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手抓”与毛泽东的“两点论”李克武过去往往把“两点论”只看作一般工作方法。其实它通俗易懂地和“一分为二”一样表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内涵。应当说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这也是对哲学史上矛盾学说、特别是对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和“辩证...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一种偏见,认为“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的通俗的表述,不需要用“合二而一”来补充。近来,有些同志认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述;有的同志甚至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等同起来,认为二者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只有“一分为二”与“二合为一”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即“一分为二——二合为一”才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通俗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赵鼎,南宋初年三度拜相,在宋金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中有过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历来史家颇有贬抑之词。赵鼎同代人不必列举。比赵鼎稍后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可算是对赵鼎指斥最激烈的人,他甚至说:“使万世之下赵公得全其名者乃桧力也”。朱熹这种观点,也被后来的一些人所引用。因此,实事求是地评  相似文献   

4.
《东西均》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的哲学著作之一。在这一著作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探索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合二而一”这个概念。它同邵雍、朱熹的“一分为二”一样,较为准确、深刻地表述了对立统一思想。本文试对《东西均》辩证法思想作一粗略的剖析,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沈曾植对此论深表赞赏,他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其实,明代的王世贞早就说过:“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弇州山人词评》)杨慎也曾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词品》)清代刘体仁称李清照:“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铎》)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清韵赞李清  相似文献   

6.
《云中君》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祭神辞。那么云中君到底是什么神?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著名的注家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云中君“谓云神也”。他这一看法为后来各朝楚辞注家赞同。但细细从本篇文字来分析,把云中君定为云神似乎有点不妥。同朱熹的观点有微妙分歧的有宋朝的洪兴祖,他在《楚辞补注》中说:“云神,丰隆也,一曰屏医”。他这一观点并不见新,其实早在东汉,王逸就在他的《楚辞章句》中注曰:“云神,丰隆也,或曰屏医。”王、洪二氏仅一字之差。可惜的是王、洪二氏都未深究下去,如  相似文献   

7.
要捉主要矛盾的思想,是列宁提出来的,列宁喻之为“链条上的一个特别环节”;斯大林则是用“基本环节”表述这一观点。“主要矛盾”一词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使用的。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本着“修辞立其诚”的精神 ,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册 ,即第七册。在该书的最后又写了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这个“总结”很重要 ,可视为冯先生的“晚年定论” ,无论功之者 ,罪之者 ,都能从中体会出很多东西。冯先生说过 ,他是用生命写作的 ,那么 ,《新编》的“总结”可说是生命的最后结晶 ,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 ,而且是冯先生哲学思想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老友》2003,(3)
南宋大哲学家朱熹,曾在朝做过官,后专心致力于学术著作。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儿女婿热情招待,唯恐怠慢。吃中饭时,女儿十分窘迫地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朱熹开开心心用过之后,看见女儿女婿还惴惴不安,表示饭菜不好。朱熹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也不是餐餐大鱼大肉。古人  相似文献   

10.
朱熹和黑格尔是中外哲学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朱熹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理”,“理”是其哲学的逻辑起点和最高范畴,是最高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实质。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集中国历史上唯  相似文献   

11.
谁都知道,斯宾诺莎有句有名的话: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译成中文就是:“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这是一句很富有辯证思维的哲学名言,黑格尔曾称之为“伟大的命题”,恩格斯也高度评价了这句话,他说:“在辯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斯宾诺莎早已说过;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即任何的限制或规定同时就是否定”。为了正确了解斯宾诺莎这一命题的性质以及深入理解恩格斯这里所阐发的辯证思想,我们有必要对斯宾诺莎这一命题的出处,本来意思以及后来一些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哲学史家对这句话的解释作一考察,这里对哲学史的研究可能提供某种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公元一0七六年),是苏轼在密州任上怀念其兄弟子由时所作。它清丽明朗,情调健康,想象丰富,熔抒情、写景、议论为一炉,在当时那些叙写离情别绪的词里,确实是卓尔不群的。苏轼自己也很喜爱这首词,二年后,在《中秋月三首》里他曾不无自豪地说:“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北宋词话家胡仔对这首词极为推崇,他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院政治系七八级一班在《中国哲学史》任课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了一次关于墨子“三表说”的学术讨论会。同学们在讨论会前都作了认真准备,会上踊跃发言,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墨子的“三表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标准观。墨子的“三表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以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方式接触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认识论上  相似文献   

14.
《中庸》一书,在我国思想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代的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著作,每每都要提到它。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似乎都已不成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后汉郑玄亦如此说。宋儒朱熹以《中庸》为  相似文献   

15.
在普通话词汇中,加词嵌(也称为“中缀”)的三音节词极为少见,加词嵌“得”的三音节词几乎见不到。任学良同志在《汉语造词法》一书中说:“什么叫词嵌?一个词的中加成分,就是词嵌(又叫中缀)……。加词嵌构成的词都是四个音节的‘四字格’,这算是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任学良同志在“加词嵌”一节中,提出能作词嵌的只有“不”“里”“七八”“三四”等四例,所举的词例也都是四个音节的。如“黑不溜秋”“叽里咕噜”“乱七八糟”“低三下四”等,这种加词嵌的四个音节“四个格”词,在吉林方言口语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17.
略论朱熹建立理学体系的逻辑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熹(公元1130—1200年)“集诸儒之大成”,融儒、佛、道为一炉。他的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是借助于一定的逻辑方法建立起来的。本文试就朱熹建造理学体系的逻辑方法问题加以探讨。 朱熹理学思想中一系列哲学范畴的表述,首先是运用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来实现的。他的理学基本范畴,如理、气、性和格物致知等,既是对古已有之的哲学范畴的继承,又有新的发挥。他对理学思想的基本概念,或作语词解释,或作定义,大都给予合于义理的阐释,作了充分地说明。譬如,对“理”这一最高本体,朱熹怍了这样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的起点在那里?这是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科研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据我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萌芽——形成说、胚胎——形成说,正式形成说、渊源说、导源说,产生说、发端说、等等。最早对问题作出回答的是胡适教授,他说:“我认为我们现在作哲学史,只可从老子、孔子说起。用《诗经》作当日时  相似文献   

19.
最近,哲学系的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和西方哲学史教研室分別举行了“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問題的討論会。出席討論会的除本教研室的教师外,还有其他教研室的教师、外校的进修教师和哲学系的一些研究生。討論会充分貫彻了百花齐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会上发言踊跃,暢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的討論会上,发言的絕大部分同志都认为“一分为二”是科学地、准确地、鮮明地、通俗地表达了对立統一規律的,但是在这些同志中对“一分为二”的理解也并不完全  相似文献   

20.
<正>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点重要贡献:一是荀子明确肯定“天就是自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从而否定了神秘的天命观。二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还在于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荀子的这一思想被誉为“辉煌千古的一段名论”(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我们认为对于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这些评价不仅过高,而且流于表面化,没有更深入一层去研究这一思想究竟有多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