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琼 《江苏社会科学》2000,9(3):181-186
由潘金莲的形象和故事出发,在对欧阳予倩和魏明伦写潘金莲的两部剧作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女性视角来看,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体现了“五四”时期人们对以妇女解放、爱情自由为代表的个性解放的追求;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规避了两性间的矛盾,借助非情节叙述赞美的实际上是“为女流作主的法典”.因而,就作品所具有的女性意识而言,创作于八十年代的魏剧反而不及写于二十年代的欧剧.  相似文献   

2.
一、今人的质疑 《水浒传》塑造的武松、石秀这些典型的江湖人的形象,长期以来受到读者们喜欢,特别是武松已经成为坚毅、勇敢、不怕任何困难的共名。关于武松的戏曲、曲艺作品特别多,也为武松这个形象的家喻户晓做了贡献。可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读者对于这样的形象就有了质疑。民国时期,欧阳予倩所写的话剧《潘金莲》在为潘金莲翻案的同时也把武松视为礼教的维护者和牺牲者;1980年代魏明伦荒诞川剧《潘金莲》更进一步张扬了这些主张。  相似文献   

3.
潘金莲这个妖丽的女性,始见于《水浒传》;再经《金瓶梅》的张扬,芳名不胫而走。对她的品评,见解亦千差万别。她以淫乱著称,和打虎英雄武松之间,也存在微妙关系。 现在,我们拟由爱情心理学角度,对潘金莲和武松的形象,作出迥异于昔人的蠡测。 一 潘金莲的艺术形象贯串有明一代。始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由施耐庵最后写定),彻底完成于晚明万历朝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在《水浒》这部长篇巨著里,潘金莲故事只占了三回(24—26回);她是为了衬托武松的“天人”形象而出现的。《金瓶梅》由附庸《水浒》而蔚为大国,潘金莲亦从配角一跃成为与西门庆并驾齐驱的头号人物。《金瓶梅》的“金”便指此妪;由她领衔全书,即可知她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影像中潘金莲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中南 《学术探索》2006,(1):128-132
潘金莲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一个类型,一度是女性研究的聚焦点。这个艺术形象从诞生之初就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充满了伦理张力。启蒙运动中,潘金莲由“淫妇”翻案变为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一面旗帜,话剧《雷雨》又里程碑式为它注入现代性因素,到了今天的电视剧中,潘金莲式女性已经初步具备了审美现代性意味的女性主体意识。这个母题在各种体裁文学艺术和不同时代的阐释中经历了一次次的“置换变形”,对它由文本到影像变迁的梳理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明清以来“陈世美”是负心男的代名词,负心女的代名词则非“潘金莲”莫属了。数百年来,潘金莲和陈世美一样受着中国百姓的唾骂。但近年来潘金莲的境遇似乎改善一些了,有人著文替她翻案,甚至专门创作了为之树碑立传的荒诞剧。然而,纵观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四个潘金莲,一是《水浒》成书前民间故事里的,只可说是一个模糊的影子;二是《水浒》中的,算得上血肉丰满活生生的形象;三是《金瓶梅》中的,那是夸张了《水浒》里“恶”的一面;四是当今荒诞剧里的,夸张了她“善”的一面,合乎人性的一面。潘金莲这一形象的誉誉毁毁也就随着多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从作者的介入看潘金莲刘绍智潘金莲是《金瓶梅》中仅次于西门庆的重要人物,对这一形象的把握关系到对整部小说的理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更好更完整地把握这一人物,就必须从各种角度和各个侧面,由表及里地进行透视。这是个复杂长期的研究过程,本文暂从作者的...  相似文献   

7.
潘金莲,中国古代文人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被不断地重写或再叙。但是,在封建意识形态的掌控之下,潘金莲故事巨大的阐释空间被压抑和束缚,人们的读解系统仍然局限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之上,潘金莲形象只是朝着程式化的方向向前滋长。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中国,在西风的涤荡之下,潘金莲才从一个舞台、民间话语中的符号化的人物中走出,以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的形象走向人间,参与不同时代社会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关于苔丝与潘金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9.
伯莎·梅森是《简·爱》和《藻海无边》中的重要人物,作者通过各自的视角,将这个迥然相异的形象呈献给了读者.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因素对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作家的自我显现、审美视角、创作理念等方面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11.
贞节观限定范围以外性活动的罪孽感,不但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造成历史上无数“烈女贞妇”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吴月娘内心深处潜藏着性饥渴意识,她的悲剧对中国古代妇女来说比潘金莲的悲剧更具普遍性。两人所恪守的信念,主要体现在对行善、贞节、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和强烈的责任感上。  相似文献   

12.
据《水经注》等古文献记载:鲁泮池、泮台与汉太子钓鱼池、太子钓鱼台同在鲁故城西南部,地理位置相近,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古建筑群遗址,形状也尽不相同。明中期衍圣公孔弘绪与孔弘泰分别在太子钓鱼池遗址和古泮池遗址上修建有南池别墅(又名南溪)和东庄别墅(又名东池)。明正德、嘉靖年间"移城护庙",新建阙里城东墙恰好从太子钓鱼池和古泮池中间穿过。太子钓鱼池留在了明城内,古泮池则被隔在了明城外。清乾隆年间,在明城内太子钓鱼池遗址上修建"古泮池行宫",乾隆帝"古泮池证疑"将其地定为古泮池。由此古泮池与太子钓鱼池张冠李戴,明城外真正的古泮池遗址再也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3.
罗银胜 《云梦学刊》2009,30(2):12-16
当代知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对潘序伦曾有如下一段评论:“特别是在治学、讲学和做学问上,有一股顽强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毅不拔,终于攀登了会计学术上的高峰。特别是潘先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值得赞赏的。”杨纪琬的概括。恰如其分地揭橥了潘序伦一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旅游合作中,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做好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是加强旅游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基本情况看,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珍贵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从泛珠三角地区旅游资源总体禀赋状况的角度做好云南地区旅游资源与泛珠三角地区其他省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二是从泛珠三角旅游区建设的角度做好云南旅游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三是按照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云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朱志清 《理论界》2014,(2):111-115
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形成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中央的统治。王明、博古主政时期,在干部工作上犯了严重的宗派主义错误,极大地妨碍了党和革命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已是历史结论。我们承认这个历史结论的同时,还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对当时党的干部工作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历史分析,对其中不乏可陈之处应予以适当阐明。王明、博古对潘汉年的信任重用就是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在此期间,潘汉年受到王明、博古的信任重用,开始参与党的上层领导工作,成为了党的高级干部。潘和王、博之间的关系,属于正常工作关系范畴。在错综复杂的党内矛盾和斗争中,毛泽东认为潘汉年是"王明的人"、"不可信用",实际上是把潘和王、博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宗派主义关系,这对潘汉年的事业和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鸿渊 《学术探索》2010,(2):116-121
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泮池、泮桥体现了礼制,蕴含鼓励学子跳跃龙门的殷殷之情。泮池中的水绝大多数是活水,这种设计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象征。泮池的设置,还增添了孔庙的灵气,优化了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陈欣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5):41-45
潘啸龙先生的楚辞学研究融旧学新学于一炉,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综合考察,显示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当代意识。敢于打破前人成说,对权威提出挑战并勇于辩驳纠误,显示出鲜明的研究个性和争鸣意识。对楚辞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反复思考,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一系列既切合客观实际又有根据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王兆鹏 《文史哲》2006,(5):88-97
潘阆是宋初著名隐士、词人、诗人。他的事迹一向湮没无闻,史乘所载,时相矛盾。经考订,知潘阆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常以卖药为生。为人疏狂放荡,虽是隐士,却热衷功名,喜结交宫廷权贵,先后两次卷入宫廷皇位斗争,两遭缉捕,一次入狱。太宗时曾任国子助教,可没几天就被撤职。真宗时做过闲散的州参军。平生与柳开、王禹偁等友善,多有唱和。  相似文献   

19.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介绍当今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潘景郑先生的治学历程及其在长期学术实践中的丰硕成果。并将潘先生的主要论著和历次捐献给国家的古籍、金石拓片等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