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28
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三种《九歌》,即夏《九歌》、周《九歌》和楚地民间流传的九歌。屈原《九歌》不是礼神祭歌,而是以祭祀歌舞为题材的叙事抒情诗,反映了南楚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其抒情主体特殊,谱写了一组情韵哀婉的多重变奏曲。 相似文献
2.
不仅诗歌、散文具有丰富意蕴的特定意象群,透过《永乐大典》相关语词所收小说条目可见,小说亦有一系列作家乐意描写的特殊意象群。《永乐大典》所收小说意象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的精神及身体,即人生意象;二是人类所处的特殊的自然世界,即自然意象;三是诡谲奇异的神鬼精怪世界,即神话意象。这些小说意象群,包含着人类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关切和认知,蕴含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意趣。 相似文献
3.
李红绿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2):110-114
《九歌》是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祀娱神歌谣基础上创作的诗篇,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既是《九歌》的诗魂所在,也是构成《九歌》浪漫诗风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后世诗歌创作的“集体无意识”
,充分彰显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对《九歌》的翻译应力求保留这些意象,以再现原诗之浪漫风格与诗意效果。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卓振英的《九歌》译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以保留原诗的原型意象为主要策略,许译更注重
译文的可读性,卓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忠实度,两者都较完美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4.
张帆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陈池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黄凤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119-125
《九歌》文本语象丰富的视、听、味、嗅觉元素,触发了读者的感官联想,使诗歌呈现出极强的画面感,激发了历代画家的创作热情。《九歌》图像按其所绘内容可分为有景界、无景界、摘取情节和二湘图像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图像与文本的契合度各不相同,但都忠实地反映了画家对《九歌》的接受与感悟,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画家在创作《九歌》图像时,既参照了历代楚辞评注,也于图像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评注与图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九歌》的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秀礼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韩高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
<九歌>文体性质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学者各执一端,讫无定论.根据祭祀仪式"仪式诗歌"在文体上多表现为"混合性艺术"的一般规律,对<楚辞·九歌>文体进行新的界定,认为<九歌>为"大文体",其中包孕"小文体".而且将<九歌>认定为"混合性艺术",对深入探讨楚辞体的发展形成过程、屈原<离骚><九章>等作与<九歌>在文体上的渊源关系等重大学术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
古代朝鲜文人对李白的《悲清秋赋》、《愁阳春赋》、《惜余春赋》、《拟恨赋》和《鸣皋歌送岑征君》均有拟次.李白的原作洒脱自如、气势奔放,虽抒发不遇之叹,但表现出傲世独立的昂扬精神.古代朝鲜文人的拟次创作有亦步亦趋者,亦有别出机杼者.总体上,古代朝鲜文人的拟次创作在忧叹时命的同时,流露出其根本的用世之心,在艺术上虽不及李白原作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但也别具特色,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熊晓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朱新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1):40-45
王传龙《“九僧”生卒年限及群体形成考》一文以为,九僧群体形成于京师,形成于馆阁,《九僧诗》是类似《西昆酬唱集》一样的馆阁吟唱结晶,其清邃淡泊的诗风并非真实山林景色的映现。实际上,从《九僧诗》之结集与诗歌内容考辨可知,九僧诗人群体的形成于九僧四处云游期间,且其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九僧所结交之名卿也非达官显贵,而多为文士词臣,彼此是基于文学互动的交游。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7-122
利用《楚辞》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今本《楚辞》以外的其它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借助《楚辞》以外的研究成果也能对一些既有的重要学说予以重新的审视,从而有助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15.
苑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4-17
济慈的颂歌在理性与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常被认为是济慈天才的最自然、最高超的表达,坦露了他内心的爱与抱负.为实现艺术美的永恒,济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他的写作技巧,在颂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以表达他内心的这种真实.在这个世界上"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是我们知道的,并且应该知道的. 相似文献
16.
林训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8):74-79
学术界对《诗经》中“颂”之含义阐释分歧甚大。文章从传世文献、考古成果、训诂考据、文化人类学、文化宗教学等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颂”的起源及其最原始的意义,认为“颂”可拆分为公”字和“页”,西周之前“颂”字的意义正是包含在“公”字之中,其起源于巫术思维下的一种上古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集体祭典,本义是一种生殖崇拜的祭仪。 相似文献
17.
像唐寅这样以毕生的精力和众多的篇目来写“花”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现象。他不仅爱花、寻花、赏花、吟花 ,把花作为客观之物和描写对象 ,更把花视为生命之物和有情之物。他把花视为知音 ,与花共悲哀同欢乐 ;赞美花的节操、精神、品格 ,暗寓自己的人格形象 ;他借助于花事遭遇 ,抒发自己的不遇之慨、生命之叹、寂寞情怀、人生苦闷 ;把美丽的桃花坞作为自己灵魂的寓所 ,借以保持自由的人身、独立的品格、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周生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67-70
具有“包括宇宙,总览人物”铺张特色的辞赋,是作家学识渊博的表现。他们凭借深厚的小学功力,在赋作中大量运用玮字,罗列世间万象,故许多作品可以作为名物制度的专著。辞赋作品取材广博,按事排比,在类书出现以前,客观上承担了类书的作用,出现以后相互影响,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刘丽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3)
本文主要通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国启蒙主义文学流派的著名诗人伊·普宁的两首颂诗《人》与《上帝》,阐发他的启蒙主义思想及蕴含的自然神论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17-122
利用<楚辞> 本文所据<楚辞>,以中华书局2002年10月印刷出版<楚辞补注>本为准. 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结合今本<楚辞>以外的其它本子及相关的传世文献相佐证,可以对今本<楚辞>部分"倒、脱、衍、讹"的错误内容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借助<楚辞>以外的研究成果也能对一些既有的重要学说予以重新的审视,从而有助于<楚辞>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