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和体现,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党执政地位的合宪性和合法性,为宪法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宪法的民族观应当呈现出多层次性,即主权民族、自决权民族和自治权民族.自宪法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属于"民族国家"的谱系,因此,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应当表述"民族"这一历史范畴.同样,无论当代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构成状况如何,都在一定程度和形式上建构着各自的主权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已从实质意义上构建了主权民族--中华民族,但尚未从宪法上予以确认."中华民族"入宪的社会、法律和政治等基础已经具备,因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内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华民族"入宪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宪法学界和民法学界曾就<物权法>(草案)没有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是否属于形式违宪,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并没有因<物权法>的通过而停息.分析双方共识难以达成的原因,进而找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就显得重要而紧迫.尽管民法学出于对法治的向往和对市民社会的渴望,但由于选择了一种不是很合适的论证路径和方式,因而得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结论.毫无疑问,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宪法才是"惟一根本法".但是,"宪法是根本法"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法律制定中有诸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之类的条款,宪法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坚守可能是对"宪法是根本法"这一命题的误解.围绕<物权法>的制定所生发出来的学术争鸣既折射了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种种复杂与艰难之境遇,也彰显了学科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翟明煜 《南都学坛》2022,42(1):70-75
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八二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法制基础,而"八二宪法"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宪法,在宪法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等宪法规范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八二宪法"历经五次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在宪法的保障下,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最优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宪法精神,通过立法的宪法实施就必然面临立法干预宪法权利与宪法权利保障之间的合比例问题。宪法实施可以分为政治实施、制度实施和规范实施。宪法的政治实施之外,以确定性和客观性见长的制度实施与规范实施不可或缺。宪法规范包含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形式原则不仅赋予立法权以民主合法性,而且还支持其享有一定的自主裁量空间。对立法的合宪性控制最核心的问题是确定立法权的自主裁量空间的范围,也即形式原则与实质原则的权衡。在德国法关于比例原则的讨论中,建立一个包括侵犯程度、抽象重力以及经验认知程度的称重指标体系,可以更理性客观地实现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这对于我国的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行使立法的合宪性审查职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治主权的基本内涵是一种最高管辖权,依据一国宪法的规定由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等部门)加以行使;法理主权(即广义的"法律主权")则体现了对最高宪法权力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准则的承认,它与政治主权实为一体两面.因此,如同其他民主国家,英国的真正主权者是英国人民,依据(不成文)英国宪法,由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分别行使各自领域的最高管辖权即政治主权,其中议会下院享有的最高立法权即狭义的"法律主权"实为英国政治主权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由于传统形成的宪政特征,下院享有的最高立法权形式上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制衡.然而,下院既不是英国主权的最终拥有者,也不是它的唯一行使者.  相似文献   

7.
"人权"入宪与宪法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目的,人权原则在宪法原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保障人权的宪法价值观,萌芽和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思潮,经历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的曲折变迁。我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宪法价值观向人权保障方向转变的重要表征,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母法"观念释读--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母法"是理解中国宪法问题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其含义是宪法为普通立法提供依据."母法"观念妨碍了宪法至上的实现,对我国目前的宪政与法治建设特别是宪法修改也存在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应确立"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的原则,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确保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内涵的确立以及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始于"一号文件"的发布.梳理10部"一号文件"的发展脉络,发现其呈现出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文件形式的逐步规范化、发布主体的逐渐法定化、文件内容的逐渐明确化、相关制度的渐趋法治化等特征.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商品经济与市场体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的实现等内容集中体现了"一号文件"作为根本政策与作为根本法的宪法相辅相成的发展."一号文件"的政策形式对于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适宜性和现实可行性.因此应从法学角度对社会关系调整起着重大作用的政策予以关注,全方位地考察我国的法治进程,进而推进立法政策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建国以来,宪法就是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根本原则,是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现代政制.奥巴马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直接引用了宪法的原文,并在宪法精神指引下,阐述了下一任期的政策,形成了就职演说与美国宪法之间的语篇互文关系.从成构互文性和显性互文性入手,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宪法维护性.  相似文献   

11.
赛义德的知识分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分子这个议题,始终贯穿于位于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首的爱德华.赛义德的学术理论创作以及政治实践生涯。赛义德以在美国著名大学栖身的“流亡者”的独特视角,对当今知识分子的进行了格外令人深省的论述。同时,赛义德还身体力行地践履着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他为在西方社会正确地“表征”中东,一直对东方学或者说东方主义进行着不懈的批判,其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中东在美国的“代言人”。文章在阐释赛义德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理解的同时,也试图对赛义德及其著作的重要意义作另一个视角的关照。  相似文献   

12.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知识分子的工作特点、健康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太极拳文化和健身特点的研究,认为,太极拳非常适合知识分子习练,长期练习可改善他们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传统的儒家文明;二是来自西方思想的滋养。他的法律思想围绕着自强的目的,在宪法观、改革繁琐的律例、国际法观以及改革刑法及诉讼法方面都有创新。作为“亦新亦旧”的沿海知识分子的典型,王韬的法律思想也呈现出新与旧相互冲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塑造的一系列西化的男性角色是亲历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上海人"对现代的想象。张爱玲利用"上海人的观点"颠覆了"五四"文人的现代观,然后又以颓废的现代观消解了"上海人"的现代观,最后以"蹦蹦戏花旦"的传统形象反拨了西方的颓废的现代观。而对现代观的逐步消解和传统"花旦"形象的建构则是通过西化背景的男人与传统背景的女人之间的故事逻辑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新语》半月刊的创刊原因、办刊方式与历史价值,进而探析抗战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国家的态度。分析认为,《新语》半月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制度设计的思想论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宪法法律为核心的规则体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制度是"长成"的,还是"设计"的,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或者说何种因素更本位?本文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时空中的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关于制度设计的典型见解.这些思想论辩,给今天社会完善制度理性、以审慎的科学态度进行制度设计,具有丰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13年,辛亥革命后首次国会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成为国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四党。为了防止国会制宪时出现"党见之纷争",四党决定在国会开会前聚"有聪明、才力、学识、阅历"之人员,举行宪法讨论会。此次宪法讨论会对领土规定、总统选举、总统权限、宪法以外之国家机关、国务员组织、两院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使得各党的主张得以明晰化。此次讨论会对民初的政党政治、制宪等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体现的制宪中的协商精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长期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出世说.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老子>是一部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抒发见解,并为王、侯、卿、士提供指导的政治性著作.其目标则是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自然与无为,通过"小国寡民",通过愚民等手段,来实现自然、质朴、安定、太平、富足、均平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0.
民间叙事中的民间知识分子形象,是广大民众思想与情感的结晶,它展现着一种独特的民间风度,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哲学内涵。民间知识分子形象展示了我国广大民间社会中长期所坚持的知识观、人才观,激励着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鱼跃龙门”的民间心态,彰显着人们世俗化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