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自伯恩施坦以降,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就被指责具有布朗基主义的倾向,特别是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更加为这一主张提供了"实践证明"。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盲动乃至恐怖特征的布朗基主义倾向呢?不仅在理论上伯恩施坦及其追随者误读了马克思的,就是在实践上中苏正反两方面的不同结局不仅没有为,反而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成功做出了更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1914年初,包括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头子弗·阿德勒在内,竭力宣传着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说伯恩施坦已经转变,放弃了修正主义,又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了。俄国孟什维克取消派机关报的有名撰稿人弗·列维茨基轻信弗·阿德勒,不经核实,  相似文献   

3.
赵威 《江汉论坛》2012,(7):115-119
取消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是一种达到背弃党的地步的机会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不相容的。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与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其中也不乏错误的主张,但他的错误并不是取消主义性质的错误,而是从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错误或从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出发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4.
可以说,在列宁主义与同时代革命家的思想的关系史中,再也没有象它同卢森堡思想的关系这样生动曲折、丰富多彩了:他们并肩进行了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考茨基中派主义、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展开了争论,甚至互相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些争论和批评引起了西方“列宁学”的极大兴趣,也可以说,在西方“列宁学”对列宁主义与同时代革命家的思想的关系史的研究中,再也没有象对列宁主义同卢森堡思想的关系这样兴致勃勃了:几乎没有一部西方“列宁学”的著作在研究列宁主义的发展史时不研究卢森堡的思想,不研究他们之  相似文献   

5.
沈丹 《理论界》2014,(5):98-101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并不是由于伯恩施坦背叛了革命而造成的;修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的差别,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的伯恩施坦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仍算得上是一名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在二战后基本上遵循了伯恩施坦指明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使社会民主党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但是也同样带来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民主党日益与资产阶级政党趋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6.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1984年1月21日,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辞世六十周年纪念日。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革命胜利后,又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尝试。列宁在革命的一生中所从事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列宁没有专门的美学著述。他的美学思想是在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批判机械唯物论中提出来的。因此,在阐述之前,有必要对列宁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前夕俄国思想界的情形作一简要回顾。俄国1905——1907年的革命失败后,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充满了灰心、颓丧、消沉、悲观的情绪。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传染上了这种情绪。他们在政治上或者走向极右,主张取消党,取消革命斗争,只搞一些合法活动;或者走向极左,主张召回杜马里的工人代表,只搞地下秘密活动,完全放弃公开的合法斗争。前者被称为取消派,后者被称为召回派。他们在世界观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动摇,对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论战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党内外斗争都更加激烈和深入.在哲学战线上,以波格丹诺夫,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俄国马赫主义者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妄图用马赫主义来"修正"马克思主义.列宁为了粉碎俄国马赫主义者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写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列宁为了彻底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不但全面  相似文献   

10.
试论毛泽东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曾景忠毛泽东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而尚来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革命时代发展的产物。从思想流派和学理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衍变发展中出现了伯恩斯坦主义考茨基主义和列宁主义。中国共...  相似文献   

11.
在俄国革命中,经济派主张工人运动“自发论”的错误思想盛行,这对激发工人群众的革命热情极为不利。针对这个挑战,列宁高度重视理论斗争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提出把科学理论从外界“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抵御思想侵蚀、凝聚革命力量。研究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明确其时代价值,寻找出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论与当代意识形态斗争的契合点,是正确发挥其优势作用的前提和基础。21世纪以来,“两制并存”背景下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无产阶级政党充分发挥列宁灌输论的优势作用,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已经成为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论当代适用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一般将列宁的哲学思想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①1894~1905年,列宁哲学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怎么办?》;②1905~1914年,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列宁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认识论问题上,发表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③1914~1924年,列宁哲学思想的成熟时期,主要著作即《哲学笔记》。1905年前后,俄国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如何对待革命问题·上,布尔什维克派和孟什维克派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与此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伯恩斯坦主要从资本主义"崩溃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最终目的和运动"以及"修正主义"的内涵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这是为适应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和欧洲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作的探索、修正和调整.应该说,在资本主义有更长寿命和更强弹性的历史条件下,伯恩斯坦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和有利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理论见解和政策应对,是值得肯定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发展和创新,仅仅宣称"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简单化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科学的态度是对这些问题逐个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改良思想观典型地反映在他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新认识上:对资本主义的积极肯定和正面预设,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前所未有的认同;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社会主义概念;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的"相对改进"和"文明化"阶级斗争的社会主义实现道路;对于资本主义现时改良的相对注重,等等。"策略的错误在一定情况下也能够导致破坏原则",伯恩施坦主义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存废问题"。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改良思想观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得他成为"哥德斯堡人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1902年前后,列宁形成了建党原则、策略和组织“三位一体”的思想,为巩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01年至1902年,列宁通过批判“经济派”,把这些思想凝练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原则上,通过分析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列宁制定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以坚定的阶级斗争引领社会革命。策略上,通过透视各大阶级的政治经济矛盾,列宁扬弃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策略,以坚决的鼓动手段塑造革命热情,瓦解封建主义的镇压和自由主义的腐蚀。组织上,通过回顾俄国社会民众工党的斗争历史,列宁提出了全俄政治组织报计划,以坚强的秘密组织团结革命力量。《怎么办?》的建党思想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对当代党的建设有重要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列宁有着极其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它是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时代全球化浪潮的理论回应.列宁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它离不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的尝试和探索,是正确认识全球化条件下俄国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科学分析全球化时代特征和指导俄国革命以及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共存"时代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这些以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全球化思想对于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1917年2月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到1918年1月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举行,是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初步巩固政权的时期,即十月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列宁提出和坚持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这就是:苏维埃俄国可以利用现成市场即革命前的市场关系,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目前,探讨列宁的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一1917年二月革命结束以后,列宁在回国前夕撰写的一组《远方来信》中,在回国后提出的《四月提纲》中,在4月下旬党的七大上的报告中,论述了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  相似文献   

18.
1905年1月俄国兴起了革命浪潮,但同年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后,革命形势开始逆转。1907年六三政变的发生,宣告了革命彻底失败,形势进入低潮时期。这以后,摆在列宁和党面前的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党有力量领导广大群众坚持进行革命斗争。为此,列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五十多年前,在伟大导师列宁逝世前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中央坚持列宁的革命路线,坚决果敢地粉碎了托洛茨基反党集团妄图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罪恶活动,保证了当时的苏联继续沿着列宁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航道胜利前进。了解列宁、斯大林同托洛茨基主义的这场斗争,特别是重温列宁逝世前后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  相似文献   

20.
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解,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对唯物史观的折中主义理解、对辩证法的实证主义诘难和对社会主义的非革命性主张。伯恩施坦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意是力图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在场性,但客观上却损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