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秦汉族刑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家族的连坐责任,是中国古代刑罚体系的重要特点。族刑,即连及到亲属生命的刑罚,是家族连坐的最高层次。秦汉时代见于史书记载的旅刑有“夷三族”、“夷宗族”、“夷其族”、“族家”等等。这些刑罚的概念、牵涉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在汉魏之际就不甚清楚了。如“夷三族”,张晏解释为“父母、妻子、同产也。”如淳  相似文献   

2.
在拙作《秦汉族刑考》中,我提出了一个异于传统说法的新观点,认为秦汉时代的夷三族就是夷宗族,它诛及的范围是以主犯为中心上三溯三世及祖父下延三世及孙辈包含了主干和旁支的这样一个男性世系集团。秦汉的夷三族刑是承接了先秦的传统,研究先秦的族刑,将有助于我们搞清楚这一特殊刑种的历史真象。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将试图证明:第  相似文献   

3.
姑蔑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周初东征践奄,姑蔑作为被征服国族,一部分留居鲁地逐渐融入华夏;其主体部分则与徐奄等夷人族群辗转南下越境,并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楚灭越后,越地经战国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版图,其境内的姑蔑族也在汉晋以后逐渐融入汉族。  相似文献   

4.
台湾古史钩稽李藻华一、“夷洲”稽考台湾的史前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印纹陶文化同属一脉。自秦汉至三国时期,台湾称为夷洲,偶称东和澶洲。追本溯源,“夷洲”其名的本义,就是指我国古代东方夷民聚居的岛屿。“夷”是我国远古华夏族对东方诸民族的通称。《周礼·王...  相似文献   

5.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辨与华夏正统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夷之辨和华夏正统之争,实际是华夷异质文化间的碰撞和融汇.以周族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崛起后,华夏种族优越论和华夏正统论也由此而产生.华夏诸侯对四夷的摈斥,秦楚吴越对华夏正统的进取,构成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完成了华夏文化中心向秦汉汉族文化中心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粗浅地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戎狄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戎狄的部族及其分布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众多的民族在这里聚生群处,艰苦地创造着物质文化财富。大体说来,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民族是以华夏、戎、狄三族为主。据《左传》记载:“(晋)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  相似文献   

9.
聚居于海南岛上的黎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其以“黎”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唐末的记载。《岭表录异》卷下云:“紫贝,即砑螺也。儋振夷黎,海畔采以为货。”唐之前“黎”称为“俚”。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谓:俚,“在广州之南”。广  相似文献   

10.
秦灭六国、统一“诸夏”,华夏族因此而改称“秦人”。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秦人”还未能成为华夏族的普遍称谓。在两汉四百多年的大一统时期,“汉人”便逐渐取代诸夏或华夏之称,成为民族共同体的一个固定和普遍称谓。秦汉时期的文化认同意识,还使得炎帝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先祖,这标志着各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汉民族已初步形成,并铸就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巨大凝聚力。而“华夷之辨”则形成文化、生产方式和血缘三方面的判断标准,其民族意义和“群”的差别备受关注。在以夏变夷的总方针下,汉代胡汉一家的思想及实践亦具有巩固统一和推广汉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的“道”何谓“道”?《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侯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就是说:“道”为秦时所置,“...  相似文献   

12.
一成吉思汗发迹于黑龙江上游的斡难河地区,在他成长过程中,漠北草原上人数最多的是塔塔儿、克烈和乃蛮三族。当时住在呼伦池哈勒哈河一带的塔塔儿族号称七万户,①至少有三十五万人,必然占有辽阔的草原,所以成吉思汗从其先祖起,就常受塔塔儿族欺侮。成吉思汗说:“塔塔儿是杀我父祖的仇人。”②他起初还常受此族袭击,后来和克烈族王罕结为安答,共同击降塔塔儿族后,为统一事业迈开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寒国考     
古寒国出于逢蒙氏,逢蒙氏又为史前祝融部后裔豢龙族的一支.“五帝”时代后期,这一支族自今豫东鲁西地区迁居潍淄流域,夷夏交争之际一度依附于“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有穷氏后羿,后取代有穷氏而自为盟主,直到夏王少康即位前复为夏后氏所灭.按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寒国的存续年代,若从寒浞杀羿算起,至寒浞被杀为止,前后凡76年(约公元前1910 -前1835年).由部族史到华夏史,寒国的兴亡是个转关.民间传说的嫦娥本称“恒娥”,为女巫之通名,其原型可能是寒国的女首领,亦即逢蒙氏之女祖.  相似文献   

14.
晋栾氏、狐氏、庆氏皆为文王昌之孙、武王发之庶子唐叔虞后裔,栾氏出于厉侯福(辐)之孙、靖侯宜臼之子栾叔,春秋时期世系为:栾叔→栾宾→栾成→栾枝→栾盾→栾书→栾黡、栾鍼(无后)→栾盈;狐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为:大狐伯→狐突→狐毛、狐偃,狐毛→狐溱,狐偃→狐射姑;庆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亦未详。可见,栾氏、狐氏、庆氏三族皆属晋公族,按《左传》义例,栾氏可称之为“靖族”。此三族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栾成、栾枝、栾书、栾鍼、栾盈、狐突、狐偃、庆郑,此八子可称之为晋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5.
浑邪休屠族源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邪、休屠虽为匈奴部落,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与河西月氏人有直接关系。河西月氏人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匈奴打败月氏后,大部分“酋涂”成为匈奴的休屠部,其余则西迁至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霍去病出征河西后,小月氏“酋涂”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匈奴浑邪部来自义渠中的“浑邪”部落。“浑邪”即“混邪”。混邪与商周时期的“混夷”有族源关系。混夷衰败后,一部分融入到义渠中,成为义渠浑邪部。义渠被秦国打败后,一部分义渠人北迁,最终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浑邪部。匈奴休屠、浑邪部的族源虽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有可能是匈奴贵族。  相似文献   

16.
虎方是古老的一个方国,它最早为虎氏族,是黄帝系统的六个胞族之一。曾在黄帝轩辕氏的统领下,大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到了商代,成为虎方,与商的关系是先和后战,终于被迫由河南中部向东南迁于淮北及淮南。由于邻近东夷诸侯,其习俗渐变有浓厚的东夷色彩,故又称为虎夷或夷虎。周灭商后,曾遭到周王朝的几次征伐。春秋末期,又受到楚国的征讨,便逐渐循着江淮之间,由东向西迁至大复山一带,再由汉水以东南渡长江,又循江南西上至宜都,沿清江缠三峡而至川东,形成了白虎复夷,其中有一支和巴人相结合,还有一部  相似文献   

17.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事变和革命的前夜。自从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东来,打破了封建朝廷中央帝国的迷梦以后,这个老大帝国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败,而新的生机,正在封建专制的高压下,在火光剑影和血泊之中艰难地渐渐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新政、自强运动失败了,因为学其“器”、学其“技”,而不变其“政”是不行的。甲午惨败后数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但短短的104天,戊戌变法也失败了,因为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不容许变其“政”的根本性变革。其后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非理性的盲目排外运动,它…  相似文献   

19.
一、氐族源流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氐人国,說它是“人面而魚身,无足”,事涉怪誕,这里不拟多谈。甲文有許多“羌”字,最要的一条是伐羌动員了万三千人,他們的族类狠不少,其根据地或拟为河內,那末,已散布于河南西部了,但族名之“氐”字却似沒有見过。詩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箋“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按上古以夷、狄分指东北两方外族,这說氐羌是夷狄,用专名来作通名,对族类研究沒有多大补助,只知是西方的族类而已。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鸞鳥”,晋孔晁注:“氐地之羌不同,故謂之氐羌,今謂之氐矣”,(或本第一句作“氐地羌,羌不同”,意义不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勾稽史料 ,考述张 族鸟 生平 ,补两《唐书》族鸟 传之不足。由《朝野佥载》论张 族鸟 之思想品性 ,可见两《唐书》所说族鸟“性燥卞”、“罕为正人所遇”虽有一定因由 ,但正反映了他嫉恶如仇、不同流俗的个性 ,而其小说《朝野佥载》也具揭露社会、抨击时弊的进步性。同时 ,将其小说《游仙窟》置于小说史的流程中考察、评品 ,指出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世情小说 ,具有开创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