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沙陀内迁的几个问题樊文礼沙陀为西突厥别部的一支,唐朝前期居住在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北部)一带。八世纪末迁徙到甘州(治今甘肃张掖),九世纪初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南),不久又迁到河东代北地区(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中部一带)。唐末,沙陀力量迅...  相似文献   

2.
雷祖信仰是中国特殊的雷神信仰。雷州雷神庙现仅存一二,近古时期却有十余座,上古时期雷祖信仰当更广泛。雷神故里原在遂溪英灵村、榜山和海康擎雷山等地,后来雷神庙迁到雷州城南英榜山等地。雷神的迁徙据传是一个雷神"托风雨而迁"的神灵过程,其深层原因却是以孟喜为代表的黎族人民大起义对雷州政权和神权造成巨大冲击,使雷州在迁移政府衙门的过程中连带迁移了雷神庙。  相似文献   

3.
乌兹别克人从民族萌芽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民族迁徙。首先从钦察草原迁到中亚,又由中亚向四周扩散。在乌兹别克人民族迁徙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乌兹别克人的迁徙历程,并对乌兹别克人迁入中亚和中国后的社会文化变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家谱为重要史料,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史料考证法,从姓氏学和人口学角度梳理皖西宗族血缘亲族的源流.从皖西现存家谱中搜集宗族的姓氏起源、受姓祖、堂号、始迁祖、迁出地、迁徙原因、迁徙时间、繁衍扩散、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梳理宗族的源流、繁衍及分布情况.皖西宗族姓氏起源有以国、封邑、官职、名、地、上赐为姓,还有复姓简化,因避祸改姓...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知识分子被迫内迁与长期流亡后方的苦痛经历,使他们的心态在抗战中发生了衍变。内迁知识分子在迁徙前就已面临是否内迁的抉择困境,再到迁徙过程中的心理煎熬,以及后方长期面临的生存焦虑,知识分子心理始终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中。这种心态在后方的长期流亡中逐渐呈现出一种苦闷,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感。而后方国民党腐败的现实则将这种心态进一步延伸到对国民党政权认同感的疏离,并最终导致了战时知识分子群体趋于一种“失序”状态,即个人对社会依附感的断裂。这种心态的衍变间接影响了战后我国政治格局的走向,同时这也是战争对内迁知识分子心理所造成的隐性伤害。  相似文献   

6.
秦两汉时期班氏家族在北方的生活史,大致经历了自晋、代之间迁至楼烦,再迁长安,然后迁至安陵这样一个轨迹。楚国灭亡后班固祖先迁徙到今山西省北部至河北省蔚县的晋、代之间。秦末,班固七世祖班壹迁到今山西省宁武、原平一带的楼烦经营牧业。西汉成帝时,班固三世祖班况著籍长安。在东汉建武十二年之后,班固父亲班彪择地右扶风安陵县。班况曾任北地郡农都尉,今甘肃省宁县附近有班氏祖庙,很可能与班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蚕丛考     
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蚕丛之"丛"应读为"宗",蚕丛氏实即蚕宗氏,和河宗氏的命名方式一样.蚕丛氏大约在夏代就从岷山辗转迁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纵目,而我国文献记载上的纵目之人和昆仑(岷山)关系密切,他们应当是岷山地区的古部族共同的信仰.三星堆的纵目神像为鱼凫族的信仰,而鱼凫族同样源于岷山.  相似文献   

8.
《春秋》经传所见“钟离”分指三地,分别是钟离国旧居、一迁地和再迁地。钟离国旧居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后迁于州来之西,再迁至今安徽风阳、蚌埠市一带。后楚灭钟离国,以其地置钟离县。由于钟离国的迁徙,相继留下了钟离城、钟离邑等“钟离”之名,先后形成了两个、三个“钟离”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频繁、长久地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引起拉祜族迁徙游动不止的原因。但是,造成拉祜族大规模、大范围、远距离的民族迁徙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是剥削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战乱的影响,以及拉祜旋转有的“重自由,轻迁徙”的民族性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才真正结束了迁徒流动生活,实现了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客家人的迁徙是客家历史上规模最大、地域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迁徙。这次迁徙在客家变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具体考察清代客家人迁徙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家的历史变迁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历史贡献。一、清代客家人迁徙的基本原因客家先民从唐末五代开始,逐渐在闽西、粤东、赣南三省边界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繁殖后代,艰难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度过了宋、元、明时期。时至十七世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湖北工业内迁是这次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史学界却关注甚少.本文试图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战时湖北工业内迁的情况,作一初步论述.抗战时期湖北工业的内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湖北原有工业的内迁,另一部分是抗战爆发时从上海等沿海地区迁到武汉的工业再次内迁,本文所论,仅限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五代至北宋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没有五代词的气象,便不可能出现宋词的蔚为大观。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由未定型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再至鼎盛阶段的转化发展,都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学风气所促成的,此为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转化发展的过程总是由具体的契机式人物来完成的,这契机式的人物是张三而非李四,或者说张三成为最关键的人物而李四是次等重要性人物,此为文学发展的偶然现象。一般治词史者对唐五代词至北宋词的发展之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南都学坛》2015,(5):7-12
对于里耶秦简"户籍简"所涉及的南阳里户口,有些学者主张他们是从南阳郡来的迁徙民,甚至觉得作为里名的"南阳"就是从郡名"南阳"而来的,但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所谓"南阳"并非属于楚地,而且在此地居住的人们并不都是楚人。况且,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的时候,楚"南阳"地区已被秦统治七十多年,那里的居民都变为"秦民",所以在"户籍简"里将南阳户人称为"荆",意味着他们不是从南阳郡来的迁徙民,而是过去在"荆地(楚地)"居住的遗民。这样的推论还可以从"荆新地"及"故荆"的地理界限来证明,即秦王政二十五年时候的南阳郡与南郡一样,已不属于楚地,此时所有的"荆"称呼应指楚灭亡(前223)前后新占领的楚地或其民。  相似文献   

14.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陕北各民族蜂拥迁徙,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上,有通过战争、和亲、移民、流放、戍边军人和筑墙劳工滞留等急剧的强迫性、半强迫性的政治、军事原因,也有和平时期作为谋生方式的下层人民的被迫自觉迁徙。"徙民实边"、"走西口"的人口机械流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军事征服涵化,造反暴动的强制变化,稽胡、龟兹等少数民族获得内迁保护的诉求涵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衍化种种,是形成现代陕北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各民族人民蜂拥迁徙陕北,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上,有通过战争、和亲、移民、流放、戍边军人和筑墙劳工滞留等急剧的强迫性、半强迫性的政治、军事原因,也有和平时期作为谋生方式的下层人民的被迫自觉迁徙。“徙民实边”、“走西口”的人口机械流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军事征服涵化,造反暴动的强制变化,稽胡、龟兹等少数民族获得内迁保护的诉求涵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衍化种种,是形成现代陕北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湖南人先后经历了从湖南到云南再到老挝的迁徙历程,对其迁徙过程以及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国家力量和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人在融入老挝社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具有较明显的区隔。  相似文献   

17.
元末明初,沙州地区处于元朝察合台系后裔的统辖之下。洪武、永乐之间,蒙古在沙州地区的统治可能发生过明显断裂,新崛起的困即来家族归附明朝,成为沙州卫。然沙州卫实际存在的时间只有40余年。沙州卫内外矛盾的发展撕裂了统治集团,促使其被迫迁居内地,沙州卫实际废置。沙州卫降人先后经过甘肃河西走廊南山、山东东昌、南直隶,其记载最终消失于两广地区,是明代各类内迁案例中,迁徙次数最多、迁徙路线最远的一个。这一多次迁徙行为与明朝日趋保守的对内迁民族态度和政策改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导致原沙州卫降人群体屡次离散,逐渐融入内地社会之中。在明代内迁民族研究中,涉及中国南方不多,但借助沙州卫降人内迁线索可以勾连穿索其他南方内迁民族信息,充实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并有着多种不同的迁徙形态.具体而言,该年代作家迁徙可分为战争迫使型作家迁徙、政治取向型作家迁徙、生存需要型作家迁徙、理想追求型作家迁徙、高校内迁型作家迁徙五种形态.深入分析该年代作家迁徙的迁徙形态,可以清楚窥见作家迁徙的原因和动力,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家迁徙与文学的关系提供支点.  相似文献   

19.
唐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众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 ,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 ,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五胡”内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关于内迁各族的族源、族属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史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