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留侯世家》中塑造了张良的三种形象:任侠、谋士、游仙。但长期以来,张良主要被塑造成一个深通谋略,又有些文弱的谋士。这与历代政府的政策如尊崇儒学、重文轻武等有着莫大的关系。到晚清之世,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下,知识精英们掀起一股强劲的尚武思潮,重新诠释张良,使得张良的形象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谋臣形象黯然失色,而游侠形象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2.
简论张良     
张良,字子房,史称汉初三杰之一,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其祖与父曾五世相韩,位尊权重,家声显赫。他出生于这样一个显宦贵族之家,无疑受过深厚的文化熏陶,加之在淮阳学过礼,亡匿下邳受读《太公兵法》,学识日富,逐渐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在刘邦灭秦建汉的过程中,一直被倚为股肱,终使刘邦荡平天下,克成洪业。对张良在刘邦统一事业中的重要作用,过去史学界由于对六国旧贵族的活动多持否定态度,因而也就估计不足。本文试图对此作些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略谈张良     
秦汉之际,风云变幻,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象西汉初期的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开国谋臣张良就是其中之一。历代史学家、文学家对张良作过不少的评论,多是称赞他的才能和权变。也有人认为他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几年还有人把张良作为吕后篡权复辟的同谋者和支持者。到底对张良这个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呢?我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研究张良一生的实践活动,是可以还清其历史本来面目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历史上有着"以身弑秦的任侠"、"运筹帷幄的谋圣"、"独善其身的智者"等多重文化形象。其历史文化形象的多重性首先源于其社会角色的多样性。文章拟从张良的角色转变来考察其历史文化形象的差异,并对文人笔下张良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探究张良历史文化形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张良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的一生政治经历,表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他从“为韩报仇强秦”到助汉击楚,为刘邦夺天下,但是后来又消极引退。长期以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种情况作过不少评论,有的赞誉他的才能和权变,也有的认为他是奴隶主贵族政治立场的转变,还有的说他一生始终坚持本阶级的立场。而笔者认为,无论是权变还是阶级立场的坚持和转变,都与张良一生的价值观的取向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忽略了这一点,便难以把握住这个历史人物的政治命运。价值取向即价值目标的选择,它实质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问题,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一定的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历史主体把自身的需要转换成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功利目标。张良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极其复杂的。他不但有物质的价值追求,而且有精  相似文献   

6.
<正>孟尝君田文、张良、郭解这一类"渺小丈夫"却往往内蓄着真气度,真英武。百炼钢与绕指柔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相似文献   

7.
《淮海文汇》2012,(5):49-49
张良(?~前186),西汉三杰之一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隐姓埋名逃匿下邳(今徐州市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秦二  相似文献   

8.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本欲以巴、蜀封刘邦,张良通过项伯为刘邦请得汉中郡之地,强化了刘邦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主动权。汉中为最早的"华夏"区域,政治认可度高;汉中为巴、蜀的"咽喉"和"捍蔽",三者连为一体,于稳固自身和进据关中均至关重要。得汉中之地,是刘邦还定三秦、逐鹿中原的基础,也使汉中在两汉时得以兴盛。  相似文献   

9.
张良的一生是依靠智力而建功立业的一生。研究张良的智慧,对于形成、建立历史智慧学举足轻重。应该把张良的“美”——即智慧,发掘出来,以为现代化建设所用,以为强国富民所用。这就是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良、诸葛亮、刘基号称“三大军师”。对“三大军师”高下的比较一直是后人感兴趣的一大话题。刘基本人对另外二位军师也曾发表过看法,也曾有意识地把自己与二位前贤放在一起品评。就刘基所留下的作品而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到了张良、诸葛亮:一、文治武功;二、君臣遇合;三、功成身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汉初大臣张良的故里进行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诸多工具书的"今安微亳县东南"说,肯定了"张良故里在今河南禹州".文章依据文献记载、地方史志资料和实地的勘察,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域,而是在韩国地域;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这样,文章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张良的故里是河南省禹州.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汉初大臣张良的故里进行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诸多工具书的"今安微亳县东南"说,肯定了"张良故里在今河南禹州".文章依据文献记载、地方史志资料和实地的勘察,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张良故里不是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地域,而是在韩国地域;不是在东"城父",而是在西"城父"(亦称"父城");不是在今河南省郏县、宝丰县的古"城父"地区,而是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古"城父"地区,即张得乡.这样,文章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张良的故里是河南省禹州.  相似文献   

13.
《汉书·张陈王周传》所载张良去世及留侯“国除”的时间与《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不符。由这一歧异入手细绎史料,可以看出张良积极地参与并决定性地影响了刘邦“易太子”事件,由此与吕后、太子逐渐接近,而吕后专制、吕氏掌军及封王等局面的形成都与张良有脱不开的干系,他去世的年份正关乎西汉初年这一政治格局的剧变。《汉书·张陈王周传》的错误显然是班固“为贤者讳”的结果,但却留下了漏洞。至于张良的“成功不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汉初依照“功次”任职的体制不利于他获得与自己身份、才能相符的职位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张良与道家联系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世张良,功成身退";"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而事实上张良并非深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他是一个"用世之儒"中的智者。  相似文献   

16.
因刘邦有残杀功臣之举,历史上便有人谁想出张良惧祸,自度不免,便托词辟谷而逃亡隐居。这样推想,迷惑性大,不深究史籍者,往往信之;一般群众,更易深信不疑。而有些史学家也据《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之语,臆断张良逃亡,大肆评论,作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之典型,为之推波助澜。如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司马光评曰:“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刘邦)所称者‘三杰’而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把范蠡的名字多次写在笔记本上;把宋人苏轼所作《留侯论》中吹捧张良的一段话,写成条幅,挂在其卧室床头左侧墙上,与“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条幅并列;还把刘备的“韬晦”及《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称颂刘备的诗句,分别抄在笔记本上和写成条幅悬于卧室。这些情况向  相似文献   

18.
    
  相似文献   

19.
西汉以后,张良的形象不断发生演变,从佐汉的谋谟之臣变成集天命与神仙于一身的历史偶像。晋宋之际的天师道建构张良与张道陵的血缘关系以契合刘裕的汉室苗裔身份,为刘宋“与道结缘”制造祥瑞,以达成便于传道与影响政治的双重目的。北魏的寇谦之则利用崔浩“自比张良”的行为,制造了一套“符箓受命”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代以来张良“授命”说的改造。天师道利用已非历史原型的张良形象,涉入南北朝的政治活动,也塑造了刘宋、北魏政权中长期存在而又沉浮不定的共同文化意识,并推动南北分裂的政权向着共同的文化目标前行。  相似文献   

20.
唐人风格论──兼论普通风格论黄炳辉唐人风格论比起西方和中国唐以前风格论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古代风格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唐人风格论,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风格论有重大意义。一、国外风格学鸟瞰和风格涵义的界定风格既是古代文艺家讨论的课题,也是现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