称为“菊纹章”。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日本菊花从宫廷走向民间,赏菊在日本成为仅次于赏樱的民间重要赏花活动。在日本文学中,开在深秋的菊花透出哀婉的情绪,体现出日本民族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平所谓日中比较文学,是指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为出发点、以日中两国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这自然属于日本学术的范畴。它与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学为出发点的相同对象的中日比较文学相比,由于立场、出发点、视角、方法的差...  相似文献   

10.
刘卫东 《日本学刊》2006,18(5):40-52
二战后日本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被视为一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日美两国基于在全球、地区及国家等几个层面的不同战略考量以及各自所处现实和历史的不同,在对华政策上开始出现不甚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相对于对华需求更多而力争合作防范并举的美国,日本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对抗,从而显示出两国在深层次上对华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