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辞海》(修订本)612页:大老一词,有两个义项,其中之一说:“元初湖广、江西农民起义军对其领袖的称呼。如至元十五年(1278年)江西有聂大老等起义。后来明清时广东农民起义首脑还有称大老以至十老的。”按,此说欠周,今补充如下: 1.农民起义军首领称大老者,见于南宋。有绍兴十三年(1143年)福建刘大老(见叶梦得《石林奏议》卷14《奏措置分捕过盗贼火数官兵各已回军状》)、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姜大老(见《宋会要辑稿·兵十三·捕贼下》)等。 2.元初农民起义军首领称大老者,不限于湖  相似文献   

2.
提起明末农民大起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早在张献忠起义前一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前两年的崇祯元年(1628),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就有被明朝统治者诬称为“流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还曾攻破江西安远县城,建号称王,给朱明王朝以很大震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明朝后期,在它的历史行程中已进入没落阶段,孔孟之道被确立为正统的统治思想。由于大官僚地主阶级推行反动的儒家路线,此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勋戚权贵、官僚地主贪得无厌地兼并土地,对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经济掠夺,使得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连绵不绝。其中较大的有四川的蓝廷瑞、鄢本恕起义和蔡贯伯起义,江西的谢志山、蓝天凤起义和张茂起义,干粤边的池仲容起义,山东的王堂起义与田斌妻连氏起义,山西的陈卿、陈绮起义,河南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起因、结局差别很大,他们的斗争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以北宋为界线:农民起义从主要是反对徭役制度转变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泰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经历了若干次变动与发展,特别是唐、宋以后,以大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土层建筑也愈来愈严密和完备了。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的农民斗争历经了反对农奴制(以及奴隶制)残余、反对人身依附、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三个阶段,他们的斗争目标、斗争方法、斗争纪律,都得到了逐步提高。特别是到了近代,其勇于牺牲和严守纪律的精神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革命始终是围绕着求政治平等和经济均平而展开,而这种平等的要求归根到底反映了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其深刻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乃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因此,当农民战争把对土地的要求以纲领、口号的形式鲜明地写在战旗上的时候,也就表示了旧式农民革命最高峰的到来.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和私有者的农民阶级,不可能把包括土地在内的经济平均主义变为制度.无法真正实现“均田”这一理想,这其中的因由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的局限”.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是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而非太平天国革命.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社会条件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已有了诸多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思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多少少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观念;其用基于一神教宇宙观的拜上帝会去进行革命准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利用宗教点燃群众造反情绪大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它把”平分土地”的要求制度化为《天朝田亩制度》,这就不是旧式农民起义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的先声。本文拟从讨论农民战争的阶段入手,具体论述李自成起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正> 一、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规模、次数中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次数多.这个特点开始于秦朝.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从土地制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刚刚产生,个体农民也刚从井田制下解放出来,封建剥削制度,虽然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最后确立.其次,从政治上看,秦以前新兴地主阶级还没有取得全国范围的统治权,再加上列国分立,农民阶级所受的政治压迫统治,是分散的,不是统一的、集中的,自然不能有全国范围的反抗斗争.第三,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天崩地解”的时代。在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土地的兼并和繁重的赋役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终于使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到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由于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镇压,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它保留下来的队伍,又成了抵抗满族贵族的主力军。如果没有前一时期从反对明王朝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一支农民大起义的队伍,就不可能有后来坚持数十年的抗清斗争。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农民起义问题,论述甚多。但对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地域差异,尚未引起重视。同一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同类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必然对反映各种矛盾的农民起义以重大影响。探讨这个问题,乃是研究农民起义与社会各方面关系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本文试图通过对北宋农民起义地域差异的分析,探讨其此起彼伏、多少强弱的原因,和北宋各地阶级矛盾演变的特点,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9.
正确评价司马光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司马光及其史学思想。司马光对历代和当时的农民及农民起义,有许多重要的言行,这些言行反映了他对农民起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就政治思想而言,他了解、关心农民的疾苦,主张轻徭薄赋、赈恤饥民和兴教化即加强教育对待农民,并以此铲除滋生农民起义的土壤,而不主张以武力进行血腥的镇压。就学术观点而言,他对农民起义能公正、客观地加以记叙并对农民起义抱有一定的同情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本文以江西西北部丘陵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剖析为基础,探究丘陵山区土地资源潜力挖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西土地买卖形式多样,土地所有权复杂化,借贷频繁,土地债务关系深入生活从而日常化。清中叶江西租佃制流行,主佃关系却不甚融洽。江西的押租制较为典型,租地需要向出租者交纳押租钱,出租者转佃还可向新的承佃者收顶佃价银。出租者收回出租地自种、转佃或出卖,租地者因租地期间投入资金或多余劳动,要求出租者应还工本,出租者不允,则引起纠纷争讼。生活中财产关系日常化,人们因经济困难,为救急常把田地、山场典出,以获得典价钱财,待经济好转再将田地、山场赎回,但是由于回赎无力,或是典进者反悔,或是双方的找价,或是改为绝卖,引起纠纷。民食不足而借谷、借钱的行为时常发生,而不能偿还或者偿还不当,也会引起纠纷。日常生活中的清中叶江西土地债务关系,不仅充满博弈、纷争,也处于通融、互惠与共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时,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我觉得这种提法值得探讨。 (一) 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有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新王朝,例如刘邦和朱元璋分别建立起西汉和明朝;或者在局部地区建立起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末期(从隆庆元年至明亡),四川经济随着土地大量兼并,赋税繁苛,灾荒空前严重以及长期战争的破坏,走向全面崩溃。由此又导致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在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民变、兵变和农民起义。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四川经济的特点及其与民变、兵变和农民起义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曾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但哪次农民起义所产生的故事传说都不若宋江起义那么多:这是为什么? 不论哪朝哪代的地主阶级无不把农民起义看作洪水猛兽,不仅极力用军事或政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1975,(4)
《水浒》是一部歪曲农民起义,歌颂投降派的反面教材。宋江这个“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地主分子,钻进梁山农民起义军内部,排挤晁盖,篡夺领导权,推行投降路线,最后葬送了梁山革命事业。宋江这个反面教员是宋元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进行“招安”活动的产物,是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统辖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六县,有土地面积10,800平方公里。对这一粮食生产较为发达的丘陵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认清作为典型农业区的江西的历史面貌,了解抚州乃至于江西近代经济落后的历史根源有所裨益。舛谬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7.
宋代江西的农业得到充分发展,无论是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是土地面积的扩大,在全国均居首位,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也较前代大有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江西的商品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农村中的商品经济成份越来越重,为江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试图对宋代江西农村中的商品经济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史学界有一传统看法,认为宋代农民起义的主因是由于土地兼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于此种看法,我们认为尚有商榷的必要。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两点。其一,宋代农民阶级的切肤之痛,燃眉之急究竟是什么?其二,宋代封建经济结构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最不适应的环节体现在哪里,也就是说农民起义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弄清这两点,我们才能对宋代农民起义有较客观的认识。 宋代立国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五代十国时,由于战乱频仍,兵火连年,人民无法安心于农业生产,纷纷逃亡,于是良田荒废的现象十分突出。宋立国之后,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未加改变。所以,宋太祖、太宗二朝屡次下诏招揽流民归回故里。如开宝三年“诏诸州流民复业者,蠲今年蚕盐钱…免三年役。”开宝六年,又“诏诸州流民,所计程给以粮,遣各还本县,至田,吏加赈给。”甚至官吏论功行赏也要以招揽流亡多少为条件,如“县令佐能招揽劝课,致户口增羡,野无旷土者,议赏。”可见宋初荒田颇多。 宋立国百年之后,“汙莱极目,膏腴坐废”的状况仍很严重。宋徽宗崇宁八年,有一名叫任谅的官吏上奏说“高邮军有  相似文献   

19.
也论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元末农民起义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史学界内有不少同志撰文,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起因陈说(由于贾鲁治河不当所导致)提出了质疑.笔者对其中一些看法,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一、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确非贾鲁治河不当,而是元末统治的黑暗腐朽贾鲁治河是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所在?事实上早在当时就有所争论.元末明初的宋  相似文献   

20.
评价文学作品,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作者对农民起义是歌颂还是反对,关系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水浒传》的情况比较复杂,说它歌颂农民起义固然可以找到例证,说它反对农民起义也同样可以找到论据;尤其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描写,观点不尽相符;《水浒》的客观影响更是远远超出作者的主观愿望。作者所极力颂扬的“忠义双全”的宋江形象,人民并不推崇,倒是作者有所非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