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刘祁的《归潜志》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金朝文学的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金末文坛各种创作思想与审美取向;十分翔实地记载了对金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各种时代背景性因素;保存了许多有关作家家世、传记、创作和评论的资料;录存了大量的诗、词、文作品;为考订金朝文学史料的真伪、正误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材料;流露出作者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观点以及对各种文学现象的审美判断。由于有关金人诗歌活动的史料流传稀少,《归潜志》尤其显得珍贵,它对今人认识、了解和研究金朝文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编撰的经验及科学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具有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教科书和研究专著。它以现代性为选取史料、描述历史和理论阐述的基本价值参照,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在史料的发掘、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论观点的创新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尽管由于编写者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使其作为本、专科学生的教材而显得偏难或不适用,但其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把握和丰厚的学术原创性带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以史料为基础。史料的新发现,特别是地下文物史料的发现,丰富、拓展了文学史料,能够修正、补充甚至改变以前研究的结论,影响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导致新的学科的形成,有助于文学史料的训诂。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但不能把文学史料同文学史研究等同起来。历史的真相很难保存。现存的史料同历史实际相比,是局部的、片断的,存在着固有的偏向。人们在研究文学史时,不会停止在史料上,主观的介入是自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史料是有限的,人们对史料的认识是无限的。某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和运用,往往能直接影响对某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文学史研究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研究者主观的作用,正确地体悟分析和评价史料,同史料本身有同构性和统一性。不以史料为基础,就会轻易地陷入意图哲学和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
雷世文 《东方论坛》2006,(5):126-127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整理与出版的成绩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显得步履蹒跚。这种情形很可能是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有关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当代人”的视野中还够不上“过去”,因而也就难以唤起人们的“修史”激情。另一种相关的可能性是  相似文献   

6.
由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彝学会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3年 1 1月 2 5日即巴金诞辰 1 0 0周年纪念日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围绕“冲突与整合 :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多元发展研究 ;现状与走向 :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三个议题 ,出席大会的省作协、省文联、省社科院及成都各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 ,作了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发言 ,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谱系"研究"热"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后现代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引入、兴起及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后现代谱系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思维观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与问题意识的拓展。有助于强化学术研究的审视意识,关注可能被忽视、遮蔽的历史细节,警惕可能存在的学术盲区。然而,相关研究却又无法摆脱后现代谱系学自身理论预设的批判和质询:反对连续性历史叙述,却建构了另一种连续性;解构宏大概念,却建构了新的宏大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却又没有摆脱本质主义思维。其反本质主义思维和建构论认知观念,也隐含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困境。正因此,许多研究者倡导以中国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不放弃文学谱系的建构;引入后现代谱系学,强化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审视意识。  相似文献   

8.
蒙古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蒙古文学史料。随着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蒙古文学史料搜集整理已逐步发展成为蒙古文学史料学。蒙古文学史料学包括蒙古文学的田野调查、史料整理、考订、选录、笺释、校注、校勘、辑评等诸多研究内涵。中国蒙古文学研究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蒙古文学史料学的长足发展。我们应当总结以往蒙古文学史料学研究的经验,使蒙古文学史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9.
1976年至1989年是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起步阶段。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研究范式从阶级论转向审美分析;以普及宣传为目的综述新西兰文学;毛利文学研究横空出世;同步追踪新西兰当代文学;曼斯菲尔德译评热潮。虽然研究成果绝对数量不算太多,但从纵向发展看,1976至1989年间新西兰译评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研究的整体来看,大致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考订和还原文学史实;二是运用理性思辨方法,从整体上审视研究对象。前者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后者是文学研究的归宿。因此,把史料视作学术研究之根基,一向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优良传统。由于春秋文学史料缺漏严重,文学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11.
诸子散文是否属文学范畴,是一个需认真辨析的问题.诸子散文对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并未做出积极的努力,其论证为主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文学散文造成负面影响;诸子散文思想丰富,思维活跃,但它们却放弃了深入探讨的学术精神,在世俗化中徘徊,这对中国文学长期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深邃伟大的思想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花间集》的雅俗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 ,具有雅俗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 ,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 ,《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 ,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 ,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 ;另一方面 ,《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 ,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评近十余年出版的四部庄子研究博士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十余年来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四部博士论文的观察 ,可以见出学界有关道家庄子的研究大略呈现着新考据学研究、哲学思想研究、现代阐释学研究三种路向。其着眼点各有不同 ,研究水准互有深浅 ,体现了庄子研究由传统走向 2 1世纪新的繁荣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开拓者,他在其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中塑造了纳蒂.邦波这一深受美国人民喜爱的形象。这一形象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后来多次在美国文学的人物形象中得到重现。边疆的拓荒者、文明的逃离者和孤独的硬汉等三类形象身上我们都能找到纳蒂·邦波的原型影响。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在给文学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部分作家自觉投入商品化的浪潮,在对欲望的抒写中放弃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导致文学精神的全面失落。刘庆邦创作中强烈的底层意识,以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凸显了社会的责任和良知,在商业化的写作浪潮中树立起一面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巩固新政权和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柳青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并塑造了梁生宝这一全新的英雄人物。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对合作化小说和陕西作家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诗学是燕赵学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地区在历史上涌现过一批独具特色、成果卓著的杜诗学文献著述,其中虽颇多散佚,但现存许多文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因此亟需对其存佚概况进行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9.
金融高频数据和超高频数据的研究是金融计量学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的基本动因在于,一是对金融高频数据和超高频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的关注,二是对理解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来说相当重要.当前这一领域从统计特征、"日历效应"、微观结构、建模等方面得到了一些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成果.金融高频数据和超高频数据的研究中存在诸如:模型、微观结构误差等问题,未来金融高频数据和超高频数据研究趋势与方向应在波动持续性、风险度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和思维活动,也是文学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把客观现实的东西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打动观众,以思想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三者的美感联系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神经,从而产生了移情、共鸣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