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河湟东科寺源于今四川甘孜县的东谷寺。该寺第二世东科尔活佛云丹嘉措于明万历年间来青海,成为第三世达赖喇嘛弟子。自此,历辈东科尔作为格鲁派代表传教于大漠南北和西蒙古,使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蒙古族普遍信仰格鲁派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多吉帕姆不仅是西藏目前仅存的女活佛,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女活佛。到现在,还没有什么人对多吉帕姆的名称、驻寺、转世体系的由来,在中外文献中的记载,历世活佛的身世作过大致的科学的考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有关多吉帕姆的文献相当零散,在考证中牵涉到藏、英、梵等多种语言,对于各教派的有关人物传记难以搜寻。 为了给藏学界及对多吉帕姆活佛体系感兴趣的同志们以一个大致的轮廓,笔者勾稽多种  相似文献   

3.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一代佛教宗师,他最初的启蒙经师是青海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根据青海著名格鲁派寺院却藏寺和夏琼寺僧人的口传、一些文献记载和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兩寺的创建者即曲结顿珠仁钦和却藏.南杰班觉同属一个转世活佛系统,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该系统的历辈转世为同一生命体,因而却藏活佛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同时,却藏活佛为却藏寺和夏琼寺的同一寺主,兩寺同为格鲁派名刹,宗教关系密切。由于这些关系,加之其他原因,却藏活佛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识教授,全名应为多识·东洲凝绿,1936年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夏玛尔乡大黑沟口一个贫寒的藏族家庭。在他六岁耶年(1942年)被多识寺按藏传佛教习俗选定为第六世多识活佛的转世灵童,送到夏玛尔寺学习藏文。十二岁(1948年)时到天祝最大的寺院天堂寺五部经学院上学,拜该寺曲藏经师、东科尔佛、嘉义活佛等著名学者为师,学习了大小“五明”。后曾在拉卜楞寺拜班禅经师桑科久美和拉姆次成、丹增嘉措、阿拉松巴等著名格西学习了梵文和藏传佛教显密经典。十七岁时(1953年)被自治县政府聘请担任省立安远小学藏文教师,从十九岁(1955年)始到“文革”  相似文献   

5.
佑宁寺地处青海省互助县城,东五十里红崖子沟,具有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该寺名僧辈出,著作如林,在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1583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赴内蒙参加俺答汗葬礼,途经互助哲加时,看到当地风景秀丽,山势峥嵘,适逢雷雨,又见郭隆地方有彩虹出现,故向当地头人许诺建寺。然而他一去未归,圆寂在内蒙。1602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由内蒙赴藏,途中亦经哲加地方,当地部落头人和村民一再请求建寺,并派人到西藏去请高僧。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四世班禅和四世达赖派迦色活佛来哲加主持建寺。万历三十二年三月择吉建寺。因建寺地名藏语称“郭隆”(空谷或寺沟),故亦称“郭隆寺”,当地人音变为“二果隆寺”。  相似文献   

6.
去岁年末,中央电视台一套于黄金时间热播电视连续剧《格达活佛》。笔者曾在康定军分区机关和团队工作10年之久,对格达活佛及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特在此作些介绍。格达活佛,1903年生于西康省甘孜县德西地村,3岁被白利寺认定四世活佛转世灵童迎入该寺;19岁去西藏甘丹寺学经,8年后获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的佑宁寺以代出名僧而驰名藏区。对这些名僧的研究是研究佑宁寺的重要内容,且有助于搞清我省宗教史的有关问题。国内对佑宁寺名僧的研究开始得较早,近年来又有文章陆续发表。但限于资料,仍有不少空白。特别,对于该寺五大昂之一的王昂涉及得更少。本文根据最近得到的五世王佛阿旺钦饶嘉措的《佑宁寺志》,结合原有的其他史料,对该寺王昂的王呼图克图系统作初步探讨,并对王佛的《佑宁寺志》内容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中,记载着一位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活佛。他,就是至今鲜为人知的甘孜白利寺活佛格达·呼图克图。格达七岁成为甘孜白利寺五世活佛,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同窗学经,获得藏传佛教格画派最高学术──“格西”。1936年红军长徵到达甘孜,朱德、刘伯承专程拜访格达活佛,格达被称为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他为长徵作出了重要贡献格达,原名更呷益登,於1903年出生於西康省甘孜县生康(一说白利)乡得希底寨子(今属四」;D省)一贫苦藏族家庭。7岁时作为格建四世的转世灵童而成为白利寺第五世活佛…  相似文献   

9.
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座落在今甘肃省夏河县城西。它是继塔尔寺后,在安多藏族地区形成的又一大藏族宗教文化的中心,被藏文史料喻之为“第二西藏”。它庞大的建筑群、大量的民族宗教文物和富有价值的藏文藏书是藏族人民用智慧创造的珍贵的文化财富。拉卜楞寺之所以在仅200多年的时间内发展兴盛,在国内外佛学界和藏学界赢得越来越高的声誉,这无不与寺主嘉木样的经营治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嘉木样活佛系统迄今已传之六世,历辈均学识广博,作为于政教,在藏蒙社会上留有广泛影响。本文仅就拉卜楞寺的创建者嘉木样一世做一简要的评介。 一 嘉木样一世法名俄昂宗哲。“嘉木样”是拉卜楞寺寺主转世系统的通用称号,历辈沿用。它的全称“根钦嘉木样雅巴”,意译遍智妙音笑。根钦——遍智,即通晓一切,亦为佛的名号;嘉木样——妙音,是佛教中司理智慧的文殊菩萨的意译名;雅巴——意即微笑。关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相似文献   

11.
禾丽 《山西老年》2011,(9):50-50
金灯寺石窟位于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县交界的林虑山巅,原名宝岩寺。据康熙年间的《平顺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到元代泰定年间改称金灯寺。它建在百丈悬崖腰际的一个天然石崖下,一年四季迷漫的山雾使寺院时隐时现,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莱,  相似文献   

12.
大同善化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金佛教寺院,所保留的唐代建制为国内少见。寺中现存的金代"朱弁碑"详实地记载了金代圆满大师历时15年的重建史实,对研究该寺的历史以及相关问题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嘉木样世系与土观世系关系史述略扎扎嘉木样与土观是属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最大的活佛世系之例。自17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的二百五十多年中,做为拉卜楞寺寺主的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与做为驻京呼图克图的土观世系历辈活佛之间始终保持师徒关系,互为依托,极为密切。这...  相似文献   

14.
拉卜楞寺与华锐藏区之法缘关系探析华锐·东智拉卜楞寺建于公元1709年,近三个世纪以来,在历辈嘉木样大师和诸多高僧活佛的苦心经营下,该寺对包括华锐藏区在内的安多地区乃至西北藏、蒙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过颇为深刻的影响,为整个安多...  相似文献   

15.
古刹长安寺     
长安寺座落在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六号,是我市著名古刹之一,素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之说,可见该寺历史之久远。始建何年,已不可考,从寺内碑记中可知创建于明永乐七年以前,尔后天顺二年、成化二十三年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缮。  相似文献   

16.
康区是藏族传统的三大地理和文化区域之一,在这一区域中,藏传绘画十分发达。自公元17世纪以来,康区就已是藏传绘画三大画派(门派、钦派和噶玛噶孜画派)中噶玛噶孜画派的传承中心。在这个传承中心中,西藏昌都地区的噶玛丹萨寺、四川甘孜州德格的八邦寺和青海玉树州囊谦的奇吉寺是重要的传承场(或称传承分中心),其中,德格八邦是重要的一个分中心。文章重点对这个分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论述。其他一个画派和一个系统分别是门派的分支——新门派和朗卡杰绘画系统。三者之间风格各异,但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7.
策满林为西藏四大皇寺之一,该寺的策满林活佛转世系统是格鲁派四大呼图克图之一。在乾隆、嘉庆及清末民初,策满林活佛曾三次被册封为西藏摄政,对藏区影响颇大。现勾勒有关资料,对三世、四世策满林生平作一简述。三世策满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 (一)获得佛号之曲折二世策满林,摄政期间与清政府驻藏大臣琦善不和,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被弹劾贬黜,发往黑龙江安置,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上书恳求,咸丰皇帝下  相似文献   

18.
堪布诺门罕出身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王族,进藏修学成就高僧,被布达拉宫授封名号,先后担任西藏嘉美朵塘寺和青海塔尔寺的法台(堪布),并且加入甘南藏区拉卜楞寺寺籍,是该寺八大堪布当中资历最深的堪布之一。他发挥自己王族成员、堪布地位的优势和佛教文化的学识特长,为上述各寺的硬件建设、教务管理及甘青藏蒙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多有贡献,但是晚年不幸在罗卜藏丹津掀起的反清事变中身亡。  相似文献   

19.
龙华寺地处滨海,又处于上海地区中心,为四方经济交流的要道,所以它最能体现上海净土信仰之特点。龙华寺的净土崇拜具有多样性特征,多年来一直吸引和影响着广大下层信众,也引起文人们的兴趣。而西方净土的崇拜则是龙华寺净土崇拜的主要特色,它是由一系列信奉净土的高僧驻锡而形成的。西方净土与天台宗在龙华寺的紧密结合构成了该寺净土崇拜的另一特色。弥勒信仰虽在北方较南方为盛,但作为海道要冲的上海则又易吸收北方净土信仰的特色。因此,龙华寺净土信仰在弥勒信仰加盟下更具特色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广东新兴国思寺僧人进行了佛教音乐观念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表明,国恩寺的佛教音乐世俗化明显;该寺僧人认同传统佛教音乐有净化人心、弘扬佛法、和谐社会等功能;并认为,世俗音乐只要能够达到净化人心等佛教功能,均可作为佛教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