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从两个角度来论述的:第一,从音标角度,即辅音必须获得j,才能组合成腭化辅音,英语获得j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法语的i,它在元音字母、字母组合、-r音节前读[j];二是来自英语自身的-ure [j]的[j];第二,从字母角度,即限定哪些辅音字母和哪些元音字母相遇才能组合成腭化辅音.辅音、元音和辅音字母、元音字母是两个概念,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的组合给产生音标J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哇”、“哪”与“啊”的关系错综复杂。“呀”、“哪”在成为“啊”的变体前,均为独立的语气词,在被纳入“啊”的音变轨道过程中,它们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哇”与“啊”的关系相对简单,完全是适应“啊”的音变出现的新形式。“呀、哇、哪”成为“啊”语音变体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清末大致完成。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助词"呀"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语法地位,直到清代才被逐渐纳入语气助词"啊"音变的轨道。同时,从比况助词"也似的"到"呀似的"、"那似的"、"哇似的"的词形变化中可以发现,在汉语史上存在从"呀→啊→呀、哇、哪……"演变的语音链条,"呀"存在丢掉韵头音变为"啊"的语言事实,因此我们不排除"呀"为"啊"一个来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以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的英语向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借入过程中的语音换算为核心,对现代汉语中诸多英语外来词进行"相近音译加音改、相近音译加义通、相近音译加义注"的微观音变例析,从而发现当今现代汉语译借英语词时比传统译借更智慧以及在"音近义通"原则下"语音换算"的规律和诸多奥秘。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着”属于多音多义字,与古代汉语的音变构词有一定的关系。在汉语演变过程中,“着”字的音义逐步语法化。从历时角度整理分析“着”字的语音、语义、字形的发展演变,可以考查其来源、形成和发展;从共时角度考查其在日常用语表达时的使用,可以避免混淆“着”的音义关系,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汉语教学工作,为人际交往提供准确的导向。通过梳理“着”字的发展演变及在大同方言中的用法,彰显地方方言的文化特色,促进地方方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字与词是怎样的对应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词义的变化有时跟文字有关。"嬿"字在古籍中常作"宴"的异体使用,大型辞书失收;"鹄""鹤"古籍中往往混用,以"鹄"作"鹤"用为多;"虺""蚖"俗写相混,造成"蚖"有毒蛇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一早”可以用作短语表示“一个早上”,用作时间名词表示“清晨”,用作时间副词表示“老早”。文章主要探讨“一早”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表示“清晨”的时间名词“一早”并不是由表示“一个早上”的数名短语“一早”词汇化而来的,而是在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下,“一X”构式的类推下形成的,最早见于元代,常用于明清时期。大概在民国时期,时间名词“一早”语法化为时间副词“一早”,后者表示“事情的发生距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在语法化过程中,提高交际效率是动因,经常充当状语是条件,隐喻是机制。  相似文献   

8.
就<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将"喔"统读为wo,从而涉及<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o的注音字是否需要改动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喔"仍作为多音多义字读o和wo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旦最初用为数量短语,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天。先秦时词汇化为短时、顷刻义时间名词,两汉时语法化为兼表情状的时间副词,意思是忽然、一下子,魏晋南北朝时又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连接功能的时间副词,义近如果、假如,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整体转指部分的认知转喻机制是促使一旦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认知隐喻、语义虚化、主观性强化、句法环境扩展是促使一旦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关于一旦或副词或连词或副连兼类词的争议,一旦或表未然或表已然的分歧,都可在历时分析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戏曲官话"正字"在粤东的流行持续而广泛。其中,正字戏、西秦戏"正字"的语音具有普遍的官话特点,也与闽南方言融合而产生了"在地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别从布迪厄关于社会文化的"符号暴力"与"惯习"理论,以及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考察了地名的功能与价值和地名标识"单一罗马化"原则的普遍适应性;针对我国各地城市中英文地名标识各行其道,互不统一的现象,分析论证了我国城市公交英文报站中的站名标识应主要遵循"音意结合"的原则。最后基于实例分析对城市公交站名的拼音与英文标识进行细致分类并分别提出可行化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副词"就"、"才"表达结构中的主观量,实际上是"起点化"或"终点化"的语义关联成分。主观量的这种语义信息特征,是说话者心理预期维度的映射,并通过"就"、"才"的语义作用具体表现出来。因而,考察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句子的语义结构规则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以下一些问题:(1)主观量表达的语义机制和"就"、"才"的基本作用;(2)"就"、"才"语义指向的成因和制约条件;(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文化心理认知因素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即尚未上学就已厌学,压抑天性剥夺快乐,违背生理损害健康,打击自信个性失健,片面发展错过关键。并讨论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和发展过程:逐利幼儿园的生存策略到小学教师的积极反馈再到家长的要求和推波助澜,最后发展到各幼儿园主动或被动的卷入。针对于此,提出了治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方案:一是政府应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小学教师应熟悉幼儿的发展规律,改革小学低年级教育;三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5.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16.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为例,首先探讨了"模范村居"对新农村社会管理建设的意义。这一做法在全市进一步推广具备可行性。它是土地执法、保护土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方法论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出了"模范村居"基础上完善"土地管理、耕地保护"的路径,即明确责任、强化宣传、强化执法监察、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健全机制、主动服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红本义为粉红,是{红}概念域的下位词。东汉至隋,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红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唐五代时期,红取代了赤的强势上位词地位。基于不过量准则的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是红上位化的主要机制,在与表示程度、性状类语素构成x+类名型复音词时具有绝对优势则是红取得强势上位词地位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介词"自"、"从"、"打"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共时平面的不同需要通过历时层面的考察来探究原因。这三个词的使用反映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三者有其各自的语法化路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认知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具有副X化、副X和X化三类形式的化缀词进行归类考察,分析三种形式存在和转化的语义基础及语法功能,指出它们都具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且"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三种形式的成立呈现出一种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