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即人和人的相互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首先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复杂多样上。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不仅有益于人们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而且还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的。 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际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历史“一开始就是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原始人之所以不得不组成原始群,过群居生活,是因为如果不这样,个人就不能抵御野兽的袭击。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组成不同的关  相似文献   

2.
论人际关系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经济人”的“匿名假设”(经济交易在陌生的交易主体之间进行),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体系的既定前提。其缺陷,不是忽略了经济生活中弥漫的非理性因素,就是忽略了经济理性的局限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较大偏差。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掺杂的非经济理性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在我国经济生产和交易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注意到这种被忽视的“个人关系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对产生信任、建立期望以及确立和实施规范的重要影响”①。本文主要探讨狭窄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即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人际关…  相似文献   

3.
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曾指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而家庭人际关系的调适,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调适好家庭人际关系,对于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实质鄯爱红朱熹《大学章句序》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一句话就概括出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说明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本文试对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本质特征和首要原则作一些简要的评析,以资今日借鉴之参考。一血缘...  相似文献   

5.
论孙中山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胡波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二重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关系的变革和经济体制的转换,必然调整和改变着人们固有的各种关系.人际关系在这一转换和变革中,显示出自主与依赖、重利与轻义、超越与耗损、协同与圆滑等二重性特征.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扬其长避其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族居村落的人际关系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以来,聚族而居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居住模式。据考证,无论是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如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山西等地,都普遍存在着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世代聚居的现象;而那些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在我国农村家庭中所占比例一直很小。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的居住模式基本上没有变化,仍以聚族而居为主。我们调查发现,在我国农村与族人居住在同一自然村的家庭占81.04%。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紧密联系,族居村落的人际关系实质上是由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高度弥合而成的亲属关系。这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论技术的非人性效应及其根源肖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一科学技术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技术对人的作用。从一般的意义上看,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拥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强大得多、也富足得多。无论是他们的实践能力,还是他...  相似文献   

10.
技术发展的非人性效应及其克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的本性是人性与物性的自洽,技术的人性和物性统一于技术的工具性.而在技术形态的演变中,技术的本性因物性和人性不同程度的张显而失衡,技术的非人性效应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特别突现,造成了技术化过程的种种危机与困境.圈定技术的边界,固守人的底线,以诗意化方式对待自然,建构生态社会政治,是人类克服技术的非人性效应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说以调整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指归,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理论由道德教条,被提升为社会法则,最终凝固成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信仰。作为文化传统和历史惰性,它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不可能揭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全部内容,仅就这种理论的特质做一阐释,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04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分析,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效应反差较大:一是总体上大致呈现一种悖论效应:各地发展规模与盈亏效益成反比;二是东中西部间正负效应形成对应:人员效应为中西部弱负效应,资产效应为大都市(以东部为主)负效应,市场效应为东部负效应,规模效应为中西部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论人际关系新变化时正负效应林世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借鉴国际经验和历史反思而作出的正确抉择,必将使我国生产力得到大的解放和发展。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人际关系也已...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情感上、素质上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如何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尺度,克服交往中的障碍,学会并掌握运用语言艺术进行交流,在集体生活中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这对走向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5.
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班主任强有力的、及时而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调节,对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有重大影响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一是直接作用,表现为控制和协调作用;二是间接作用,班主任以班风建设为中介物,通过指导、培养班级建立良好的班风,间接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小委 《理论界》2013,(10):48-51
当人际关系变得可供消费之时,必然会造成人际纽带的脆弱,妨害“道德自我”的生成,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败和共同行动的不可能性.本文从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况、根源及突围的可能性论述了鲍曼对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浅论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属性为特征的带有血缘、亲情内容的人际关系;二是以社会同性为特征的生产关系中的人际关系。本文所强调的是后者,因为生产关系中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状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程度。在一个单位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反映了一个单位的风貌,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和调整.以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增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人际关系学派把行为科学用于行政管理,应首推霍桑实验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梅尧、罗次力斯柏格和怀德海,他们通过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对工人的行为同工作效果的关系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这对于“科学管理”只重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影响工人提高工作效率的观点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他们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搞活企业的过程中,企业买卖,即企业之间产权的转让也在悄悄地萌生,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深化企业改革和优化资源的宏观配置展示了充满希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体现.守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底线.当守法成为一种习惯,意味着法律的制约作用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的升华.因此,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人人守法,不仅需要一种被动的守法,而且需要更高境界的主动守法,需要人人养成一种守法习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与守法习惯养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基石;另一方面,守法习惯养成是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保障.守法危机与守法习惯的对抗、法律信仰与守法习惯的共生共同构成了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养成的动力机制.主观能动、客观保障和隐性调控成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中推动守法习惯养成的三股力量,即增强守法意识、降低守法危机、培养法律信仰,三者作为法治层面的路径推动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守法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